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民国二十一)

●问,弟子信佛之原因,以研究催眠术始。昔闻俗语云,九修天子十修佛。以为十世方成,每恐半途而辍,则前功尽弃。早知当生成道,则早即念佛矣。年已二十有七,甚悔发心之晚也。

问:弟子信佛的原因,是从研究催眠术开始的。过去曾听俗语说:“九修天子十修佛。”以为要修十世才能成就,所以常常担心半途而辍,那么就会前功尽弃。如果早知道可以当生成道,那么我早就念佛了。现在年纪已经二十七岁,非常后悔发心太晚了。

(一)答,九修天子十修佛,乃不知佛法者之妄说。知佛之人,绝不说此。净土法门,乃仗佛力了生死,皆须有真信切愿,决定求于临命终时,往生西方。若不仗佛力,欲了生死,千生万劫不能了者多多矣。

(一)答:“九修天子十修佛”,这是不懂佛法的人乱说的。懂佛法的人,绝对不会这样说。净土法门,是依仗佛力来了生脱死,(修行这个法门的人)都必须有真信、切愿,一定要求在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不仗佛力,想要了生脱死,千生万劫都不能了脱的人太多太多了。

●问,相信净心成佛,如催眠术之必须沉静,然后方有不可思议之现象。

●问:是否可以肯定,净心成佛,就像催眠术那样,必须沉静,然后才会有不可思议的现象?

(二)答,净心念佛观佛,则易与佛相应。果有真信切愿,定可往生,则渐次进修,必至成佛。且勿谓现在净心,即得成佛也。

(二)答:如果净心念佛、观佛,就容易与佛感应道交。果真有真信、切愿,就一定可以往生,往生后就可以渐次进修,一定能够最终成佛。千万不要以为,现在净心,立刻就能成佛。

●问,相信借仗佛力,如催眠之自己催眠,则较被人催眠为难,故知自力不如他力。

●问:是否可以肯定,借仗佛力,就像催眠术中,如果自己催眠自己,就会比被他人催眠要困难,因此就可以推知自力不如他力?

(三)答,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如跛夫自行,日难百里。净土法门,仗佛慈力,便可带业往生。如跛夫乘转轮圣王轮宝[1],一日遍达四洲[2]。何可以催眠之事以证。

(三)答:一切法门,都依仗自力,来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就像跛脚的人自己行走,一天之内很难走过一百里。净土法门,仗佛慈力,就可以带业往生。这就像跛脚的人乘坐转轮圣王的轮宝,一天之内就可以遍达四洲。怎么可以用催眠术这种事来论证呢?

●问,口念佛,心想佛,其所想之佛,是否与观经之第八观[3]同。

●问:口念佛、心想佛,所想的佛,是否与《观无量寿佛经》中的第八观相同?

(四)答,观想,须从十三观[4]起手作。否则境细心粗,难以成就。或致用心不当,起于魔事。

(四)答:观想,必须要从第十三观起手作观。否则,境细心粗,难以成就。甚至会导致用心不当,而发生魔事。

●问,如遇危急时,势不能一时兼诵各咒,应以何者应用之。

●问:如果遇到危险急难时,势必不能一时之间同时诵各种咒,应该念什么咒好呢?

(五)答,遇极危急之灾难,但念观世音圣号,为最省心力,最有感应。

(五)答:遇到极其危急的灾难,只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就可以,最省心力、最有感应。

●问,如专诵佛号,其效力比咒如何。

●问:如果专诵佛号,其效力比诵咒高还是低?

(六)答,佛号与咒,功德同等,唯在至诚,方有感格。若心中先有一轻视佛号之心,则便无利益。以不诚而又疑,致不得真利益也。

(六)答:佛号和各种咒,功德同等,只有发心至诚,才会有感应。如果心中先有一个轻视佛号的念头,那么诵佛号就没有利益了。因为不真诚而且还怀疑,所以导致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问,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然则与西方之净土及佛,是否一而二,二而一。

●问:既然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那么与西方的净土以及阿弥陀佛,是不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七)答,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倘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况说此话者,皆是一班担板汉[5]脱空汉[6]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后之事。

(七)答:有了唯心净土,才能往生西方净土。如果自心不净,怎能即得往生呢?即使是五逆十恶的罪人,凭借十声念佛也能即得往生,这正是由于念佛的净心,才感得往生西方净土。世间有很多人认为唯心就无土,这就是邪魔外道的知见。这种似是而非的邪见,在修行人中占居了大半,导致念佛的人,不能得到真实利益。尚且还自以为高明,却不懂得这是执理废事、自误误人的邪见啊!由于自性弥陀的缘故,就必须念西方弥陀,因为只有求得往生,才能渐渐进步,从而可以亲自证得自性弥陀。假如单执自性弥陀,却不念西方弥陀,纵然真开悟了,尚且还不能立即了生脱死。更何况说这些话的人,都是一班担板汉、脱空汉呢!一而二,是没有成佛前的事;二而一,是已经成佛后的事。

●问,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去皆何指。

●问:“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里的“生”、“去”,都指的是什么?

(八)答,生则决定生,约事说。去则实不去,约理说。不知事理之所以然,只好老实照事相做。否则必成执理废事之邪魔外道。

(八)答:“生则决定生”,是从事相上说的;“去则实不去”,是从理性上说的。不懂得事理的原因道理,就只好老老实实照事相做。否则,就必定成为执理废事的邪魔外道。

●问,某命终时,忽曰,净土即在庭隅。然则此地即为净土乎。

●问:某人命终时,忽然说:“净土就在庭院角落。”这样说来,此地就是净土吗?

(九)答,此正是唯心净土发现之义。彼唯心净土,乃彼一人之境。其余皆是唯心秽土,何得以彼所见为断。

(九)答:这种情况正是唯心净土阐发显现的意义。他的唯心净土,只是他一个人的境界。对于其余的人来说,都是唯心秽土,又怎么能以他所见到的境界来作判断呢?

●问,诵经,是否在令自己生欢喜厌离心,抑另有其他作用。

●问:诵经,是否在于令自己生欢喜心、对世间生厌离心,还是另有其他的作用吗?

(十)答,汝诵经,只知求自己欢喜,可惜无边妙义,被汝看得一文不值。

(十)答:你诵经,只知道求自己欢喜,可惜无边妙义,被你看得一文不值。

●问,解第一义,指何。

●问:“解第一义”,指的是什么?

(十一)答,解第一义,即彻悟实相妙理,唯心自性也。

(十一)答:“解第一义”,就是彻悟实相妙理,唯心自性。

●问,死后所存之性,与往生,及佛性,同异之点如何。

●问:死后所存在的心性,与往生后的心性,以及佛性,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十二)答,一切众生,生前死后之性,与往生之性,及佛之性,同而不同,不同而同。言同者,以心性本体无二故。言不同者,以迷悟天渊悬殊故。由有此义,故令人断惑证真,以期亲证此本同之心性也。唯其体同,而在迷未证,故设种种法,令其反妄归真,背尘合觉,以亲证也。修法甚多,唯念佛求生西方,为最易下手,最易成就。

(十二)答:一切众生,生前死后的心性,与往生后的心性,以及佛性,同而不同,不同而同。说相同,是因为心性本体无二的缘故;说不同,是因为迷、悟的悬殊有天渊之别的缘故。由于有这个道理,所以才让人们断惑证真,希望大家亲自证得这个本来相同的心性。虽然三者的本体相同,但是众生在迷惑中而没有证得,所以佛才施设种种法,使众生反妄归真、背尘合觉,来亲自证得。修行的法门非常多,但是只有念佛求生西方,是最容易下手,最容易成就的。

●问,佛示修观,正为后世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之众生设教。若以催眠之发现天眼通之说证之,则现极乐国土,亦非难事,况尤为念佛求证之需要。何以劝人修观者,言其难耶。

●问:佛开示修观,正是为后世浊恶不善,五苦所逼的众生所施设的教法。如果用催眠术能使天眼通开发这个说法来作证明,那么显现极乐国土,也不是难事,更何况尤其是念佛求证的需要。为什么劝人修观的人,说显现极乐国土很难呢?

(十三)答,催眠是术力,岂真有天眼通乎。真有天眼通者,岂肯为人催眠乎。汝今既学佛,当专志学佛。现极乐国,唯心净而念一者能之。譬如磨镜,磨之及极,自然发光。用术现,则心先不净,念亦不一,譬如以白粉涂镜,望其发光,不知封蔽更甚也。

(十三)答:催眠是法术之力,哪里是真有天眼通呢?真有天眼通的人,哪肯为他人催眠呢?你如今既然学佛,应当专心学佛。显现极乐国,只有内心清净而心念纯一的人,才能做到。譬如磨镜,磨到极处,镜子自然发光。用法术来现光,那么这个心首先不清净,心念也不纯一,譬如用白粉来涂抹镜子,指望镜子发光,却不知道反而把镜子封蔽得更严重了。

●问,修观是否仗佛力。十三观内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其别与参禅之点为何,较参禅易否。

●问:修观是否依仗佛力?《观无量寿佛经》第十三观中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这样修观与参禅的区别点是什么?比参禅是否容易?

(十四)答,参禅唯究自心,念佛兼仗佛力。二法至究竟圆成,则全同。当修持用功,则迥异。譬如登程,舟车各异,归家是同。

(十四)答:参禅只是参究自心,念佛兼仗佛力。这两种方法若到了究竟圆成的时候,则完全相同。但是,如果是正在修持用功的路上,就迥然不同了。就像赶路一样,虽然船、车的运输方式各有差异,但是载人回家的目标结果却相同。

●问,修观者,想乎,观乎,抑观想全用乎,取远取近。

●问:修观,是想呢,还是观呢?或是观、想全用呢?取远观,还是取近观?

(十五)答,观想二字,何可分之为二,摄心而想,即是观。汝认作二,则便成知一十,而不知其即二五也。又观想则何分远近。

(十五)答:观想二字,怎么可以分为两部分呢?摄心而想,就是观。你理解成两个意思,那就成了只知道一个十,却不知道它就是两个五。还有,观想就是观想,怎么还要分远、近呢?

●问,每观至少,须若干日。

●问:《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中的每一观,至少必须修多少天?

(十六)答,汝将谓此一观作几天,又作彼一观乎。不知佛虽说有十六,而最初即当观第十三,方为契理契机之修。

(十六)答:你的意思是说,这一观修几天后,再去修另一观吗?你不懂得,佛虽然在经中说的观法有十六种,但是修观的人,最初就应当观第十三观,才是契理契机的修法。

●问,初即想像者,非躐(liè)等乎。

●问:最初就修第十三观,杂想佛像,不是越次修观吗?

(十七)答,既知前说,此可类推。

(十七)答:既然知道前一答中所说,此处可以类推(十六观,不是要次第修,而是选择契理契机的来修)。

●问,初观[7]是一心想日,抑须默持名号。

●问:初观日想观是一心观想日若悬鼓,还必须默持名号吗?

(十八)答,观与持名,原是一事。将谓作观之时,便不能持名,不可持名乎。

(十八)答:观与持名,原是一件事。你认为作观的时候,就不能持名,不可以持名了吗?

●问,坐则修观,余时持名,较专持一种,为优为劣。

●问:打坐的时候,就修观,其余的时间,就持名念佛,比起专持一种修法(只是修观,或只是持名),是好,还是不好?

(十九)答,有沉潜纯粹之心,则修观亦好,持名亦好。否则持名较稳妥,以心志浮薄躁妄,作观则多致魔事。

(十九)答:如果有沉潜纯粹的心,那么修观、持名都好。否则,持名念佛比较稳妥,因为心志浮薄躁妄的话,修观大多会招来魔事。

●问,观见极乐国土,乃真净土乎,抑假现象乎。

●问:观见极乐国土,是真的净土呢,还是假现象呢?

(二十)答,观见之极乐,乃唯心所现。谓之为假,便是门外汉。

(二十)答:观见的极乐国土,是唯心所现。认为是假的,就是门外汉。

●问,观见极乐国土,及能闻法,是否为天眼通,天耳通。

●问:观见了极乐国土,以及能听闻佛说法,是否是证得了天眼通、天耳通呢?

(廿一)答,此是观力所致。若天眼,天耳,不作观,亦可见闻。

(二十一)答:这种情形是修观的力量所致。如果证得了天眼通、天耳通,即使不作观,也可以见到极乐国土、闻佛说法。

●问,有云见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若然,则往生时,心佛现前乎,抑弥陀佛来接耶。

●问:有人说:见到的佛,是自心佛,不是西方佛。如果是这样,那么往生的时候,是自心佛现前呢,还是阿弥陀佛来接引呢?

(廿二)答,临终见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归于自心,而谓无佛来迎之事。

(二十二)答:临终见佛,是自心所感的佛,不能只归于自心,而说没有阿弥陀佛来接迎的事。

●问,至十三观时,此时可得随意往生乎,抑必俟(sì)命终,方可往生耶。

●问:修到第十三观时,这时能随意往生吗?还是必须等到命终时,才能往生呢?

(廿三)答,业报未尽,何能即生。古亦有其人,然非可责之于一切人也。

(二十三)答:业报还没有尽,怎么可能立即往生呢?古时候也有业报没有尽就往生的人,但是不能用这种情况来要求一切人。

●问,观至见佛闻法时期后,每天再观,仍须自初观始乎。

●问:观到见佛闻法时期后,每天再观,仍然必须从初观开始修吗?

(廿四)答,作观只取得力者作,何必从头至尾,日日重习。佛之说此十六种者,前则令人知极乐之庄严。后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各观既知,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诸观耳。

(二十四)答:作观只取得力的观法来作,何必从头到尾,日日重复呢?佛说的这十六种观,前面这些观法,是使人了解极乐世界的庄严;后面的九品往生,是使人了解所修的因果。各观明白了以后,即使观佛(第十三观)这一观法中,就可以圆观各观了。

●问,十四观[8]以下,乃各品生者,既无境可现,令观之意为何。

●问:十四观以下,说的是各品往生的情况,既然没有境界可显现,令人修观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廿五)答,此义已见前说。

(二十五)答:这个意义,已经在前一个回答中说过了(令我们知道所修的因果)。

●问,上之往生者,似乎不是修观者之往生。不知修观者之往生,也应如何著想。

●问:上辈往生的情形,似乎不是修观的人往生。不知道修观人的往生品位,应该怎样来考虑?

(廿六)答,往生者,品位万别千差,经中只以九品摄之,汝何由而知其上者,非作观之往生乎。须知人根不同,即一法而高下悬殊,岂拘拘然于所修之法乎,盖由彼各各心地中分也。文殊,普贤等,汝将谓用不著作观乎。

(二十六)答:往生的人,品位千差万别,《观无量寿佛经》中只以九品来概略地统摄,你凭什么知道上辈往生的人,不是修观往生的呢?必须知道,人的根性不同,即使是按同一个法门修行,往生的品位也高下悬殊,怎能局限在所修的方法上呢?往生品位的高下,是由于他们各自心地中的成就不同造成的。文殊,普贤等大菩萨,你也认为也用不着作观吗?

●问,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

●问:记数念佛,吸气时念六句,呼气时念四句,可不可以?心中既要记数,又要念佛,还必须想佛吗?

(廿七)答,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

(二十七)答:念佛记数,从一数到三,从四数到六,从七数到十,哪里规定呼吸了?你是学炼丹运气的人,所以稍微见到一两个字与炼丹运气相似,就认为是炼丹运气的功夫。念佛记数,是为妄念难以制伏的人所施设的方法。能这样念,这样记数,这样听,就一定可以使妄心渐渐调伏,这个地方,谁让你在记数、念佛上又加上“想佛”二字呢?这是指随便念,跟呼气和吸气有什么关系?呼吸如果因计数而故意拖得长久,就会伤气受病,不可不知。

 

< 学习笔记 >

[1]轮宝:古印度神话中的“圣王”即位时,自天感得的宝器,为古代印度帝王之标帜。此王即称“转轮王”,转轮宝而降伏四方。

[2]四洲:四大部洲,亦作“四天下”。十法界中人道众生所居之处,位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的咸海中。为一日月所共照。一天下即一大洲。
(1)东胜神洲,其地纵广九千由旬,人寿二百五十岁,人身长八肘;
(2)南瞻部洲(南阎浮提,即地球),其地纵广七千由旬,人寿百岁,中夭者多,身多长三肘半;
(3)西牛货洲,其地纵广八千由旬,人寿五百岁,人身长十六肘;
(4)北俱芦洲(北郁单越),其地纵广一万由旬,人寿千岁,命无中夭,人身长三十二肘。无诸苦,常受乐,胜余洲。
※身长,代表造作诸业之能力。寿命,代表福报的多少。土,代表法。又,一肘=一尺五寸=50厘米。

[3]第八观:像观。往生极乐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之一。观想一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观音、势至二菩萨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

[4]第十三观:杂想观,又作杂观、杂明佛菩萨观、杂观想。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即杂观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

[5]担板汉:见解偏执,不解圆义而死执一边的人。担板,用一个肩头背一块木板走路,只能看到一边。

[6]脱空汉:执着顽空、豁达空,拨无因果,为所欲为而无所顾忌的人。

[7]初观:日想观。往生极乐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之一。于日没时向西方观想落日,直至闭目开目,皆有落日历历在目。此法以观落日而知极乐净土的方位,或想极乐净土的光相。
※《观无量寿经》载有十六种观法。韦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兼为未来世众生欲往生者,请世尊说其所修往生之法,故佛说此十六种之观门。
[8]第十四观:上辈观。往生极乐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之一。观上辈徒众自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修慈心不杀行等,临终蒙圣众迎接,及往生后得种种胜益之相。
 第十五观:中辈观。往生极乐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之一。观中辈徒众受持五戒八戒、修孝养父母之行等,及感得圣众迎接而往生等相。
 第十六观:下辈观。往生极乐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之一。观下辈徒众虽造作恶业,然临终遇善知识,而知称念弥陀名号,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种种胜益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