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刘观善居士书一

接手书,不胜感愧。光之所说,大似跛夫行路。若行者不以不能行见弃,则不妨归家安坐,由一步莫行者而得之。

接到信,非常感激惭愧。我所说的,好似腿瘸的人行于路上。如果行人不因腿瘸的人不能走路而嫌弃,那么(腿瘸人)不妨回到家中安坐(指路),(行人)由一步不能行的腿瘸之人而得到正途。

令慈宿世于净土有大因缘,当常以净土不思议之事理相谕。则以慈善讽经功德,悉作往生资粮。决定俯谢凡流,高预圣会。世之尊亲孝亲,孰有过于此者。成就一人往生,即成就一凡夫作佛。可于生我者,不竭力劝谕,以期其必果所愿乎。

你母亲宿世对于净土有大因缘,应当常常用净土不可思议的事理来劝导晓谕她。则将做慈善、讽经的功德,全都作为往生的资粮。决定俯谢凡夫之流,高预圣人海会。世间尊亲孝亲,有什么能超过这个的呢?成就一个人往生,就是成就一个凡夫作佛。能不对生养我的母亲,竭力劝导晓谕,以期必定实现其往生的愿望吗?

徐友天性纯挚,惜理路不明。以凡夫知见,妄测佛智。彼谓得丹获神通,于人天中见母,方肯与母同生西方。此刻若以独生,于心有不慊然者。其意虽甚善,其事与从井救人[1],相去不远。一则少看净土经论,一则未与净土知识往还,故有此不通之愚见。

徐姓朋友天性纯洁真挚,可惜对于义理道路不明白。以凡夫的知见,妄测佛智。他说得到仙丹,获得神通,在人天中见到母亲,才肯与母亲同生西方。此刻如果独自往生,在内心会有遗憾。他的用意虽然很好,然而他的做法却与盲目跳入井中救人,相距不远。一是很少看净土经论,一是没有与净土的知识来往,所以有这样不通的愚见。

夫古今缁素名人,以诵经念佛济孤者何可胜数。徐君未必不闻其事。乐邦文类第四本,五十八九页,临终请僧念佛二次,即获往生。由此令宗门大老,发心念佛。可知佛慈广大,有愿必从。固不计久修暂修,等垂摄受也。

古今僧俗名人,用诵经念佛来济度孤魂的人,数也数不完。徐君未必没有听闻过这样的事。《乐邦文类》第四本,五十八九页,临终时请僧人念佛二次,就获往生。因此令宗门大德,发心念佛。可知佛慈广大,有愿必从。原本就不在乎是久修还是暂修,因而平等垂慈摄受啊!

观经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悉具之人。临终地狱已现,而遇善知识教念佛名。彼念或十声,或数声,即便命终,尚得往生。今以纯孝慕亲之心,若能发弘誓愿,称念佛名(四弘誓愿,必须普为法界众生,以不发此心,乃凡夫情见,不易感通),以此功德,为亲消除罪业,增长福慧,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而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何待彼与母同生,当必母先往生,彼后往生耳。

《观经》中的下品下生,是五逆十恶全都具足的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经现前,而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名号。他念十声,或者数声,即便命终,尚且得以往生。现今以纯孝思慕母亲之心,如果能够发四弘誓愿,称念佛名(四弘誓愿,必须普为法界众生,因为不发此心,就是凡夫情见,不容易得到感通),以此功德,为母亲消除罪业,增长福慧,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而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哪里要等到他与母亲一同往生,当必定是其母先往生,他后往生。

须知净土法门利益,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徐君何人,宜其不知,生此种不情之愚见,岂不大可哀哉。当令彼看乐邦文类此段,又当令看净土圣贤录等书。则盲猜瞎断之臆见,便可消灭净尽矣。

必须知道净土法门的利益,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徐君是什么人,无怪乎他不知道,生出这种不合情理的愚见,难道不是太可悲了吗?应当让他看《乐邦文类》这一段,再有也应当让他看《净土圣贤录》等书。那么他盲猜瞎断的臆见,便可消灭净尽了。

念佛时,毫无感应。系不知佛力,心不恳切。不知佛力,由未深研净土经论故也。念观世音自能恳切者,以习闻菩萨寻声救苦故也。阁下谓彼宿生有业,此语亦颇的确。彼于净土法门无宿业障,当闻斯行之。何待人劝之再三,尚以此为皮毛,而以丹为主体乎哉。

念佛时,毫无感应。这是不知佛力广大,内心不恳切。不知道佛力广大,是由于没有深研净土经论所导致的。念观世音菩萨,自然能够恳切的人,是因为熟习听闻菩萨寻声救苦的缘故。阁下认为他宿生有业障,这句话说的很准确。他如果对于净土法门没有宿世业障,应当听闻后就行持。何待他人再三劝导,还以净土法门为皮毛,以求得仙丹为主体呢?

然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大丈夫生于世间,岂可任业牵缚,而一一听命于彼乎。徐君若是个汉子,一闻此言,当如见母堕于水火,急求有大势力之阿弥陀佛救援。岂肯且缓缓炼丹待成,神通具足时,方求弥陀接引乎哉。

然而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大丈夫生于世间,岂可任由业力牵缚,而一一听命于业力呢?徐君如果是个汉子,一听到这句话,应当如同见到母亲堕入水火之中,急切请求有大势力的阿弥陀佛来救援。岂肯暂且慢慢炼丹,等待炼成仙丹,神通具足的时候,才求阿弥陀佛来接引呢?

念佛一法,彻上彻下,非此法唯被下根也。下根于他法不能修者,于此法固无一不能修之,此所以为如来大慈悲普度之法门也。

念佛法门,彻上彻下,并不是这个法门只加被下根。下根人对于其他法门不能修,而对于净土法门本来就没有一个人不能修,这就是之所以净土法门会成为如来大慈悲普度的法门啊!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阁下天姿聪敏,不以禅教自高,专心念佛,足见宿生于此法门有大因缘。不但阁下现生当获实益,且令令慈,并与阖家眷属,悉于现生了生脱死。可谓劫外优昙,火中莲花,不胜钦佩。

摄心念佛,是决定不变的大道。而摄心的方法,只有反闻念佛声,最为第一。阁下天姿聪敏,不以禅宗教理自傲,专心念佛,足见宿生对于这个法门有大因缘。不但阁下现生当会获得真实利益,而且令你的母亲,以及阖家眷属,全都在现生了生脱死。可说是劫外优昙,火中莲花,非常钦佩。

所云习气尚强,光不知阁下所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阁下已长斋断荤,断不至有饮食之习气。至于女色,亦不至有非理之涉。若其欲心不能即伏者,但常观不净,则欲心自息矣。

所说习气很强,我不知阁下是指什么习气。饮食男女,是人最大的欲望。阁下已经长斋断荤,断然不至于有饮食的习气。至于女色,也不至于有邪淫的行径。如果是欲心不能立即降伏,只要常观不净,那么欲心自然息灭了。

不净观名相甚多,一一详观,乃专作此观工夫者之事。吾人不专作此工夫,则儱侗观之固为省力。譬如见美色时,因爱生欲。其对色生爱者,不过一薄皮之光华所惑耳。

不净观的名相很多,一一详观,这是专门修不净观之人的事。我们不专门作这种工夫,那么笼统观不净本就省力。譬如见到美色时,因贪爱生欲心。对美色生起贪爱,不过是被外面一层薄皮的光华所迷惑罢了。

试揭去此光华之薄皮,则爱心虽至浓,亦当转而为怕惧厌恶。从前爱心,了无丝毫可得矣。再进而观其血肉屎尿等,则与死尸圊(qīng)厕了无有异。虽具足庄严,直下见其底里。能作此观,则不见光华之薄皮,只见内外三十六物[2]种种不净。古谓观空既久,不见全人。光谓能作此观,则不见人,但见此种种不净耳。

试着揭去这光华的薄皮,那么即使爱心再浓,也当会转为惧怕厌恶。从前的爱心,没有丝毫可得了。再进一步观她的血肉屎尿等,就与死尸圊厕没有区别。虽然外表具足庄严,直下见到她的里面屎尿充满。能够作这个不净观,就不见光华的薄皮,只见内外三十六物种种不净。古人说:观空既久,不见全人。我说能作这个不净观,就看不见人了,只见这些种种不净。

若瞋习强,当常存悯念一切之心。凡有不如意处,悉当原谅他人之情,深培自己之慈。则怨尤不起,仁爱常存,而瞋习便化为乌有矣。此世人习气之大者。大者既伏,小者自无从生矣。一心念佛,则天清地宁,了无尘氛可得矣。

如果瞋习强烈,应当常存悯念一切之心。凡有不如意之处,都应当用原谅他人之情,深深培植自己的慈悲。那么埋怨责怪不生起,仁厚慈爱常存,因而瞋习就化为乌有了。这是世人习气比较大的地方,大的习气既已伏住,小的习气自然无从生起了。一心念佛,就天清地宁,没有尘世气氛可得了。

佳作声韵铿锵,惜以凡滥圣,致不贴题。光四十年来断绝此事(以杜心中常时推敲之弊耳),故不能和。

你的佳作声韵铿锵,可惜以凡滥圣,以致不能贴合题目。我四十年来断绝诗词之事(以杜绝心中常时推敲的弊病),所以不能和诗以答。

 

< 学习笔记 >

[1]从井救人: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论语・雍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宰我问道:“一个仁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一位仁人’,他会照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去井边救人,但不能自己也陷进去。人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无理愚弄啊。”)

[2]三十六物:指构成人身之三十六种要素,三十六种不净物。
(1)外相十二: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
(2)身器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
(3)内含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藏、赤痰、白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