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明性大师书

手书备悉。誉我过甚,令人不安。光之为人,心直口快。不过誉人,不受人誉。年虽八十,一无所知。故止以念佛为自了计。但以业重,绝无所得,由有六十年之阅历,所说不至误人耳。

你的来信,我都看过了。过分地赞誉我,令人不安。我的为人,心直口快。不过分赞誉他人,也不接受他人的赞誉。年纪虽已八十岁,却一无所知,所以只以念佛来作为自我了脱的计策,但因为业障深重,绝对没有所得,由于有六十年的阅历,所说的还不至于贻误他人。

座下既不以文钞芜秽见弃,当依文钞所说而修,决不至误汝大事。至于来山一事,实可不必。

你既然不因为《文钞》芜秽杂乱而遗弃不看,就应当依《文钞》中所说的来修持,绝对不至于耽误你的大事。至于来灵岩山这件事,实在可以不必来。

净土法门,绝无口传心授之事。任人于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莲宗九祖,非各宗之一一亲传,乃后人择其宏净功深者而称之,实则尚不止九十也。

净土法门,绝对没有什么口传心授的事情,任凭人们在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益。莲宗九位祖师,并不是像其他各个宗派的祖师,都是代代亲传的那样,而是后人选择宏扬净土、功绩深广的人而尊称他,实际上,还不止九祖、十祖。

光出家后,发愿不收徒众,不作住持,不作讲师,亦不接人之法。当唐宋时,尚有传佛心印之法。今则只一历代源流而已。名之为法,亦太可怜,净宗绝无此事。

我出家后,发愿不收徒众、不作住持、不作讲师,也不接人的法脉。在唐宋时,还有传佛心印之法,今则只是一种历代源流罢了,称它为法,也太可怜。净土宗绝对没有这种事。

来山尚不如看书之有益。古人云,见面不如闻名。即来与座下说者,仍是文钞中话,岂另有特别奥妙之秘法乎。

你来灵岩山看我,还不如在家看书更有益。古人说:“见面不如闻名。”即使你来了,我能与你说的,也仍然是《文钞》中的话,难道另外还有什么特别奥妙的秘法吗?

十余年前与吴璧华书末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又楞严经势至圆通章末后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十多年前,我曾在给吴璧华的信中末后说:“有一秘决,恳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另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末后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见。况证四果(藏教)及七信(圆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

“无选择”,就是遍用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来念佛。念佛仗佛力了生死。参禅仗自力了生死。现在的人中,能够开悟的,尚且不可多见。何况证藏教四果以及圆教七信位呢(藏教四果,圆教七信位,方才了生死)?

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都摄六根”,入手处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都必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这是念佛的秘诀。信愿行三资粮,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决。知道纲要、秘诀这二者,就不必再问人了。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