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重印寰球名人德育宝鉴序

(民国十八)

天下无二道,圣凡无两心。举古今中外,莫不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及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为立身行道,治国安民之本。良以此种事理,皆吾人性分中所固有之常彝,无论智愚贤否,悉皆具备。

天下无二道,圣者凡夫的心没有两样。凡是古今中外,没有不把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以及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事理,作为立身行道,治国安民的根本。确实是因为这些事理,都是我们每个人自性本分中所固有的常理,无论智慧愚昧,贤能与否,全都具备。

其所作所为,或有符合悖戾之不同者,乃由闲邪存诚,克己复礼,及迷心逐物,肆意纵情之所致也。故书有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之训。

但是人的所作所为,之所以有符合与违逆的不同,正是由于防止邪念、心怀诚敬,约束自我、言行合礼,以及迷惑自心、追逐外物,肆意纵情,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所造成的。所以《尚书》有“圣者亡失正念就成为狂愚之人,狂愚之人克服邪念就能成为圣者”的训导。

佛示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之道。是知圣狂,生佛,只在一念迷悟之间。初由立心稍殊,终致天渊悬隔,人可不自勉,以期希圣希贤乎哉。

佛陀开示:“迷惑了,则佛即是众生;觉悟了,则众生即是佛”的道理。所以知道圣人、狂人、众生、佛陀,只在一念迷惑、觉悟之间。最初由于存心稍有不同,最终导致天渊悬隔,所以人能不自我勉励,以期将来成圣成贤吗?

世间百工技艺,各有规矩准绳,按前人之成规而习之,及至熟极,则无不随心应手而成耳。希圣希贤,亦复如是。举其大纲,则明明德,亲民,止至善,三者而已。

世间的百工技艺,各有规矩准绳,按照前人的老规矩来修习,等到极其熟练后,则无不随心应手而成。仰慕效法圣贤,也是如此。举出其中的大纲,不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条而已。

然欲明其明德,必须先从格除烦恼之物欲,推致固有之良知下手。即所谓闲邪存诚,克己复礼。直至格致至极,则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于明明德之大纲已得,其他则举而措之,无不随心应手而克办耳。然须多识前言往行,以为存养省察之助。

然而要想显明自身本具的明德,必须先从格除烦恼的物欲,推究到本有的良知下手。就是所谓的防止邪念、心怀诚敬,约束自己、言行合礼。一直到格物致知到极点,那么就会人欲净除究尽,天理流行了。如果对于“明明德”的大纲已经得到,其它的就提出来并落实,无不随心应手而成办。然而还必须多多学习、了解先贤的言行,来作为存心养性、自我反省的帮助。

无锡杨章甫居士,辑古今中外名人之嘉言懿行,凡八卷。首伦理,次服官,绅商,闺阃,修省,慈善,以及中西嘉言,于家庭社会国家所应取据。

无锡杨章甫居士,编辑了古今中外名人的嘉言懿行,一共八卷。开头是《伦理》,其次《服官》、《绅商》、《闺阃》、《修省》、《慈善》,以及中西方的《嘉言》,对于维护家庭、服务社会国家都能取作参考。

当时印万余册,邮寄全国各县,其利益实非浅鲜。兹者,上海大慈善家王一亭居士,谓此书颇合时机,拟印数千册,以为提倡。

初次印了一万多册,邮寄到全国各县,这部书的利益的确不小。这次印刷,是上海大慈善家王一亭居士提倡的,他认为这部书很契合时机,准备印几千册。

冀后之有心挽救世道人心者,相续印行,以期遍布寰球。庶几人人悉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而敦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彝伦。

希望将来有心挽救世道人心的人,继续印刷发行,以期遍布全球。从而使人人都懂得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事理,而努力实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伦常。

则家行孝友,人敦礼让,虽居暗室,如对佛天。庶良知不蔽于物欲,明德终底于克明。其有不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乎。

那么,就会家家实行孝亲友兄,人人崇尚礼节谦让,虽然居在暗室无人之处,也如同面对佛陀上天。这才有可能做到良知不被物欲蒙蔽,明德终究因克己省察而明。到那时,哪里有不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呢?

爰书大略,以发其隐云。后又得寰球名人德育嘉话,遂并印之,以期一切欲自利利人者,有所本云。因补记数语以志之。

于是书写了这篇简略的序文,来阐发这部书的深刻意义。后来又得到《寰球名人德育嘉话》这部书,于是就合并印刷,以期一切想要自利利人的人,有所依据。因此才补记了几句话来作记载。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