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郭汉儒居士书

三尊佛,释迦施无畏印,右手仰掌在怀,左手俯按左膝。药师佛,弥陀佛,手印相似。药师是大三昧印,右掌在左掌上。弥陀是弥陀印,左掌在右掌上。

三尊佛,释迦牟尼佛是施无畏印,右手仰掌在怀中,左手俯按左膝。药师佛、阿弥陀佛,手印相似。药师佛是大三昧印,右掌放在左掌上。阿弥陀佛是弥陀印,左掌放在右掌上。

佛像折绉,当用熨斗下铺桌毡,将佛像放桌上。一人两手令伸平,一人执熨斗熨之。床上毡万不可用。或用长纸铺几层亦可。熨斗用净火加香。底柄须揩干净。不可太热,太热则佛像受伤,但熨伸即已。

佛像有绉折,应当用熨斗,下面铺好桌毡,将佛像放在桌上。一人用两手将折绉拉平,一人拿熨斗熨。床铺上的毡毯千万不可用。或者用长纸铺几层也可以。熨斗用净火加香加热。底部手柄都必须揩干净。不可太热,太热了,佛像会受损,只要熨平就可以了。

现在西洋战事剧烈,若不即结束,则将延于吾国。凡中外各国强弱不一,其受害固皆同等。非败者受害,而胜者得利。按实而论,被人杀者固可怜,专杀人者更可怜。彼止知目前,则胜者似乎得益。若并来生后世看之,杀人者比被人杀者苦深万倍。惜世人皆不知也。

现在西方的战争剧烈,如果不很快结束,那么将会蔓延到我国。凡是中外各国,虽强弱不一,然而受害都是同等的。并不是战败的国家受害,而战胜的国家得利。照实而论,被人杀的固然可怜,然而专门杀人的人更可怜。他们只知道眼前,战胜的一方似乎得到了利益。如果将来生后世一起看,杀人的比被人杀的,痛苦要深万倍。可惜世人都不知道啊!

清凉山志,载隋代州赵良相,家资巨万,生二子,长曰盈,次曰孟,盈强孟弱。其父将终,分家资为二,孟得其上。父死,盈尽霸孟之家业,但与孟园房一所,孟佣力自活。未久盈死,生孟家为子,名环。又未久孟死,生盈家为盈孙,名先。

《清凉山志》中,记载隋朝代州的赵良相,家资巨万,生了二个儿子,长子名赵盈,次子名赵孟,赵盈强势,赵孟懦弱。他父亲将要命终,将家产分为二份,赵孟得到好的那一份。父亲死后,赵盈霸占了赵孟的那份家业,只给赵孟一所房屋和园子,赵孟靠替人做工,养活自己。不久,赵盈死了,投生到赵孟家为儿子,名赵环。又不久,赵孟也死了,生到赵盈家为赵盈的孙子,名赵先。

环为盈家之仆,先欲朝五台,命环随行。环知其伯霸产事,思欲杀先,幸得其便。行至五台僻处,持所匿刀谓先曰,汝祖霸我家业,令我世穷,我今杀汝以泄愤。先疾走,环追之,入一茅篷。

赵环成了赵盈家的仆人,赵先想要朝拜五台山,命赵环随行。赵环知道他伯父霸占家产的事,心里想要杀死赵先,庆幸得到了下手的机会。他们走到五台山偏僻之处,赵环拿出藏在身上的刀对赵先说:你祖父霸占我家的产业,令我世代贫穷,我今天要杀你以泄心头之恨。赵先急忙逃走,赵环紧追不放,追到一个茅篷之中。

一老僧止之曰,此处不可行凶。环曰吾杀怨耳。老僧令坐,各与一杯茶饮之,遂知前世事。各哭起来,遂在山出家。倘各国皆见前后世事,还肯专以杀人为强国之要政乎。

一位老僧制止他说:此处不可行凶。赵环说:我要杀我的怨家。老僧令他们坐下,各自给他们喝了一杯茶,于是知道了前世的事。二人哭起来,于是在五台山出家。倘若每个国家都能看到前世后世的事,还肯专门以杀人作为强国的重要政策吗?

山门,按义当作三门,乃三解脱门也。一门而具三义,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愿解脱门。由三解脱门,直入涅槃宝殿故。由空故无相,由无相故无愿也。了知一切诸法,当体即空。则空有均不可名,故无相。无相则无执空执有之心愿也。

山门,按照义理应当写作三门,就是三解脱门。一门具有三种意义,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愿解脱门。由这三解脱门,直接进入涅槃宝殿的缘故。由于空,所以无相,由于无相,所以无愿。了知一切诸法,当体即空。那么空、有都不可名,所以无相。无相,就没有执空、执有的心愿。

提倡佛学,当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能如是,则于世出世法均不悖。否则尚是名教[1]罪人,何堪学佛,以望了生脱死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佛戒经中之略戒。文昌阴骘文引用之。惟知阴骘文有此语,不知其来也远。

提倡佛学,应当以敦伦尽分(敦笃伦常、恪尽己分),闲邪存诚(防止邪念、心怀诚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根本。能够如此,则对于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不违悖。否则,尚且是名教的罪人,哪能学佛,以期了生脱死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佛戒经中的略戒。《文昌阴骘文》引用了这两句话。只知道《阴骘文》中有这两句话,却不知这两句话的来源非常久远。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作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诸余法门,皆须烦恼断尽,方可了生脱死。否则纵令大彻大悟,有大智慧,大辩才,晓得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尚不能了。况具足烦恼者乎。

末法时代的众生学佛,所应该注重的,在明白因果,与修习净土。因为明白因果,就不敢自欺欺人,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的事。修习净土,那么即使是具足系缚的凡夫,也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其余一切法门,都必须烦恼断尽,才可了生脱死。否则,纵然是大彻大悟,有大智慧,大辩才,知道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尚且不能了生死。何况是具足烦恼的人呢?

昨接贵地佛教会航空信,知甘地亢旱,与陕无二,不胜感伤。贵会三七日已满,尚未得透雨。魏慧滋以灵岩山僧,皆真实修行者。然灾相甚大,只好尽心力而为之。其得普雨与否,不能逆料。

昨天接到贵地佛教会的航空信,知道甘肃大旱,与陕西没有二样,非常感叹悲伤。贵会三七二十一天的佛号已经圆满,尚未求得一场透雨。魏慧滋因为灵岩山僧,都是真实修行的人。(所以请灵岩山僧人祈雨,)然而灾相太大,只好尽心尽力地来做。能不能求得大雨,不能预料。

慧滋航空信,亦于午后收到。即函令灵岩,于十六日请二十僧,念观音圣号七日,求为各旱区通下普雨。二十人按例须二百元,由光代贵会出,不须寄款来。贵会宜普告当地人民,同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不必多作仪式,但以念菩萨功德,为岳渎灵聪回向增长威福,为诸孤魂回向往生西方,较为有益。即祭神祇,亦勿用荤腥。事事以诚敬为本,不在仪式之好看也。

魏慧滋的航空信,也在午后收到。我立刻写信令灵岩寺,在十六日请二十位僧人,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七天,祈求为各个干旱地区普遍降下大雨。二十个人,按照惯例须二百元,由我代贵会出钱,不须你们寄钱来。贵会应该普告当地人民,同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不必多作仪式,只以念菩萨功德,为五岳四渎,护法神灵回向增长威力福德。为一切孤魂回向往生西方,比较有益。即使祭祀神祇,也不要用荤腥。事事都以至诚恭敬为根本,不在仪式好看不好看。

 

< 学习笔记 >

[1]名教: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旧时为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对人们思想行为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
 名教观念始于孔子,是儒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分,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分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孔子强调以等级名分教化社会,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