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致卓宏荣居士书

近接令郎智立书,言阁下两次拾得观音大士像。一次赎将熔之大士铜像,及梦骑古式武装人。与梦食僧糍,及闻快快投诚修正果,脱离苦海见世尊。以此数事,知阁下宿世固有善根。惜此生不遇善知识,为之启发,故至今犹泛泛悠悠,若有若无,仍与从前无甚各异,亦大可慨叹也。

最近接到你儿子卓智立的信,说阁下两次拾得观音大士像。一次赎回将要被熔化的大士铜像,以及梦到骑马穿古式盔甲的人。与梦到吃僧人的糍粑,以及听到“快快投诚修正果,脱离苦海见世尊”的话。凭这几件事,就知道阁下宿世原本就有善根。可惜此生没有遇到善知识,为你启发,所以至今仍然泛泛悠悠,若有若无,仍然与从前没有什么大不同,也很令人慨叹。

盖由贵地士大夫,通法者少,无相观而发起之益。然福州近来念佛者,亦颇不少。由罗铿端介绍,函祈皈依三四次,当有五六十人,况又有皈依别高僧者。现今各处,均为之发起念佛社,居士林。只无锡一县,念佛莲社有一百多处。有知识者,均知各各投诚修正果,以期脱离苦海见世尊耳。

大概是由于贵地的士大夫,通晓佛法的人少,没有相互观摩而发起的利益。然而福州近来念佛的人,也有不少。由罗铿端介绍,写信来求皈依三四次,应当有五六十人,况且又有皈依其他高僧的。现今全国各地,都为他们发起念佛社、居士林。只无锡一个县,念佛莲社就有一百多处。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各各投诚修正果”,以期“脱离苦海见世尊”。

然此诸人,亦未闻见,或者不能发起阁下之信心。今请一位阁下最佩服者,来为阁下说法,阁下断不能不生景仰而效法也。此人乃阁下之老乡,即林文忠公则徐也。此老之学问智识,志节忠义,即在当时,在后世,非丧心病狂之人,无有不景仰向慕。

然而这些人,也没有亲自听到见到,或者不能发起阁下的信心。现今请一位阁下最佩服的人,来为阁下说法,阁下断然不能不心生景仰而效法啊!这个人是阁下的老乡,就是文忠公林则徐。这位老人的学问智识、志节忠义,即使在当时,在后世,若不是丧心病狂的人,没有不景仰向慕的。

彼当政务繁亟之时,犹然不废修持。特亲笔恭楷写弥陀金刚心经三经,大悲往生二咒,作小梵册,以备来往轿中持诵。可知如此大人物,政务丛繁,于来往行舆中,犹诵经咒,以修持净业。吾人比彼,万不及一,何可于此一事,不加致意乎哉。

他在政务繁忙紧急的时候,依旧不废弃修持。特地亲笔用工整的楷书抄写《阿弥陀经》、《金刚经》、《心经》三经,大悲咒、往生咒二咒,作一本小梵册,以备在来往的轿中持诵。可知这样的大人物,政务繁杂,在来往官轿中,还持诵经咒,来修持净业。我们比起他来,不及万分之一,怎么能对修行这件事,不加以关注呢?

此事为举世所不知者,今由其曾孙翔,字璧予,大任之弟,将其经本持来拟印,祈光作序[1]而知。恐阁下犹未直下生信,今将其序之草稿寄来,祈先阅之。待其经印出,璧予当送数十本于光,再为阁下寄数本。

这件事是全天下的人都不知道的,现今由他的曾孙林翔,字璧予,林大任的弟弟,将他手书的经本拿来,打算石印,请我写序才知道。恐怕阁下还不能当下就生信,现今将这篇序文的草稿寄来,请先阅读。等到这个经本印出,林璧予当会送几十本给我,再给阁下寄去几本。

此序不须抄录,寄璧予(其人在南京考试院铨叙部)之序,犹有略更改者。待经来,则文忠公学佛,古之大孝,大忠,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之学佛,均可悉知其大略矣。故其序名为发隐。非徒发林文忠公之隐,盖遍发古大人之隐,亦冀发阁下之隐也。

这篇序文不必抄录,寄给林璧予(这个人在南京考试院铨叙部)的序文,还有需要略微更改的地方。等到经本寄来,那么文忠公学佛,古人的大孝,大忠,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的学佛事迹,都可以全知其大略了。所以这篇序文名为发隐。不只是阐发林文忠公的隐迹,是普遍阐发古大人的隐迹,也希望启发阁下的隐迹啊!

 

< 学习笔记 >

[1]祈光作序:即《林文忠公行舆日课发隐》。收录于文钞<续编・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