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大慈老人塔院重修记

(民国十九)

旷观古今出格英贤,轶群硕彦,在家则立大功,建大业,致君泽民,仪型后世,出家则彻悟自心,深入经藏,导利人天,续佛慧命者,皆其祖妣父母之懿德所感。否则何由生此超群拔萃,翼被一切之贤子孙哉。

纵观古今杰出的英才贤德,卓越超群的学者,在家的人,就立大功,建大业,辅佐国君、造福百姓,作后世的楷模典范;出家的人,就彻悟自心,深入经藏,教导、利益人天大众,延续佛的慧命。这些都是他们的祖先父母的美好德行所感招的。否则,哪里能生出这些超群拔萃,卫护恩泽一切众生的贤子贤孙呢?

人徒见玉林国师,道德高迈,悟证渊深。上感九重,下化四众。佛心祖印,大法昭布人寰。生荣死哀,懿范遗留后世。而不知皆由其祖,与其父母,敦伦尽分,利济人物,笃信佛法,自行化他中来。

人们只看到玉林国师,他的道德高迈,悟证渊深。上感皇帝,下化四众。得到佛陀祖师的心印,使大法昭然流布人间。在世时,誉满世间;去世时,众生哀悼。遗留给后世美好的典范。但是却不知道,这些都是从他的祖父,与他的父母,敦笃伦常、恪尽己分,利益他人、救济万物,深信佛法,自行化他中得来的。

按师俗姓杨,为延陵望族,代有显人。父讳芳,年逾三十,尚无子。族人杨兴,为土豪诬陷,将致之死。其祖命其父往庭昭雪,官遂释杨兴而笞(chī)土豪土豪衔之。

根据史料记载,国师俗姓杨,是江苏延陵的望族,历代都有名人。父亲名杨芳,年过三十,还没有儿子。族人杨兴,被土豪诬陷,将要被处死。他的祖父命他的父亲,前往官府申冤昭雪,官府于是就释放了杨兴,还杖打了土豪土豪因此怀恨在心。

未几,邑中摘奸,上直指[1]土豪夤(yín)缘,窜其祖名于籍,直指颇严酷,急逮。其叔与其父争代,其父不许,乃自去。直指深恶代者,辄以非刑毙之。是日连毙数人,次及其父,乃大呼曰,吾代吾父者也。直指闻之,大感动,详讯,知其诬而释之。

不久,乡中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上报给直指。土豪通过拉拢关系,将他祖父的名字窜改到坏人名籍簿上,直指非常严酷,立刻派人来逮捕。他叔叔和他父亲争着代替,他父亲不允许,于是就自己去了官府。直指非常痛恨替代坏人受罚的人,就用酷刑来杀死替代者。这一天,连续杀死了好几个人,接下来就轮到他父亲了,他父亲就大呼:“我是为我父亲代罪的!”直指听到后,大为感动,经过详细审讯,知道他的祖父是被诬陷的,就释放了他的父亲。

是年四月,即生师,乃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岁也。生时,其母缪(miào)氏,梦观音抱一童授之而生。又其父母,常以自所受用,减刻之以买放物命。其父母之孝友仁慈,为何如也。

这一年四月,就生下了国师,正是明朝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年(1614)。国师出生的时候,母亲缪氏,梦见观世音菩萨抱着一个童子给她就生产了。另外,国师的父母,常常将自己的生活用度,节省下来,买物放生。可见,他父母的孝友仁慈,做得是多么好啊!

次年,其父皈依莲池大师,法名广馥。为师亦求皈依,法名大潜。至师十二岁,其父将谢世,于莲池像前,求高僧代为剃发说戒,过半月即逝。

第二年,他父亲皈依了莲池大师,法名广馥。为国师也求受了皈依,法名大潜。到了国师十二岁的时候,他父亲将要去世,在莲池大师的像前,求高僧代莲池大师给自己剃发说戒,过了半月就去逝了。

十九岁,礼磬山出家。未二年,即得大彻,磬山颇器重之。预谕为其母剃发说戒,取法名为通光。

国师十九岁时,礼磬山圆修禅师出家。不到两年,就大彻大悟,磬山禅师非常器重他。预先告诉他,将来要为他的母亲剃发说戒,取法名为通光。

师二十二岁,磬山示寂报恩,师心丧侍龛,兼摄院事。次年,缁素请继席,百废具举,宗风大振。

国师二十二岁时,磬山禅师在报恩寺示寂,大师心丧侍奉灵龛,兼管寺院事务。第二年,僧俗请大师继任住持,百废具举,宗风大振。

师二十九岁,遵磬山遗命,代磬山为其母剃发说戒,乃迎归报恩,建草堂以终养,称为大慈老人。专修净业,兼事参究,遂得大悟。

国师二十九岁时,遵从磬山禅师的遗命,代替磬山禅师为母亲剃发说戒,于是迎请母亲到报恩寺,建了草堂来赡养母亲以终其天年,称母亲为大慈老人。老人专修净业,兼事参究,于是得以大悟。

越十一年,师年四十岁,即清顺治十年,大慈老人示寂,寿七十一。师于龛前,席地跏趺七日夜,不沾粒米。一侍者立师侧七日夜,至足膝黄水长流,不暂去。

过了十一年,国师四十岁,就是清朝顺治十年(1653),大慈老人示寂,世寿七十一岁。大师在母亲灵龛之前,席地跏趺入定七天七夜,不沾一粒米。一位侍者站在大师的身旁七天七夜,到了脚膝黄水长流的地步,也不肯离开片刻。

报恩大众,见师哀毁过礼,欲激令饮食,遂封锅闭厨。师闻,即啜(chuò)粥,令开锅。师已出家,尚如此哀毁,世间孝子,亦不过是。而令亲悟道,了脱生死,世间孝子,其孰能之。

报恩寺的大众,见到国师悲伤超过了常礼,以致伤害身体,想要激他让他饮食,于是封锅闭厨。国师听到后,才开始喝粥,令大众开锅煮饭。国师已经出家了,还如此的哀毁,世间的孝子,也不过如此。而能令母亲悟道,了脱生死,世间的孝子,有谁能够做到呢?

师念父师母师之恩,思得一适宜地所,为之安葬,以报生育启迪之深恩。于敔(yǔ)山得一地,迁其父棺葬之。

国师感念父师、母师(父母均出家)的养育之恩,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为他们安葬,来报答生育启迪的深恩。就在敔山寻得一块地,把他父亲的棺椁(guǒ)迁来安葬。

至顺治十五年,道风上闻,十二月,天使赍(jī)诏至,祈即晋京,师以将欲建塔葬母辞。诏书云,待见师问道已,即送师还山葬母,决不久留。

到了顺治十五年(1658),大师的道风被皇上听闻,十二月,天子使者带着诏书赶来,请大师即刻进京,大师以将要建塔安葬母亲为由推辞。皇上又下诏书说,等见到大师请法问道后,就送大师回山安葬母亲,绝不会久留。

次年三月,至京见上,上待以师礼,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至四月辞阙南还,得虞山藏海寺后地,为大慈老人建塔,因开法藏海,命弟子德岩绍,为住持。

第二年三月,大师到京城晋见顺治皇帝,皇上以师礼接待他,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到了四月份,国师辞别皇帝,回到南方,寻得虞山藏海寺后面的土地,为大慈老人建塔,顺便在藏海寺开设了法席(来宣讲佛法),并安排弟子德岩绍作住持。

是藏海法源,由大慈老人而启,为法嗣者,宜所关心。当时建筑,丰简适宜。后以年久,复加兵荒,遂空存一塔,俱成荒丘。

这就说明藏海寺的法源,是由于大慈老人的因缘才开启的,作为法嗣的人,应该留心这些事。当时的建筑,壮观简朴很适当。后来因为年久失修,又加上兵荒,于是仅空存一塔,其余建筑都成了荒丘。

今退居戒公,远体国师孝思,特为修葺,树其坊表,围以垣墙,墓碣(jié)亦加饰新,石路砌十余丈,栽植树木,以为荫护。

现在退居方丈戒公和尚,深刻体会到玉林国师的孝亲之思,特地重新修葺,树立碑坊,围上院墙,墓碣也加饰一新,石路砌了十多丈,还栽植了树木,作为荫护。

俾后之来者,知为得道高尼,玉林国师母师大慈老人之塔院。由此而起景仰心,各各敦伦尽分,利济人物,笃信佛法,自行化他,以期生福德智慧之子。穷则独善,而表率乎一乡一邑。达则兼善,以利济乎四海九州也,是为记。

使后来的人,知道这里是得道高尼,玉林国师的母亲大慈老人的塔院。并由此而生起景仰之心,各各敦笃伦常、恪尽己分,利益他人、救济万物,深信佛法,自行化他,希望自己也能生下福德智慧的儿子。穷困时,就独善其身,作一乡一邑的表率;显达了,就兼善他人、国家,以此来利益和普济全天下,这也是我作这篇记的用意。

又光初出家,见南北朝山禅和,聚谈玉林国师事者,辄心鄙其人。谓此等僧人,不唯不知佛菩萨之心相,并不知世间圣贤之心相。徒以市井无赖之知见,妄造谣言,以诬蔑古德,罪当何极。

另外,我刚出家的时候,见到南来北往朝山的参禅人,聚在一起谈论玉林国师的事,就在心中鄙视这些人。我认为这样的僧人,不仅不懂得佛菩萨的心相,而且也不懂得世间圣贤的心相。只是凭市井无赖的知见,乱造谣言,来诬蔑古德,还有比这更大的罪过吗?

后阅国师年谱,则彼等所说者,一句也无。而年谱所载者,彼等一句亦未闻见。以是知流俗所说,不足取信。

后来我阅读了国师的年谱,才知道那些人所说的事,年谱中一句也没有。而年谱中所记载的事,那些人一句也没有听到过。因此就知道,流俗之人所说的事,都不足以取信。

所愿明理之君子,勿以彼等所说为实事,而因之藐视古德,轻蔑佛法,则自可深植善根,大沐法泽矣。

我衷心地希望明理的君子,不要把那些人所说的事当成实事,从而因此藐视古德、轻蔑佛法,那么,就自然可以深植善根,大沐佛法的恩泽了。

 

< 学习笔记 >

[1]直指:直指使者。西汉武帝时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因出巡时穿着绣衣,故亦称“绣衣直指”,或“直指绣衣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