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四川乐山县大佛陵云寺创建藏经楼功德碑记

(民国二十四)

佛法僧三宝,乃无明长夜之灯烛,生死苦海之舟航。不但志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所当依怙。即明德亲民,治国安邦者,亦必以显示心性妙理,发明因果实事,以为转人心而辅郅治之一大助缘也。

佛法僧三宝,是无明长夜的灯烛,生死苦海的舟航。不但志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的人,应当依怙。即使是明德亲民,治国安邦的人,也一定要以三宝来显示心性的妙理,阐明因果的实事,作为转化人心并辅佐国家大治的一大助缘啊!

故古之建大功,立大业,精忠贯日月,浩气塞天地者,多由学佛得力而来。莫不致力于庄严佛像,流通佛经,护持行僧,冀一切人民,同由住持三宝[1],悟入一体三宝[2],以至亲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也。

所以古代的建大功,立大业,精忠贯日月,浩气塞天地的人,大多是由学佛得力而来。无不致力于庄严佛像,流通佛经,护持真修实行的僧人,希望一切人民,同由住持三宝,悟入一体三宝,以至亲证即心本具的真如佛性啊!

在昔陵云寺处,水势湍急,行舟每致撞破,为害甚大。唐初,海通禅师,见而愍之,欲为救护。遂于山上,錾(zàn)一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坐像,高三十六丈,所坐莲华,不在数内。由师愿力,感佛慈加,水改其道,靠山之处,涌一沙洲,而居人焉。

在过去,陵云寺所在的地方,水势湍急,常常致使航行的舟船被撞破,为害很大。唐朝初年,海通禅师,见到这种情形而心生悲愍,想要加以救护。于是在山上,雕刻出一尊当来下生的弥勒尊佛坐像,高三十六丈,所坐的莲华,不计算在内。由于禅师的愿力,感得佛慈悲加护,江水改变了航道,靠山的地方,涌出一个沙洲,并有人居住了。

师意以弥勒为当来世尊,慈无能胜。造此大像,不徒仗佛慈力,救护行舟。深冀见闻之人,纳于八识田中,为现生发心修行,往生西方,将来回入娑婆,辅弼龙华之一大因缘。

禅师认为弥勒菩萨为当来的世尊,菩萨慈心无人能胜。所以造这尊大佛像,不仅仅是依仗佛的慈力,救护航行的舟船。而且还深深希望见到听到的人,将弥勒菩萨纳入八识田中,作为现生发心修行,往生西方,将来再回入娑婆世界,辅助当来下生的弥勒尊佛龙华三会的一大因缘。

终师之世,尚未圆功,至德宗贞元间始成。适南康王韦皋,为西川节度使,作碑记。有曰,身高三百六十尺,头围若干尺,目广二丈,其余相好,一一称是,此吾国第一大佛也。然佛真法身,充满法界,至于应化所现,则渺无一定。

禅师去世时,佛像还没有圆满完功,一直到唐德宗贞元年间才完成。正值南康王韦皋,任西川的节度使,写了一个碑记。记文中说:“佛像身高三百六十尺,头围若干尺,目广二丈,其余相好,也都(与弥勒尊佛)一一相符,这是我国的第一大佛”。然而佛的真实法身,充满法界,至于应化示现的化身,就浩渺无穷没有一定了。

民国九年,常州庄思缄(jiān)[3],朝普陀,以所携米佛三尊见示。其像微妙庄严,世无伦匹。系天然生成之立像,其米下之糠蒂尚存。凡见闻者,悉感佛恩。

民国九年(1920),江苏常州的庄思缄居士,朝礼普陀山,将他所带来的三尊米佛,拿给我看。三尊佛像微妙庄严,世无伦匹。这是天然生成的佛陀立像,那米下的糠蒂还存留着。凡是见到听到的人,都感戴佛恩。

至于佛经所说谛理,固不易于显示,取其要者为论,则四圣,六凡,十法界因果,本于一心。

至于佛经中所说的谛理,固然不容易显示,摘取其中重要的来说,就是四圣、六凡,十法界的因果,全都本于一心。

心之本体,凡圣不二,生佛一如。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亘古亘今,不迁不变。体虽不变,用常随缘。

心的本体,无论是凡夫或圣人、众生或佛,都是一样的。即使是凡夫也不会减少,即使是圣人也不会增加。从古至今,也没有迁变。在本体方面虽然不变,但是在功用方面却恒常随缘。

随净缘,以功德有浅深,则有证声闻果,证缘觉果,证菩萨果,证佛果之不同。虽最小之声闻,而已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常享法乐,不受后有矣。

若心随清净之缘,因为功德有浅有深,所以就有证声闻果、证缘觉果、证菩萨果、证佛果的不同。即使是最小的声闻果,也已经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常享法乐,不受生死的后有了。

随染缘,以惑业有轻重,则有生天道,生人道,生阿修罗道,生畜生道,生饿鬼道,生地狱道之各别。虽最上之天人,仍是具足惑业,生死轮回,常处三界,六道之中,了无出期焉。

若心随杂染之缘,因为惑业有轻有重,所以就有生天道、生人道、生阿修罗道、生畜生道、生饿鬼道、生地狱道的各种差别。即使是最上等的天人,也仍然是具足惑业,生死轮回,常处三界,六道之中,完全没有出离的日期。

此十法界,由当人一心所造。其升沉苦乐,天渊悬殊,而其心之体性,常自如如,在凡不染,在圣不净。故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十法界,由当事人一心所造。其中的上升下沉,受苦受乐,虽有天渊的差别,但是这个心的体性,却恒常自然、如如不动,在凡夫位不染,在圣人位不净。所以《华严经》中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未成之佛。随顺彼之机宜,先为说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次为说四谛之声闻乘,次为说十二因缘之缘觉乘,次为说六度万行之菩萨乘,次为说福慧两足,寂照双融,三惑净尽,二死永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佛乘。

所以佛陀看待一切众生,都是未成之佛。随顺众生的根性、时机,先为众生宣说五戒、十善的人天乘,接着宣说四谛的声闻乘,接着宣说十二因缘的缘觉乘,接着宣说六度万行的菩萨乘,最后宣说福慧两足,寂照双融,三惑净尽,二死永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的佛乘。

又念众生劣弱,非仗弥陀宏誓愿力,决难现生了脱生死。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俾彼具足惑业凡夫,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既往生已,则惑业已无,圣位已证,较彼唯仗自力者,其难易不可同年而语矣。

又想到末法时代众生修道的力量劣弱,若不依仗阿弥陀佛的宏誓愿力,绝对很难在现生就能了脱生死。所以特别开设了一个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净土法门,使得那些具足惑业的凡夫,能够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既然已经往生了,那么惑业就没有了,圣位也已经证得了,与那些只仗自力的人相比,其中了生脱死的难易程度,就不能相提并论了。

然此法门,正被上根,兼摄中下。以故善财已证等觉,普贤菩萨,令其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以普劝华藏海众诸菩萨,一致进行。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

然而净土法门,正被上根之人,兼摄中下根性之人。所以善财童子即使已经证到等觉菩萨位,普贤菩萨还是让他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且普劝华藏海众诸菩萨,一致进行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净土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的缘故啊!

世有天姿稍聪明者,每鄙视净土法门,不肯修持,不但自误误人,直是谤佛谤法。夫华藏海众,乃已证法身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大士,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以期速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佛果。此其人为何如人,此其事为何如事,我何人斯,敢与彼抗。

世间有一些天姿稍微聪明的人,常常鄙视净土法门,不肯修持,不但自误误人,简直就是谤佛谤法。华藏海众菩萨,都是已经证得法身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阶位的法身大士,还要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速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的佛果。华藏海众菩萨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所修持的是什么事,我们又是什么样的人,竟敢与他们相抗。

至于一大藏教之文,分为经律论三,故名三藏。藏者,深固幽远,取用不竭之谓。若于一字一句,得一入处,便可通一切法,达一切义。

至于一部《大藏经》的经文,分为经、律、论三部分,所以名为三藏。藏,就是深固幽远,取用不竭的意思。如果对于一字一句,得到一个悟入的地方,就可以通达一切法,畅达一切义了。

以故禅宗六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便嗣祖位。莲宗行人,常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即可现生生极乐国,预莲池会。

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便继承了祖师的法位。莲宗(即净土宗)的修行人,常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就可以在现生往生极乐国,预入莲池海会。

此经律论三,自天竺来者,唐开元释教录,已有五千四十八卷。自后续译亦不少,亦有遗亡。现清藏自天地玄黄,至漆书壁经漆字,凡四百八十五函,乃四千八百五十卷。

这些从天竺传来的经、律、论三藏,据唐朝《开元释教录》记载,当时已经有五千零四十八卷。自此以后,陆续翻译出的经典也有不少,也有遗失的。现在清朝的《乾隆大藏经》,从千字文的“天地玄黄”,到“漆书壁经”的“漆”字,一共四百八十五函,就是四千八百五十卷。

此方著述,凡释经,宗经,各疏论,及传记,语录等,自书壁经,至两疏见机止,凡二百三十九函,乃二千三百九十卷。统计共七千二百四十卷。此为清雍正十三年二月开工,至乾隆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圆工所刻者。

出自我国的著述,凡是释经、宗经,各种疏论,以及传记、语录等,从“书壁经”,到“两疏见机”为止,一共二百三十九函,就是二千三百九十卷。统计在一起,共有七千二百四十卷。这是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开工,到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十五日圆满完工所刻的。

上根利智,于此各经一字一句,神而明之,便可自利利他,己立立人。次则至诚恳切,受持读诵,依教奉行。明因果,识罪福,以身率物,俾一切人相观而善。则于法门,于社会,均有利益。

上根利智的人,如果对于各经之中的一字一句,通达了悟,就可以自利利他、己立立人。上根利智以下的人,就要至诚恳切地受持读诵,依教奉行。明白因果,认识罪福,以身率物,使得一切人看到了而来学习并行善。那么这对于法门、对于社会,就都有利益了。

若了无敬意,只求多闻,或妄以臆见,论经深义。则虽是善因,定招恶果。愿诸阅者,各力勉焉。

如果看《大藏经》时没有一点恭敬之意,只求博学多闻,或者随便以自己的主观看法,讨论经中的深奥义理。那么,即使是善因,也一定招来恶果。祈愿各位读者,各个都要努力共勉啊!

陵云住持果静和尚,久欲恭请大藏,俾缁素之有大志者,咸得研阅。然经楼未建,请来无安置处。

陵云寺的住持果静和尚,很久以前就想恭请《大藏经》,使得僧俗中那些有大志向的人,都能研究阅读。然而藏经楼还没有建好,即使请来《大藏经》,也没有地方安置。

幸民十八年,荣岩法师,偕王旭东居士,来寺观光。因言请经修楼之事,二公即各慨助五百圆。于是竭力经营,陶瓦庀(pǐ)材,于二十三年正月开工,至今年四月告竣。

幸好在民国十八年(1929),荣岩法师,带着王旭东居士,来到寺院观光。顺便谈起请《大藏经》、修藏经楼的事,他们二位就各自慷慨地捐助了五百圆。于是果静和尚竭力经营,备齐陶瓦等建筑材料,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正月开工,到今年(1935)四月竣工。

其楼七间,高五丈六尺,楼之两旁,盖平房各五间,以备阅经之人安宿。已往北平请经,于经未回之先,命光作创建经楼碑记。

这座藏经楼有七间,高五丈六尺,楼的两旁,各自盖了五间平房,预备作为阅经人休息、住宿的地方。果静和尚已经前往北平请经了,在《大藏经》还没有请回之前,命我写一篇《创建经楼碑记》。

因将建寺之原由,与大藏之要义,并其函卷,撮略书之,俾后之来哲,咸委悉焉。伏愿国基巩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檀信蒙福,僧众安和,兵革永息,雨旸时若。

于是我就把建寺的原因,与《大藏经》的要义,以及三藏共有几函几卷,撮取概要来书写,使得后来有智之人,都能详细了解。我衷心地祝愿,国基巩固,治世之道久盛不衰,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檀信蒙福,僧众安和,战争永息,晴雨适时、气候调和。

 

< 学习笔记 >

[1]住持三宝:佛灭度后,安住于娑婆世界保持佛法的三宝。佛、法、僧。

[2]一体三宝:又作“同体三宝”、“同相三宝”。三宝虽然内容有三,本质却是一体的,分别指觉性、空性、和谐。
意谓三宝中的每一宝,都圆具三宝之义。(1)佛宝,佛中含觉照义,法系佛法身;(2)法宝,含轨则义,凭之能出三界、证涅槃;(3)僧宝,无违诤过,依法修行。僧具观智,是佛宝;具轨则,是法宝;具和敬,是僧宝。

[3]庄思缄:字蕴宽。晚清至民国期间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国学大师,佛教界名流居士。民国元年任江苏都督,三年任都肃政史,四年任审计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