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念佛居士书

昨接来函,具知一一。光近来作一格物致知确解,今为陈之。解曰,格除幻妄私欲物,致显中庸秉彝知。

昨天接到你的来信,一一尽知。我近来作了一个“格物致知”的确切注解,现在为你陈述。注解为:格除幻妄的私欲之物,以致显露中庸不偏、秉持常理的正知。

此物,即心中不合天理人情之私欲。一有私欲,则所知所见皆偏而不正。若格除此幻妄不实之私欲,则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一举一动,悉合情理,了无偏僻。

这个“物”,就是我们心中不合天理人情的私欲。一旦有了私欲,那么人所有的知见都会偏而不正。如果格除了这个幻妄不实的私欲,那么知见就会不偏不变,即心本具的正知自然会显现。一举一动,全都符合人情天理,没有一点偏僻。

此圣人为天下后世所立修己治心之大法。修齐治平在是。超凡入圣亦在是。于此用功最省力。而其所得之利益,随各人之工夫浅深,为贤为圣,乃至为佛,悉由是得。况其下焉者乎。

这是圣人为天下后世所立的修己治心的大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在这个地方,超凡入圣也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用功,最省力。而所得的利益,随各人工夫的深浅,成为贤人、圣人,乃至成佛,全都由此得到。何况比这低下的利益呢。

惜后儒不察,以物为事物,以知为知识。则是以根本之根本,认为枝末之枝末。又以枝末之枝末,认为根本之根本。不但不得圣人之意,亦乱圣人之文。

可惜后世的儒者不明白,将“物”字认作事物,将“知”当做知识。就是将根本中的根本(格除私欲,致显正知),认作枝末中的枝末。又将枝末的枝末(穷尽天下事物之理,推及知识),认作根本中的根本。不但不能得到圣人的本意,也乱解了圣人的文义。

何以言之,以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极省力,极简便,举念即得之法。弃之不讲,令人推极吾之知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以期诚意正心者,则举世难得其人矣。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想要使意念真诚,先要使正知显现,显现正知在于格除私欲。这是极为省力、极其简便,一动念就可以得到的方法。舍弃格除私欲不讲,却令人推极我们的知识,穷尽天下事物的道理,来期望诚意正心,这样的话即使全世界也很难有这样的人。

由宋儒误认物为外物,故后儒只云诚正,而不提格致。此理极明显,以自命得圣人心传者错解之。致圣人教人修己治心之道,晦塞不彰。可不哀哉。

由于宋儒误认“物”是外在的事物,所以后世的儒者只说“诚意正心”,而不提“格物致知”。这个道理极为明显,因为自命得到圣人心传的人(朱熹)错解了。致使圣人教导大家修己治心的大道,晦涩不畅,不能彰显。能不悲哀吗?

若专主自治,则格物一法,便可足用。以私欲一去,则众恶悉除,众善悉生,故云足用。

如果专主于自身的修持,那么格物这一方法,就足够用了。因为私欲一旦格除,那么众恶全都除去,众善全都生起,所以说足够用。

若欲令举世之人悉去私欲而显正知,非提倡因果报应不可。以凡欲自利者,固不暇计及人之利与否。

如果想让全世界的人,全都去除私欲来显现正知,非得提倡因果报应不可。因为凡是想要自利的人,固然无暇计及他人是否得到利益。

若知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了此,则不期格物,而自肯格物矣。

如果知道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声音和谐,则回响和顺;身形笔直,则身影端正。了解了这个道理,那么不期望格物,而自然肯格物了。

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

所以孔子赞《周易》,最初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积不善”,这是因。“余庆”、“余殃”,就是果了。

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此实明前生之因,今生之果。向,顺也。用,以也,得也。威义,当是违。极,穷厄也。由前生所行,违背正道,致今生得此穷厄之果也。

箕子向周武王陈述《洪范》,最后才说:“随顺正道,就得到五种福祥;违背正道,就得到六种灾厄。”这其实是说明前生的因,今生的果。“向”,顺的意思。“用”,以的意思,得的意思。“威”的意思,应当是违。“极”,穷厄的意思。由于前生的行为,违背正道,致使今生得到这些穷厄的果报啊!

后儒不察文理,一归于王政,则成违天理而诬王政矣。小儿生于富贵家,即享福,生于贫贱家,即受苦,岂王政令彼生乎。

后世的儒者未能搞明白文章中的道理,将一切都归究于君王政令,那么就成了违背天理而诬蔑君王政令了。小孩子生在富贵人家,就享福;生在贫贱人家,就受苦,难道是君王政令让他这样出生的吗?

五福之四,攸好德,乃前生修道修德之习性。一寿,二富,三康宁,五考终命,乃前生修道修德所感之果报也。

五福中的第四福,是“攸好德”,是指前生修养道德的习性。一长寿、二富贵、三健康安宁、五善终,这是前生修德所感的果报啊!

六极之一凶短折,二疾,三忧,四贫,五恶(貌丑曰恶),六弱(身柔曰弱),乃前生多作不顺道义之事之果报,何得皆归于王政乎。

六极(灾厄)中,一短命、二疾病、三忧愁、四贫穷、五丑恶(相貌丑陋,名为恶)、六体弱(身体柔弱,名为弱),这是前生多作不顺道义之事的果报,怎么能全都归究于君王政令呢?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