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温光熹居士书三

汝自发露在重庆电影院起淫念信,已收到。人情如水,礼法如堤。男女授受不亲,圣人预防人之因授受而或起染念也。

你自己公开表露在重庆电影院起淫念的信,已经收到。人的情欲如同洪水,礼法如同堤防。男女授受不亲(古时礼教规定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言谈或授受物件),是圣人为预防人因为授受而或许心生染念而设的。

欲握手,未握已有几分淫念。彼跳舞者女人,著如罗如纱之衣,男女相抱十余分钟。及第三次则暗其灯,若不见其人者。此种情事,完全是禽兽行为。

想握手,还没握已有几分淫念了。那些跳舞的女人,穿着如罗纱一般的衣服,男女相抱十多分钟。到第三次就使灯光昏暗,如同看不见舞场里的人一样。这种事情,完全是禽兽的行为。

而通都大邑,大张旗帜,立跳舞学校,跳舞场。政府及教育家,皆不过问。其世道人心,尚可想及良善耶。宜努力斩断此种不如法之情念。所谓去一分习染,得一分利益也。

然而大都会大城市,都大张旗帜,设立跳舞学校、跳舞场。政府和教育家,都不过问。这样的世道人心,还能想到良善吗?应该努力断除这种不如法的情念。所谓除去一分习染,就得一分利益啊!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

念佛所见的境界,如果是恶境,不可害怕,只要摄心正念,恶境马上就会消灭。如果是善境,也不能欢喜,只要摄心正念,必有所得。

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

所谓业消智朗,然而有浅有深,不能立刻就心生满足的想法。摄心正念,善境或者更加显明,或者即刻消灭,切勿惦念这些境界,只要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就可以了。

见善境,心地清凉,了无躁妄取著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所现,不是对境无心。

见到善境,心地清凉,没有一丝躁妄取著的心,也不必一定是入定。这是了知唯心所现,不是对境无心。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谓此如子忆母之念,即是最上方便,不假借其余之方便。汝误将不取著,认为扫荡,故有此与建立相反。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说这样如子忆母之念,就是最上方便,不用再借助其他的方便。你误将不取著,认为是扫荡,所以有这样的与建立相反的想法。

如子忆母,何可谓之扫荡。圣境若现,知属唯心,取著则非唯心矣。以初心一见圣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著。一生取著,则不是得少为足,便是著魔发狂。

如子忆母,怎么能说是扫荡。圣境如果显现,知道是唯心(所现),取著就不是唯心了。因为初心之人一见圣境,多数不知道这是唯心(所现),所以心生取著。一生取著,那么不是得少为足,就是著魔发狂。

故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著魔发狂。

所以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著魔发狂。

汝是一不洞事之痴汉,何可将平日用功,与临终地狱相现之著力哀恳相比喻。如孝子平日思亲,虽极恳切,断不可如亲已死之哀痛,不顾身命也。

你是一个不懂事的愚痴汉,怎么能将平日用功,与临终地狱相现的著力哀恳相比喻呢?比如孝子平日思念双亲,虽然极为恳切,也断然不能像双亲已死那样哀痛,不顾身命啊!

汝且按事相,志诚恳切修。若说理而心实不通,则无益而有损矣。境现而勘,汝谓是分别。汝既能见境,勘又何碍。

你暂且按照事相,至诚恳切去修。如果只知说道理而心实际上不通,那么就没有益处,反而有损害了。境界显现而勘,你认为是分别。你既然能够见到境界,勘又有什么妨碍。

勘者非特起别种法,乃摄心于佛,不令起二念耳。由汝不识勘之事,意谓另有勘之一法,反成分别。

勘并不是特别生起别种法,乃是摄心于佛,不让心起二念罢了。由于你不知道勘这事,以为另外有勘的方法,反而成了分别。

念佛人并不是一儱侗,无分晓。乃于一切境,如镜照相。相来即现,相去即无。汝所说者,通是未著魔而欲著魔之话,非防著魔之话。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碍也。

念佛人并不是一笼统,没有分晓。乃是对于一切境,如同镜子照相。相来了就显现,相去了就没了。你所说的,都是未著魔而要著魔的话,不是防著魔的话。因为你的躁妄心,急着想要得到这些境界,所以反而成了障碍。

当此大劫,好不志心念佛。而妄想纷飞,论说空话乎。密宗之危险,殊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祈慧察。

正当这个大劫,不好好志心念佛。却妄想纷飞,论说空话。密宗的危险,完全不是笔墨所能宣说的。祈望你死守净土修行,让他人通通成佛去。请你智慧思察。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