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七

适接手书,并大士集,不胜欣忭。大士碑文,经黄君注出,则大士恩泽,遍沾群萌矣。随即与玉仙书,说其所以,并将阁下之信,一并寄去。注成刊板,固不必说,不刊,则彼何汲汲然欲祈阁下注也。但注成之后,当将原稿由光处转寄,待彼阅过,则刊木板,或排铅板,方可定夺矣。

刚接到信,还有《傅大士集》,非常喜悦。《傅大士碑文》,经过黄君的注解,傅大士的恩泽,就普遍沾润众生了。随即给孙玉仙写信,说明其中的所以然,并将阁下的信,一并寄去。注解完成刊板,固然不必说,不刊板的话,那他为什么急切地想请阁下注解呢?只是注解完成之后,将原稿由我这里转寄,等他看过之后,那么刊刻木板,或者排铅印板,才可以确定。

其万君所问,当书之于后。大著大词典,字过小,光目力不能看,偶见一二则,似有可商酌处,亦书之于后。蒙佛接引一段下,所说不错。天亲论,即无量寿经论,亦名往生论。大藏目录,名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优波提舍,即论之梵语耳。

万居士所问的事,当写在信的最后。你的大著《佛学大词典》,字迹太小,我的视力不能看,偶尔看过一二条,似乎有可以商酌的地方,也写在后面。“蒙佛接引”一段的下面,所说的不错。天亲菩萨所著的论,就是《无量寿经论》,也名为《往生论》。大藏经的目录,名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优波提舍”,就是论的梵语。

隔阴之迷,阴谓色身,即五阴也。由此菩萨,未断三界内之见思惑尽。一经受生,犹有所迷,故云隔阴之迷。许多大根器人,最初亦与凡夫同一迷悖。或遇逢缘,或一闻开示,立地便悟,直同两世人一样。皆因宿世深植善根,未断烦惑。一经转世,便成迷悖矣。以未死为现阴,死而未受生为中阴,受生则为后阴。此后阴且约未死前说,若约受生后说,又名为现阴矣。隔阴之说,指此。

“隔阴之迷”,阴是说色身,就是五阴。由于这菩萨,没有完全断尽三界内的见思惑。一经再次投生,还是有所迷,所以说是“隔阴之迷”。许多大根器的人,最初也与凡夫同样的迷惑悖逆。或者遇到机缘,或者一听到开示,当下便开悟,简直如同两世之人一样。这都是因为宿世深植善根,未断烦惑。一经转世,便成迷惑悖逆了。将未死称为现阴;死了还未受生,称为中阴;受生之后,就成为后阴。这个后阴暂且是就未死之前来说的,如果就受生之后来说,又名为现阴了。“隔阴之说”,指的是这个意思。

拨置西方弥陀,以为心外取法,此参禅不得意人之通病。唯执有心不知有净土,与净土之教主也。意谓一切唯心,弥陀既在西方,即是心外取法。不知一切唯心,娑婆乃唯心之秽所感,极乐乃唯心之净所感。西方之阿弥陀佛,即吾人自性天真之佛,吾人自性天真之佛,即西方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

搁置西方阿弥陀佛,认为这是心外取法,这是参禅不得真意的人的通病。是只执着有真心,不知真有净土,与净土的教主啊!认为一切唯心,阿弥陀佛既然在西方,就是心外取法。不知一切唯心,娑婆是唯心之秽所感的世界,极乐是唯心之净所感的世界。西方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自性天真之佛;我们自性天真之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不达唯心,妄生取舍,其过可胜道哉。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以心净则佛土净,心秽则佛土秽,境之善恶,由心之善恶所感。断无有善心净心而感恶境秽境,恶心秽心而感善境净境者。以是之故,故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也。

不通达唯心的真义,妄生取舍,这种过失能说得完吗?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因为心净则佛土净,心秽则佛土秽,境的善恶,是由心的善恶所感。断然没有善心、净心而感得恶境、秽境;恶心、秽心而感得善境、净境的情形。因此之故,所以说: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啊!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