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光赋性愚戆,无所知识。兼以不解世故,不能曲顺人情,以故发愿毕生做一长挂搭僧。幸居士不以无状见弃,凡有所说,纵属狂悖,亦蒙奖誉,感愧无极。

我天性愚笨而且耿直,没有什么知识。又加上不了解世故,不能曲顺人情,因此发愿毕生做一个长期挂单的僧人。幸而居士不因我的所行丑恶无善状而嫌弃,凡有所说,纵然是狂妄悖谬的话,也承蒙你夸奖称赞,无比感激惭愧。

语云,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光之愚诚,由阁下之力,直令一切信心人,同生敬畏经像之心,庶几灭我罪愆,增彼福慧,推其本源,皆阁下乐道人之善心所成就也,感谢感谢。

俗话说:苍蝇附在千里马的尾巴上而走过千里的路程,我的愚诚,由于阁下的力量,竟然让一切有信心的人,共同生起敬畏经像之心,但愿能灭除我的罪愆,增长他们的福慧,推究其本源,都是阁下乐于宣说人的善心所成就的啊!感谢!感谢!

贵门人万居士,问宝华三昧传[1],法雨无有其书。贵局既无,则他处亦难搜求,宜问于宝华,则必得之。此人殆菩萨示现非常人也,系慧云馨公[2]之徒,见月体公[3]之师。

你的门生万居士,询问《宝华三昧传》,法雨寺没有这本书。贵书局既然没有,那么其他地方也很难搜求到,应该询问宝华山,则一定会得到。三昧律师,大概是菩萨示现,不是一般人,是慧云馨公的徒弟,见月体公的师父。

见月于崇祯十年,在其座下受戒后,即嗣其位,至顺治十年,已在华山作住持,尚不知入院已几年矣。以此可知其为明末人。灵隐晦公[4]所说,即此人也。

见月律师于崇祯十年,在他的座下受戒后,就继承他的位置,到顺治十年,已经在宝华山作住持,但不知道入院已经多少年了。以此可知,他是明朝末年人。灵隐寺晦山和尚所说,就是这个人。

颟顸佛性,儱侗真如,乃斥见道不真者之常谈,何必问其出处。纵指出出处,亦未必即是最初之言,故不如不标出处为得也。

“颟顸佛性,笼统真如”,这是斥责那些见道不真切之人的常谈,何必问它的出处。纵然指出出处,也未必就是最初的原话,所以不如不标出处为好。

菩提达摩传衣钵于中国,凡五代。至六祖唯传法印,衣钵不传,当查六祖坛经,自知其因缘。

菩提达摩传衣钵于中国,一共有五代。到了六祖,只传法印,衣钵不传,你应当去查看《六祖坛经》,自知其中的因缘。

吾人本有心源,皆被情识遮蔽,不能显现。若能返照回光,直下看此幻妄情识,从何而起。则内不由心,外不由境,两头坐断,中亦不立,所谓情识,化为乌有。情识之障蔽既除,则心源彻底显露矣。此即宗门大彻大悟之景象也。

我们本有的心源,都被情识遮蔽,不能显现。如果能够返照回光,当下看这个幻妄情识,从何而起。那么内不由心,外不由境,内外两头坐断,中间也不立,所谓的情识,化为乌有。情识的障碍和遮蔽既然除去,那么心源本体就彻底显露了。这就是宗门大彻大悟的景象。

剿,灭也。从刀不从力,从力则非其义。

剿,灭的意思。从刀部,不从力部,从力部,就不是它的意思了。

后后逊于前前,亦教家常谈,不能指其最初之语,何人所说,不若不标。大凡一切事,前人创而后人继。虽在后之后,愈精愈妙,其功仍不能逾于在前之前,以前人系创立故。

“后后逊于前前”,也是学教理之人的常谈,不能指出这句话的最初出处,是何人所说,不如不标明。总的来说一切事,前人开创而后人继承。虽然在后来的后人,愈来愈精致、巧妙,这个功行仍然不能超过在前面的前人,因为前人是创立的缘故。

况佛法中著述前人之创者,多属法身大士,乘愿再来。后人继者,纵其法之精严胜于前人,而其入理深谈大纲要旨,何一非前人已发明者。即未发明,亦由前人语脉中推出。以故后后胜于前前,实逊于前前也。

何况佛法中的著述,前人所创立的,大多是法身大士,乘愿再来。后人继承的,纵然是他立法的精严胜过前人,而其中入理深谈的大纲要旨,哪一样不是前人已经阐发显明的呢?即使没有阐发显明,也是由前人的言语脉络中推导而出。所以说“后后胜于前前”,实际上是“后后逊于前前”。

光影门头,即指见道不真之象。盖以天月人形譬道,彼只见月光与人影,便以为得,其可乎哉。又即以天月譬道,以月光月影譬道之流露处亦可。月光月影乃月之流露处,但当由光影而仰视天月,不当即天月之光,及水中之月影,便为真月也。

“光影门头”,是指见道不真之象。因为用“天月人形”譬喻实相道,他只见到月光与人影,便以为有所得,这可能吗?另外,以“天月”譬喻实相道,以月光、月影譬喻实相道的流露之处也可以。月光、月影是月亮的流露之处,但是只应当由这个月光、月影而仰视天上的月亮,不应当将这个月亮之光,以及水中的月影,误认为是真的月亮。

惠果[5]事,宋僧传未载。自宋传后,无辑僧传者。明高僧传二本,只就己所知者录其一二,不足以名为接宋僧传之书。今北京道阶法师请人广为搜辑,拟续宋僧传之后以至于今,则其部帙(zhì)当不下百十卷矣。

惠果的事迹,《宋高僧传》中没有记载。自《宋高僧传》之后,没有人编辑《高僧传》。《明高僧传》有二本,只是就自己所知的,记录其中的一二,不足以名为续接《宋高僧传》的书。现今北京的道阶法师请人广为搜辑,打算接续《宋高僧传》之后,一直到今天的《高僧传》,那么其中的部卷,应当不下于一百几十卷了。

密宗以三密加持,能令凡夫现生证圣,其功德力用,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故云不思议力用。虽然,此就密宗之本旨说,然须是其人方可。其人谓谁,如金刚智[6],善无畏[7]等,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密宗以身口意三密加持,能令凡夫现生证圣,其中的功德力用,不可以心思维,不可以口议论,所以说:不思议力用。虽然,这是就着密宗的本旨来说,然而必须是这样的人才可以。这样的人是谁呢?如金刚智,善无畏等人,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密宗之道就很难不成为虚设。

今之学密宗者,皆得其皮毛。全无金刚戒力,菩提道心。不去持咒以断惑证真,多效现字现象,以问吉凶祸福,前因后果,则与灵鬼作用相同。是之谓败坏密宗,吾恐避罪不暇,说甚即凡成圣也。吾人但以净土法门为一座大须弥山,全身靠倒,庶几不被一切知识所夺,而现生可以了脱矣。否则随风倒浪,了无已时。哀哉。

现今学习密宗的人,都仅得其中的一点皮毛。完全没有金刚戒力,菩提道心。不去持咒来断惑证真,大多效仿现字迹、现形象,来询问吉凶祸福,前因后果,这样就与灵鬼作用相同。这是败坏密宗,我恐怕避罪都来不及了,还说什么即凡成圣。我们只以净土法门作为一座大须弥山,全身靠倒,才能不被一切知识所夺,而现生可以了脱。否则,随风倒浪,没有停止之时。悲哀啊!

大藏秘要,未见其书,想是东人所传。夺人境等四句,乃临济四料简[8]语。夺即泯寂迹象之谓。不夺,即显示理体之谓。人境,即人法境智之谓。

《大藏秘要》,没有见过这本书,想来是日本人所传。“夺人境”等四句,是临济宗四料简的话。夺,就是泯寂迹象的意思。不夺,就是显示理体的意思。人境,就是人法境智的意思。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为夺境不夺人者,显能生之人,泯所生之境故。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为夺人不夺境者,显所生之境,泯能生之人故。去则实不去,生亦实不生,为人境俱夺者,人境两寂故。去则决定去,生亦决定生,为人境俱不夺者,以人境双显故。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是夺境不夺人,显示能往生之人,泯寂所往生之境的缘故。“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是夺人不夺境,显示所往生之境,泯寂能往生之人的缘故。“去则实不去,生亦实不生”,是人境俱夺,人法境智两者都寂灭的缘故。“去则决定去,生亦决定生”,是人境俱不夺,人法境智二者双显的缘故。

虽有四句,只是事实有生,理实无生耳。亦是彰照泯寂,彰寂泯照,寂照双泯,寂照双彰之妙旨耳。生必有其人,故谓为人,去必有其境,故谓为境。此理甚深,宜认真念佛庶可亲得。否则便成口头禅,妄谈般若矣。

虽然有四句,只是事相上真实有往生,理体上真实无生罢了。也是彰照泯寂,彰寂泯照,寂照双泯,寂照双彰的妙旨罢了。生必有其人,所以说“为人”,去必有其境,所以说“为境”。这个道理很深,应该认真念佛,或许才能亲自得到。否则,便成口头禅,妄谈般若了。

 

< 学习笔记 >

[1]宝华三昧传:三昧,指三昧寂光律师,明朝,律宗千华派之祖。先随雪浪洪恩学贤首教观,后遍寻名宿,甚受紫柏真可、云栖袾宏诸师器重。相传,住东林寺时,池中白莲不种自生,符合慧远再来之谶(chèn)。又,在金陵报恩寺演戒之时,该寺佛塔放光二十余夜。后受都人之请,振兴宝华山隆昌寺(江苏镇江市),开千华大社,学侣云集,由此发展出南山律宗一个派别“律宗千华派”,遂使宝华山成为我国传戒之重镇。

[2]慧云馨公:古心如馨律师。明朝。律宗。古林派之祖。字古心。历住灵谷、栖霞、甘露、灵隐、天宁诸寺,开坛授戒三十余处,徒众近万人。明神宗赐号“慧云律师”。因研习律学,且持戒谨严,受到五台山僧俗的尊敬,被誉为优婆离尊者转世。世称中兴律祖,法系称古林派。中南山律派,以道宣律师为第一世,十三世传至慧云如馨,如馨传三昧寂光,三昧为宝华山律宗的第一代。

[3]见月体公:见月律师。明朝。律宗千华派第二祖。字见月,法名读体。幼精通绘画,尤擅长画观音大士像。因念世相无常,出家为道,后因习《华严经》有悟而舍道入佛,传戒诸方。因身形高大,顶有肉髻,声如洪钟,貌似古佛,且出生于云南,自称来自鸡足山,又因灵奇事迹诸多,被认为是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尊者之化身。著有《传戒正范》、《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集》等。其中《传戒正范》为我国传戒之蓝本。口述自传《一梦漫言》最为有名,影响深远,弘一大师读后亦流泪十几次。

[4]灵隐晦公:晦山戒显禅师。清朝。临济宗。有大量诗文留世。另著有《禅门锻炼说》,仿孙子兵法体裁,阐述锻炼禅众之方法。

[5]惠果:唐朝。密宗。密教付法第七祖。历任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国师,博通显密内外群经。因住长安青龙寺,世称青龙阿阇黎。曾授法予日僧空海、新罗僧惠日、悟真等,而将此宗传入日本和新罗。日本真言宗所谓真言八祖中,惠果为唐土最后之祖师,故在密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十八契印》,说明密教修法之根本形式,为密教重要著作之一。

[6]金刚智: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国密教初祖。出身南印度婆罗门(另说为中印度王子)。与善无畏、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本拟归返印度,然因病示寂于洛阳广福寺。谥号“大弘教三藏”。

[7]善无畏:东印度乌荼国王,释尊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唐密开山祖师、“开元三大士”之首。玄宗年间,以八十高龄抵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致力于翻译密教经典。唐武宗废佛后,密宗在中国也随之衰微,只有善无畏所传的"胎藏部密法",由不空传惠果,再传日本空海,和金刚智所传的"金刚部密法"相并传习,直到今日仍流传于日本。

[8]临济四料简:临济宗创始人(唐)义玄所创的接引学人的四种方法。四料简,亦作“四料拣”。料,指学徒之根器(气质、禀性等)。简,简别、择取。全文:“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1)夺人不夺境,即夺主观而仅存客观,于万法之外不承认自己,以破除对人、我见之执著。
(2)夺境不夺人,即夺客观而仅存主观,以世界映现在一己心中,破除以法为实有之观点。
(3)人境俱夺,即否定主、客观之见,兼破我执与法执。
(4)人境俱不夺,即肯定主、客观各各之存在,二者都无须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