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答周群铮居士书

来示云,时当末法,彼邪见魔党,往往身泰体健。而正信之士,反致多病多恼。岂非定业使然,有令人太息不置等语。(森)殊反是。何也。一由宿生定业所使,加之因果复杂,吾人肉眼凡夫,究竟不能明了。

来信说:“正当末法时劫,那些邪见魔党,往往身体健康、安泰。而有正信的人士,反而多疾病、多苦恼。这难道不是定业使其如此的吗?”(信中)有“令人感到叹息不止”这样的话。(德森)的看法正与之相反。为什么呢?一是由于宿生定业所使,再加上因果的复杂,我们这些肉眼凡夫,不能究竟明了。

戒贤论师[1]玄奘法师[2],宿种现行,善根福德,究为如何。尚须受重病苦,偿清往昔杀业,方得上生兜率内院,次第进修,圆满菩提。

戒贤论师、玄奘法师,宿生业种起现行。他们的善根、福德多么高啊!但还必须承受重病的痛苦,来还清过去世的杀业,才能向上往生到兜率陀天内院(当来下生的弥勒尊佛即在此讲经说法),次第进修,才能圆满菩提(即成佛)。

吾人业障深重,论正信功行,福德智慧,皆不能望戒,奘诸古德之肩背。况身恶虽少,意恶实多(此森自述心行,则口过亦仍常犯。每阅俞净意公遇灶神记[3],不禁毛骨悚然)。纵有发心,亦难真切。

而我们却业障深重,论正信、功行,福德、智慧,都赶不上戒贤论师、玄奘法师等诸位古德。更何况我们身恶虽然少,但是意恶实在很多(这只是德森自述自己的心行,而且口过也仍旧常犯。每次阅读《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都不禁毛骨悚然)。即使有发心,也难以真切。

今则欲依净土横超法门,全仗佛力,带业往生。便感得佛慈加被,俾沉沦三途剧苦之后报重报,转作今生疾病缠绵之现报轻报。庶即此一生,了却百千万劫不易了得之生死大事。正是佛慈摄受,有求必应,感而遂通。

现在我们既然想依靠净土这个横超法门,全仗佛力,带业往生,就会感得佛慈加被,使将来沉沦三途剧烈痛苦的后报、重报,转为今生疾病缠绵的现报、轻报。这样才能就在这一生,了结百千万劫不容易了结的生死大事。这正是佛慈摄受,有求必应,有感就有通啊。

(许止净,聂云台二居士之菩提心,与一切实行,森常觉惭愧不及。而二位之病苦缠绵,实远在吾人之上。

(许止净、聂云台,二位居士的菩提心和一切真实行持,德森常常觉得惭愧不及。但是,两位居士的病苦缠绵,确实远在我们之上。

森经久深思,再以社会人心事实证明,始知作业容易,酬偿实难。方信其二位之病苦,确为重业轻报,而得超凡入圣之殊胜利益也。

德森经过长久的深思,再用社会、人心这些事实来证明,才明白造业容易,酬偿实在是太难了!我这才相信二位居士的病苦,确实是重业轻报,从而得到了超凡入圣的殊胜利益啊!

至邪魔康健,一或现生恶果未熟,宿福所持。二或因其恶心猛厉,天道巧妙,厚其凶德[4],俾其速入三途。不拘如何,即其将来苦果,吾人亦决不愿承受。

至于邪魔身体康健,第一,或许是现生恶果没有成熟,还依持着宿世的福分;第二,或许是因为他的恶心猛厉,天道巧妙,加厚他的凶德,使他迅速堕入三途。不管怎样,就拿他将来受到的苦果来说,我们也绝对不愿意承受。

世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且报应之冥显迟速,实为因果复杂所致。吾人肉眼凡夫,不易辨明,切勿误会)。

世间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而且,报应的冥显、迟速,的确是因果复杂所导致的。只是我们肉眼凡夫,不容易辨明,千万不要误会)。

深知如此,故虽病魔缠扰,痛苦经年,身虽难受,心实庆快,毫无怨尤嗟(jiē)叹之意。唯依随缘消业,不造新殃,必期重债轻还,怨家债主,一一宽恕,同遂往生而后已。愚见如是,不知高明以为如何。

因为正信之士深刻理解了这个道理,所以虽然病魔缠扰,痛苦经年,身体虽然难受,但是心里实际上很庆幸、喜悦,毫无怨恨责怪、感叹的意念。只依从随缘消业、不造新殃的道理,一定期望自己能够重债轻还,使怨家债主,都能一一宽恕自己,直到共同实现往生的目标为止。这是我的愚见,不知道您怎样认为?

 

< 学习笔记 >

[1]戒贤论师:婆罗门种姓,东印度三摩呾吒国之王族。曾为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住持,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文钞《复周颂尧居士书》(<续编・卷上>)中对戒贤论师有所描述。

[2]玄奘法师:唐朝。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文钞《复周孟由昆弟书》(<增广・卷二>)云:“玄奘法师临终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译之经,或有错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

[3]《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明)罗祯。该书补充了一些《了凡四训》没有说到的地方。教人如何修身“意净无染,君子有终”,是于世道人心很有利益的文章。俞净意,明朝。多才博学,却壮年穷苦,晚年凄惨,直到遇到灶神才明了原因是“意恶太重,专务虚名”。遂改过自新,力行三年得真实效验。

[4]凶德:违背仁德的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