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无量寿经颂序

(民国二十五)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1]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持极为平常,利益却极为殊胜。的确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2]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普被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利根钝根全都收摄。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净土法门之外;五逆十恶的罪人,也可以预入净土法门之中。统摄律、教、禅、密诸多宗派,贯通权、实、顿、渐种种教法。在世尊一代时教之中,为独有的特别法门,其中的修因证果,不得用通途教义来衡量。

古今多有深入经藏,彻悟自心,于此法门,不生信向者,以死执仗自力通途之教义,论仗佛力特别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义,则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

古今有很多已深入经藏,彻悟自心,然而对于这个净土法门,却生不起信心皈向的人,是因为死死执着依仗自力的通途法门的教义,来论依仗佛力的特别法门的因果所导致的啊!假使他们知道这个义理,那么他们的信向修持之心,就是佛陀也不能阻止啊!

以此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也。

因为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从初始到最终的总持法门。所以得九法界同归,十方诸佛共赞,千部经一并阐扬,万部论都来宣讲啊!

溯此法之发起,实在于华严末会。善财遍参知识,至普贤菩萨所,蒙普贤威神加被,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3]

追溯净土法门的发起,实际是在《华严经》末后一会开始的。善财童子遍参(五十三参)善知识,到了普贤菩萨那里,蒙普贤菩萨威神加被,所证与普贤菩萨齐等,与诸佛齐等,这是等觉菩萨位。

普贤乃为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普贤菩萨于是为他称赞如来的胜妙功德,劝进善财童子,以及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以华藏海众,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遍游尘刹佛国。其弥陀誓愿,极乐境缘,往生因果,一一悉知,故不须说。

因为华藏海众,都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阶位的法身大士,已经遍游尘刹佛国。对于阿弥陀佛的誓愿、极乐境缘、往生因果,一一全都知道,所以世尊无须多说。

然华严会上,绝无凡夫二乘,及权位菩萨[4]。故虽大弘此法,而凡小莫由禀承。乃于方等会[5]上,普为一切人天凡圣,说无量寿经,发明弥陀往昔因行果德,极乐境缘种种胜妙,行人修证品位因果。

然而在华严会上,绝对没有凡夫和二乘(声闻、缘觉)人,以及权位菩萨。所以虽然世尊大力弘扬这个净土法门,而凡夫、小乘人没有办法禀承。于是在方等会上,世尊普为一切人天凡圣,宣说《无量寿经》,阐发显明阿弥陀佛往昔中的因行果德、极乐境缘的种种殊胜微妙、修行人修证品位的因果等。

此经乃说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说时虽在方等,教义实属华严。华严唯局法身大士,此经遍摄九界圣凡。即以华严论,尚属特别,况余时乎。

这部经是宣说《华严经》最后归结宗旨的一著,世尊宣说的时候,虽然是在方等时,教义实际属于华严时。《华严经》仅局限于法身大士,《无量寿经》遍摄九法界圣者凡夫。即使以华严时来论,还属于特别法门,何况在其他四时呢?

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佛以大慈,深恐众生不便受持,故又说阿弥陀经,庶可日常读诵。又说观无量寿佛经,令诸行人,西方依[6][7]庄严,常在心目之间。

假使如来不开启这个净土法门,那么末法时代的众生,没有一个能了生死的。佛以大慈悲心,深恐众生不方便受持,所以又宣说了《阿弥陀经》,才可以每天常常读诵。又宣说了《观无量寿佛经》,令一切修行人,将西方净土的依报正报庄严,常常存在于心目之间(即观想)。

此三经,文有详略,理无二致。末法学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圆修万行,回向往生。否则固当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横超三界,直登九莲也。

这三部经,经文有详有略,义理并无二样。末法时代的学人,如果他智力充足,不妨圆修万种行门,回向往生西方。否则,就应当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横超三界,直登九品莲台啊!

无量寿经,古疏甚多,近悉遗轶,所存无几。道传大师,读诵此经,深感佛恩,作颂赞扬。虽于佛心经义,未能彻底显示,和盘托出。然亦可以助发我辈无力断惑证真者之信愿,以壮其坚决往生之雄心,故令排印流通焉。

《无量寿经》,古人的注疏很多,近来全都遗失了,保存下来的所剩无几。道传大师,读诵这部经,深感佛恩,作颂来赞扬这部经。虽然对于佛心经义,未能彻底显示,和盘托出。然而也可以帮助启发我们无力断惑证真之人的信愿,来壮大我们坚决往生的雄心,所以令人将这篇颂文排印流通。

 

< 学习笔记 >

[1]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为众生的因地心,所以说众生因地念佛的心,每一念都成就佛觉果海,而未来成佛的果报源自当下念佛的因中,因果同时交互作用,不隔毫厘。

[2]一代时教:指释尊自成道至灭度之一生中所说之教法。天台宗将释尊所说之法,分为五时八教。
(1)五时: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涅槃时。
(2)八教:教法之浅深(化法之四教)、说法之仪式(化仪之四教)。

[3]等觉菩萨:大乘菩萨五十二个阶位之第五十一位。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菩萨,便是等觉菩萨。

[4]权位菩萨:初信位至十信位的菩萨。断除见惑,相当于须陀洹。权,权且,(权且称为菩萨,非真菩萨,因为没有破一分无明惑。)

[5]方等会:释尊五时说法之第三时。释尊所说之法,根据次第,可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
(1)华严时,佛成道后,于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度大菩萨;
(2)阿含时,继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说小乘阿含经,度声闻缘觉乘人;
(3)方等时,继阿含时后,于八年中,说维摩胜鬘金光明等诸大乘经,广谈四教,均被众机;(赞叹大乘,启发小乘人发菩提心,由小向大)
(4)般若时,乃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强调诸法皆空之义;(既不说小乘,也不说大乘,而是“融大小乘于一味”,把小乘与大乘整合到了一起)
(5)涅槃时,再后八年,说妙法莲华经,会三乘于一佛乘。

[6]依报庄严:如《佛说阿弥陀经》所描述之“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常作天乐”、“黄金为地”等。依报,二报之一。即身体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身外之物。

[7]正报庄严:如《赞佛偈》所述:“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正报,二报之一。指众生的身体,因众生的身体是依过去的业因而召感得来的果报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