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灵岩山寺万年簿序

(民国二十一)

灵岩寺,乃梁宝志禅师[1]开山,智积菩萨[2]重兴,历代禅教律高僧住持之胜道场地。净土法门,乃即小即大,即浅即深,至极平常,至极奇特之殊胜法门。即此一生,便出生死。

灵岩山寺,是南朝梁代宝志禅师开山,智积菩萨重兴,历代禅、教、律高僧住持的胜道场地。净土法门,乃即小即大,即浅即深,最为平常,最为奇特的殊胜法门。使修行人在这一生,就可出离生死轮回。

其修法最为容易,其利益最为宏深。于此最胜之地,修此最妙之法,非多劫栽培,何可得值遇乎。

净土法门的修法最为容易,净土法门的利益最为宏深。在这个最殊胜的地方,修习这个最微妙的法门,如果不是有多劫栽培的善根,哪能得到这个际遇呢?

然欲修胜行,必赖种种资具。故上自经像,与诸什物,各须备具,方可令其正行直达无碍。

然而,想要使修行殊胜,就必须依赖种种的资具。因此上从经像,下到各种器物,都必须准备齐全,才能使修行人的正行直达无碍。

而道场则永垂千古,人则数十年便须更替。此诸所有,若不登簿记载,久或遗失。又屡经更替,亦莫考其源委。

道场虽然能永垂千古,但是修行人却过不了几十年,就必然要更替了。寺院里所有的各种器物,如果不登簿记载,时间一长就有可能遗失。另外,屡经人事更替,如果不记载,也没有办法考查器物的源委。

是以一一记之,以期凡住此寺者,及为住持,为监院者,见此诸物,心自思曰,此物乃助吾人修持净土法门,以期自利利他,同生极乐世界之资具也。

所以才一一记载下来,希望可以让凡是住在这个寺院的人,以及作住持、作监院的人,见到这些器物,心中自然就会思考:这些器物是帮助我们修持净土法门,希望我们可以自利利他、同生极乐世界的资具。

当爱之如身肉,护之如眼珠。非悭惜诸物也,乃重施主之助道诚心,以期少求减用,而道业易于成就也。

应当像爱惜自己身体一样爱惜它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它们。这不是对各种器物起悭吝心,而是尊重施主帮助我们办道的诚心,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贪求、节俭使用,从而使我们的道业易于成就啊。

一切法门,非断尽烦惑,不能出离生死。唯兹净土,但具真信切愿,即可入佛封疆。得此最胜之道场,又修此最胜之法门,而于此诸物之资具,岂可不加爱惜保重乎哉。

切通途法门,如果不断尽烦惑,就不能出离生死轮回。只有这个净土法门,只要具备了真信、切愿,就可以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国封疆。既得到了这个最殊胜的道场,又修习这个最殊胜的法门,而对于这些器物、资具,怎么能不加爱惜保重呢?

若不加保重,则是暴殄天物,负施主恩,纵有修持,亦难与佛相应。何也,以其是只取自己安适,不计人工制造,前人置办,种种不易。

如果不加爱惜保重,就是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辜负施主的恩德,即使有一点修持,也很难与佛相应。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只是追求自己的安适,却不考虑人工制造等等前人置办的种种不容易。

而其所以备此者,为吾修道以了生死也。既轻视此物,不知爱惜,其心行完全不与道相应,何能感佛哀悯摄受,而令其即出生死苦海也。

但是,寺院之所以准备这些器物、资具,正是为了让我们修道来了生脱死。既然轻视这些器物,不知道爱惜,心行就完全与道不相应了,怎么能感应到佛的哀悯摄受,从而使他立即出离生死苦海呢?

凡真实修行人,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能如是,与道相应,与佛相应矣。愿住此寺者,其各勉之。

凡是真实的修行人,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如果能够这样做,就与道相应,与佛相应了。祈愿常住在此寺的人,各自勉励。

 

< 学习笔记 >

[1]宝志禅师:亦作保志。南北朝齐、梁时高僧。一心禅学,提出“即心即佛”理论,主张破斥分别之法,以见平等之性,强调内心的顿悟。为观世音菩萨再来。与傅翕(弥勒菩萨化身)、达摩并称“梁代三大士”。梁武帝曾经藉由志公禅师的神通力,见到地狱众生的种种苦相,宝志公告诉他,钟声可使地狱众生暂免受苦。武帝于是下诏天下寺院,击钟之时,要舒缓其声。又梁武帝在即位之初,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政,宝志公透过神通力,让梁武帝亲眼见到先王在地下受苦的怵目惊心惨状,终于废除锥刀之刑。宝公的禅学思想集中在赞颂诗偈之中,收于《景德录》卷二十九。

[2]智积菩萨:亦称“辩积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随从多宝如来,来法华会座之菩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记载,智积菩萨由下方多宝佛之国土来诣娑婆世界,于法华会座中,与文殊菩萨论议女人成佛一事。屡以现身画像,显示道妙,引导迷俗。据《灵岩山志》记载,唐朝宰相陆象先之弟陆景融重病,遍医无效。有一位行脚僧用一杯净水加持咒语后,含在口中喷向陆景融,病即痊愈。行脚僧不受酬谢,只说自己是灵岩山的智积。多年后,官拜尚书郎的陆景融往灵岩山寺寻找行脚僧而无果。离去之时突然发现壁上有智积菩萨的画像,正是为自己治病的行脚僧。灵岩山寺当时已是残垣破壁,于是捐金发愿,特别建立智积殿,重修寺院。灵岩山寺由此因缘而得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