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张曙蕉居士书八

世间多少聪明人,皆被之乎者也所误,毕世不得实益。居士慧根夙植,固为难得。然以多知多见,反为障碍。既信净土法门,何不于此法中死心做去。

世间多少聪明人,都被“之乎者也”的文字所误,一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居士宿世种下慧根,本来很难得。然而因为多知多见,反而却成为了障碍。既然相信净土法门,为什么不在这个法门中,死心踏地地去做。

而修返闻数息唯识等观,此各种法,均是大乘法门。然皆属自力,未可与仗佛力之法门论其利益也。

反而去修返闻闻自性、数息、唯识等观法,这些法门,都是大乘法门。然而都属于自力法门,其利益是不能与仗佛力的法门相提并论的。

今既发心念佛,当以心佛相应,生前得一心不乱,报尽登极乐上品为志事。不必求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

现今既已发心念佛,应当以心佛相应,生时得到一心不乱,临终登上极乐上品莲台作为抱负。不必追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

禅宗以开悟为目标,净土宗以往生为目标。开悟而不能往生的人,一百个有九十个,往生而不开悟的人,一万个没有一个。这个义理认不准,或许导致因为求开悟,却反而不以往生作为目标,那么这个错误就太大了。

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

现今修习念佛法门,应当依大势至菩萨所开示,“如子忆母”的诚心,修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实行。果真能够死尽偷心,那么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许可以立刻得到。然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千万不要看作很容易。纵然不能立刻得到,应当也相距不远了。

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

都摄六根,是念佛最妙的一个方法。念的时候,无论出声、默念,常须摄耳谛听。这是融合了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的二种义理并一同修习。返闻只是属于自力,返念兼有佛力,这个利益就大了。

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敬严肃之理乎。

心念属于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属耳根,眼皮下垂,即见鼻端,那么眼、鼻二根也收摄了。五根既然同归一句佛号,身根哪有不恭敬严肃的道理呢?

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

所以应当知道都摄六根,下手之处在听。能够都摄六根,那么心识凝静而不浮散,就名为净念。因为六根既已收摄,杂念妄想便自然消除的缘故。净念又能够常常相继,无有间断的话。那么念佛三昧,就可以很快得到了。

故下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大势至菩萨,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者。实三根普被,有利无弊也。果肯依之而修,当必有观行[1]相似[2]等利益可得也。

所以下面说,“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是大势至菩萨,用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的方法。实在是三根普被,有利无弊。果真肯依照这样来修,必定有观行即(证外凡位)、相似即(证内凡位)等利益可得啊!

 

< 学习笔记 >

[1]观行:观行即。天台所立六即之第三。既知名字而起观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之位。此位分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品之深浅次第,称为五品弟子位。即圆教外凡之位,与别教十信位相同。(外凡,外凡资粮位。没有亲见偏真法性,心行理外,故称“外”。用有漏的身心,学习观行,还没有得到无漏,故称“凡”。)

[2]相似:相似即。天台所立六即之第四。止观愈趋明静而得六根清净,断除见思之惑,制伏无明,相似于真证者。即圆教内凡十信之位,又称六根清净位,与别教之三贤位相同。(内凡,内凡资粮位。)
※六即:六即佛。天台宗所立的六种行位,表示从凡夫到成佛的一切位次。由(隋)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首先提出。(1)理即,(2)名字即,(3)观行即,(4)相似即,(5)分证即(亦作分真即),(6)究竟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