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郑慧洪居士书四

七月之信,以无关紧要,故未即复。学道之人,以理自度。岂须一一问人,方才可行乎。光之长隐,以精神不给。所言开导,仍自有其方。近所排印各书之板,交于世界居士林,令彼流通,斯为久远之计。

七月份的信,因为无关紧要,所以没有马上回复。学道之人,用理来自我度量。哪里需要一一问人,才能修行呢?我长期隐居,是因为精神不足。所说的开导,仍然自有方法。近来所排印的各种经书的板,交给了世界居士林,令他们流通,这才是长久之计。

慧和之信外道,惜宿业深重,以致邪正不分,金鍮莫辨。宝鱼目为明珠,欲为万世不易之宝,而不知其一文不值也。彼等所得者,偷窃儒释道三教之语,妄造谣言,以为道之本源,吾道得之。可不哀哉。

慧和信奉外道,可惜他宿业深重,以致邪正不分,黄金黄铜不能分辨。把鱼眼当作宝贵的明珠,想当作万世不变的珍宝,却不知鱼眼一文不值。外道所得到的,是偷窃儒、释、道三教的法语,妄造谣言,认为道的本源,我们的道门得到了。能不悲哀吗?

念佛最初之亲切,如贫人乍食美味,不知有多少香美。及食之久久,亦平常无奇。但不以此平淡为非,久之必有进益。固不必以此为歉。

念佛刚开始时感觉亲切,如同贫人突然吃到美味,不知有多么的香美。等到吃得久了,也就平常无奇了。但是不将这个平淡认为不对,时间久了,必有进步和收获。所以不必因为念佛久了平淡而感到歉憾。

喜怒哀乐未发,不思善,不思恶,似乎一样。而六祖云正恁么时,如何是上座本来面目。汝何不在此处注意。有此一语,则与中庸空说中意,大有分别。彼则只能令人识得道理,此则令人亲见本有。

《中庸》云:“喜怒哀乐未发”,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这二者似乎是一样的。然而六祖云:“正恁么时,如何是上座本来面目。”你为何不在此处注意。有六祖这句话,就与《中庸》空说“中”的意思,大有分别。《中庸》只能令人懂得道理,六祖这句话则能令人亲见本来面目。

汝切莫在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上著脚。此境乃做到极处之境界。若未到极处,必成懈怠。参念佛是谁,亦有利益,亦有弊病。所宜致力者,唯在于诚一纯笃。若夹杂禅机,稍有见处,众生根浅,便视此为最劣,视彼为最胜。

你千万不要在“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上落脚。这个境界是功夫做到极处的境界。如果功夫没有到极处,必然成为懈怠。参“念佛是谁”,也有利益,也有弊病。所应该致力的,只在诚敬一心、纯朴笃实。如果夹杂禅机,稍有悟见之处,因众生根机浅薄,便将念佛看得最为低劣,将参话头看得最为殊胜。

十三年狄楚青之夫人,即得此弊病。直至今日,楚青尚守其说不肯稍改。江西一弟子龙松生,于禅颇有会悟,光极力破斥,尚不肯听。观面色或有著魔之相。听其所说,则直欲上续诸祖慧命。

民国十三年(1924),狄楚青的夫人,就得了这种弊病。直到今天,狄楚青还固守他的说法,不肯稍作改变。江西一位弟子龙松生,对于禅宗很有领悟,我极力破斥,他还是不肯听。看他的面色,有著魔之相。听他所说的,简直是想上续诸位祖师的慧命。

汝于外道充斥之地,若不按实事修,则或致彼魔外亦复借口。汝欲开悟,岂须用参究工夫,但能念到念极情忘时,自可开悟。即不悟亦无所碍。须知有信愿,不悟亦可往生。得悟无信愿,仍是六道轮回中人。汝欲舍坦途而趋险道,是尚得谓之知净土法门乎。

你在外道充斥的地方,如果不按实事修,那么或许导致那些邪魔外道也有了借口。你想要开悟,哪里必须用参究的功夫,只要能够念佛念到念极情忘的时候,自然能开悟。即使不开悟也没什么妨碍。必须知道有信愿,不开悟也能往生。开悟了却没有信愿,仍旧是六道轮回中的人。你想要舍弃平坦的大道而趋入危险的道路,这还能称得上明白净土法门吗?

光现排许止净所辑之历史感应统纪,待排毕即隐。其书若出,当令明道师代为寄一二包。此书于世道人心,大有关系。当排两付板,一三号字书册本,一四号字报纸本。现书册排成,即印二万部。以后有发心者,可源源而印施及售卖也。

我现在排印许止净所编辑的《历史感应统纪》,等到排印完就隐居。这本书如果印出,当会让明道师代寄一二包给你。这本书对于世道人心,大有关系。当会排两付印板,一部三号字的书册本,一部四号字的报纸本。现在书册本排成,就印了二万部。以后有发心的人,可以源源不断地印施以及售卖。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