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丁福保居士书七

相别数月,企慕实深。适接来函,并所注二经,如觌法颜,感愧无极。光以业障深重,目等生盲。虽常时忏悔,业仍如故。谨将普贤行法经二序,各阅一遍。

分别数月,仰慕实深。恰好接到来信,以及注解的二部佛经,如同亲见你的法颜,感动惭愧无比。我因为业障深重,眼睛等同盲人。虽然常常忏悔,业力仍旧如故。谨将《观普贤行法经笺注》的二篇序,各阅一遍。

大心之序,可谓以己立立人之心,行自利利他之事。其决十疑而显十益,岂徒为阁下诸经之序,实为古今弘经者之通序也。不意中州有此伟人。

大心写的序文,可说是以自己成就、成就他人的心,实行自利利他的事。其中决断十疑而显明十益,哪里仅仅是阁下所注多部经的序,实在是古今弘经者的通序。想不到河南竟然有如此的伟人。

末后品之一字,似不甚妥。彼虽非有意僭窃,但从无此法。有冒经式,宜改作总序。钝根之跋,意甚推崇,依宗依教,两皆不合,然亦无大关系,且自随他去了。

最后“品”这一个字,似乎不妥。他虽然不是有意越分窃取,但从来没有这个用法。冒充经文的样式,适宜改作“总序”。钝根的跋文,他的文意中很推崇,依禅宗、依教理,两方面都不符合,然而也没有大关系,暂且随他去了。

阁下序中,初引演宗之言,可谓不刊之论。末引胡氏之说,足见就正之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能存畏后之心,断不至违经叛古,贻诮将来也。

阁下的序文中,最初引用刘演宗的话,可说是不可改易的确论。最后引用胡氏的说法,足见匡正讹误的心。后人看今人,也如同今人看古人。能够存着畏惧后人的心,断然不至于违背经典、叛离古德,见笑于将来啊!

凡注佛经,当另具只眼。不可以凡夫境界,测度如来不思议微妙境界。如纪大奎叶锡凤等,坐此之故,以弘法而竟成谤法,曷胜惜哉。余以目力不堪,皆未敢阅。

凡是注解佛经,应当具有另外一只眼。不可以凡夫境界,测度如来不思议微妙境界。如纪大奎、叶锡凤等人,因此之故,以弘法而竟然成为谤法,非常可惜啊!我因为视力不好,都没敢阅读。

又经中名相大小相同者多。释大乘经,不得引小乘经中之义为之诠释。如六念末后念天,小乘即念欲色等天,大乘则念第一义天,大涅槃天。若大乘经引小乘义释之,则为坏乱经宗,不可不慎。只此一义,余可类推。(民七十月廿六)

再者,经中的名相,大乘、小乘相同的很多。注释大乘经,不得引小乘经中的义理来为之诠释。如六念最后的念天,小乘就是念欲界、色界等天,大乘则是念第一义天、大涅槃天。如果大乘经引小乘的义理来解释,就是坏乱佛经的宗旨了,不可不谨慎。只说这一个义理,其余的可以类推。(民国七年<1918>十月二十六)

光现在打七,祈勿来书。纵有商量,且待明年三月。若于三月前来书,概不奉复。祈慈谅。

我现在打七中,请不要来信。纵然有事商量,暂且等到明年三月。如果在三月前来信,一概不回复。请慈悲体谅。

念佛一法,当依净土经论为准。末世众生,业重障深,依观经修观,尚难成就。是以莲宗诸祖,多皆专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续即生。

念佛这一方法,应当依净土经论为准。末世众生,业重障深,依《观无量寿佛经》修观,尚且很难成就。所以莲宗诸位祖师,大多都专一注重持名念佛。因为持名念佛容易的缘故,相续就能往生。

至于摄心方法,种种不一。随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若夫最为切要之法,总不过大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字。大心念佛三昧法门,虽各有见处,不堪普遍教人。以下根不能修,而上根虽能修,固不须用此方法也。

至于摄心的方法,有种种的不同。随各人的根器来用,自然可以得到其利益。最为切要的方法,总超不过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字。大心所说的念佛三昧法门,虽然是各有见地,但不能普遍教导他人。因为下根人不能修,而上根人虽然能修,固然不必用这个方法。

至于书额,佛之一字,写得潦草古怪。足见其人之平日,实未能于佛分上至诚恳切矣。凡此恶套,须力戒之。

至于书额上,“佛”这一个字,写得潦草古怪。足见这个人的平时,确实没能于佛分上做到至诚恳切啊!凡是这些恶习俗套,必须努力戒除。

刘演宗述法华六十五种不思议力,可谓深入法华深固幽远之藏。而一一与净土对举而论其胜劣,实为不达如来权实法门。唯能利于南岳天台以上之根性。下此皆被彼断其往生西方之善根矣。此书断断不可流通。若流通,虽能令人尊信法华,而令彼一切不通权实教理者,从兹藐视净土而不修也。

刘演宗阐述《法华经》中六十五种不思议力,可以说是深入《法华经》深固幽远的藏海。却一一都拿来与净土对比而讨论它们的优劣,实在是不通达如来的权实法门。(这样)只能利益南岳慧思大师、天台智者大师以上的根性。在此之下的人,都被他断除其往生西方的善根了。《法华经力》这本书绝对不可以流通。如果流通,虽然能够令人尊崇信奉《法华经》,然而却令那些一切不通权实教理的人,从此藐视净土而不修习啊!

夫寂光净土,当处即是。能圆证者,唯佛一人。等觉菩萨,尚是分证,况其他哉。今以登地登住所见所证,为博地凡夫担任,其可乎哉。华严于证齐诸佛之后,尚令往生。今为具足惑业者,令舍弥陀净土,而修本师娑婆净土。其心诚为宏博,而其害有不能尽言者。

常寂光净土,当处即是。然而能够圆满证得的,只有佛一人。等觉菩萨,尚且还是分证,何况其他人。现今以登地、登住菩萨的所见所证,让博地凡夫来担任,这样可以吗?《华严经》在善财童子证悟齐等诸佛之后,普贤菩萨尚且令他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现今为具足惑业的人,令他们舍弃弥陀净土,而修本师的娑婆净土。这种用心实在是宏大广博,然而其中的害处却不能说尽了。

夫安养娑婆,原一实报寂光(实报寂光,原是一土。约所感之报,名为实报。约所证之理,名为寂光。寂光无相,实报具足不思议佛刹海微尘数庄严妙相,虽具尘刹庄严,原是一法不立,虽则一法不立,而复具足庄严,如明镜了无一物,而复胡来胡现,如虚空体非群相,不妨日照云屯)。

安养世界(即极乐世界)、娑婆世界,原本是一个实报土、寂光土(实报、寂光,原本是一土。就所感的果报来说,名为实报土;就所证的理性来说,名为寂光土。寂光土没有形相,实报土具足不可思议佛刹海微尘数的庄严妙相,虽具尘刹庄严,原本是一法不立;虽然是一法不立,而又具足庄严,如同明镜了无一物,而又胡人来现胡人;如同虚空之体不是万相,也不妨碍太阳照耀、白云聚集)。

此实报寂光之净土,唯登圆初住者方能得见。彼西方凡圣同居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此方凡圣同居土,则惑业苦三,如恶叉聚[1]。轮回六道,了无出期。以此之实报寂光,与彼之凡圣同居对论,其违叛经旨,错投法药者,可胜叹哉。

此娑婆世界的实报、寂光的净土,唯有登上圆教初住位的菩萨,才能见到。那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此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则是惑业苦三,如恶叉聚。轮回六道,了无出期。以娑婆世界的实报、寂光土,与那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来对比讨论,这样违背叛离佛经宗旨,错投法药的情形,实在可叹啊!

何不以此之凡圣同居,与彼之凡圣同居对论,而为契理契机,三世诸佛皆悉印可之说乎。为是智识未精,为欲自辟门径,以显当改革时,亦有乘大愿轮者,改革如来三根普被,华严末后归宗结穴之法门,令其良善也耶。

为什么不以此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与那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来对比讨论,这才是契理契机,三世诸佛全都印可的说法。是他的智慧学识不精深,还是他想自己开辟一个门径,来显示正当时代改革时,也有乘大愿轮的人,改革如来三根普被、《华严经》末后归宗结穴的净土法门,令这个法门更为良善呢?

印光无道无德,少参少学,不能为法门效一言一字之力。然欲一切有情同生西方,不得不冲冒大家,以献其他山顽石之见耳。倘以法为重,当即见原。否则纵谓光为邪见谤法,亦欢喜领受,而无或怨恶也。

我无道无德,少参少学,不能为法门效一个字、一句话之力。然而想令一切有情同生西方,不得不冲撞犯冒见识渊博的大通家,以献那他山顽石的愚见罢了。倘若以法为重,应当立即原谅我。否则,纵然认为我是邪见谤法,也欢喜领受,而没有怨恨憎恶。

光目力衰劣,近又头火大发,更加衰劣,以事关法道,不得不略陈愚诚。

我的视力衰弱,近来又因为头火大发,更加衰弱,因为事情有关法道,不得不略微陈述我的愚诚。

 

< 学习笔记 >

[1]恶叉聚:意译为綖(xiàn)贯珠、金刚子。恶叉,树名,亦为果实名。其果实皆三粒同一蒂,且落地后多聚集于一处,故称恶叉聚,用以譬喻惑、业、苦三者间之互相关连。此外,经论中多引之譬喻多数或众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