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丹阳金台寺募结同生西方万人缘序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背自心,轮回六道。久经长劫,无救无归。受诸苦荼,莫之能出。由是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示生世间,成等正觉。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其间教随机异,法以缘殊。大小偏圆权实顿渐,各就机缘令得利益。

大觉世尊,怜愍一切众生迷惑背离自心,轮回六道。久经长劫,没有救护、没有依归。遭受诸多痛苦荼毒,不能出离。因此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示生于世间,成等正觉。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其间教随众生根机而有差异,法因种种因缘而有不同。大乘、小乘,偏教、圆教,权法、实法、顿法、渐法,各各就众生的机缘,令他们得到利益。

于中求其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不断惑业,得预海会。即此一生,定出轮回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殊胜超绝也。以故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悉皆极力赞叹,普劝修持。

在这当中,寻求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容易而成功高妙,用力较少而得效迅速。不断烦恼惑业,得预莲池海会。就在这一生,决定出离轮回的教法。没有像信愿念佛,求生西方那样的殊胜超绝啊!所以,《华严经》、《法华经》等诸大乘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全都极力赞叹净土,普劝众生修持。

迨至大教东流,远公大师隐居庐山,创开莲社,宏通此法。最初结社之时,高僧钜儒之预会者,凡百二十三人。若终公之世,三十余年之内,其入莲社而念佛名,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则多难胜数也。

等到佛教东来,慧远大师隐居庐山,创建莲社,宏扬流通这一法门。最初结莲社的时候,高僧大儒参与莲会的,共一百二十三人。如果就慧远大师的一生来算,三十多年之内,加入莲社而称念佛名,蒙佛接引而得往生的人,就多得难以计算了啊!

自兹厥后,代有高人,宏扬莲宗,导利含识。至宋太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师[1]住持浙之西湖昭庆寺,慕庐山之遗风,结净行之莲社。而王文正公旦[2],首先皈依,为之倡导。凡宰辅伯牧,学士大夫,称弟子而入社者,亦百二十余人。其沙门则有数千,而士庶则难计焉。

从此以后,历代都有高人,宏扬净土宗,引导利益众生。到了宋太宗、真宗的时候,省常法师住持浙江杭州西湖的昭庆寺,仰慕庐山莲社的遗风,结净行莲社。而文正公王旦,首先皈依,为此倡导。凡是辅政大臣、地方长官,学士、大夫,称弟子而加入莲社的,也有一百二十多人。其中沙门就有几千人,而普通百姓就难以计算了。

后有潞公文彦博[3]者,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将相五十余年,官至太师,封潞国公。平生笃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专心念佛,未尝少懈。与净严法师于京师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士大夫多从其化。寿至九十二,念佛而逝。有颂之者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

后来有潞国公文彦博,经历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官至太师,封为潞国公。一生深信佛法,晚年修道更加努力。专心念佛,没有一丝懈怠。与净严法师在京城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之间,士大夫大多随从他的教化。活到九十二岁,念佛而逝。有赞颂他的人说:“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

金台寺者,丹阳之胜地,净土之道场也。初为道观,乃晋谌母修炼飞升之地。宋改仙台观,自宋至清,兴替不一。至咸丰间,一经兵燹,悉成焦土。逮同治中,宝林大师与同志四人云游至此,遂结茅以居。渐建莲社,接待往来。至光绪二十三年起建大殿。由是殿堂寮舍,稍稍完备,堪以安众行道矣。

金台寺,是江苏丹阳的殊胜之地,修持净土的道场。最初是个道观,是晋朝谌母修炼,飞升成仙的地方。宋朝改为仙台观,从宋朝清朝,兴废不一。到了咸丰年间,经战乱兵火焚烧,全都成为焦土。到了同治年中,宝林大师与有共同志向的四个人,云游到了这个地方,于是建茅庐安居下来。渐渐建成莲社,接待来往学人。到了光绪二十三年(1897),起建大殿。从此,殿堂寮房,渐渐完备,能够安置众僧,行道修法了。

其宗旨系专修净业,冀登上品,故以金台为寺名焉。民国五年特立规约,永作十方常住。令法徒慧门,心安,学栽,培根等,相继住持。其徒普道,于出家后,遍谒名山,远至印度。凡释迦显著圣迹,皆往巡礼。所见高人甚多。归时请来玉佛一尊,如来真身舍利数粒。可谓慕道重法,不惮艰辛者。

寺院的宗旨是专修净业,希望登上上品莲台,所以用“金台”作为寺名。民国五年(1916),特地订立规约,永作十方常住道场。令法徒慧门、心安、学栽、培根等人,相继住持寺院。宝林大师的徒弟普道,在出家之后,周遍拜谒名山,远到印度。凡是释迦本师显著的圣迹,都前往朝拜。所见到的高人很多。回来的时候,请来一尊玉佛,几粒如来真身舍利。可以说是慕道重法,不畏艰辛的人。

现住持培根,欲起念佛堂数楹,以为长年精进净业之所。又虑寺无恒产,后难永继。兼欲普令有缘,同沾法利。愧无庐山昭庆之道,兼乏潞公严师之力。因斟酌其间,立一万人缘会。

现在的住持培根法师,想要建几间念佛堂,作为长年精进修习净业的处所。又忧虑寺院没有固定的资产,以后很难永远继续下去。又想普遍令有缘的人,共同沾获佛法利益。惭愧没有慧远大师、省常大师的道力,又缺乏潞国公文彦博、净严法师的力量。因此斟酌其间,成立一个万人缘会。

凡预会者,人各出洋一元,以此万人功德,尽数买田。以岁所收租,供念佛诸师衣单食用之费。庶得修持有资,行道无阻。毕生归命,尽报投诚。其出娑婆而生极乐,超凡流而入圣会者,皆由万人之所成就也。

凡是加入万人缘会的人,每个人各出一元洋钱,用这万人功德,全部用来购买田产。用每年所收的租金,作为供养诸位念佛法师衣单、食用的费用。使得修持有所依靠,行道没有阻碍。尽此一生归命阿弥陀佛,尽此报身投诚极乐世界。其中出离娑婆而往生极乐,超出凡夫之流而进入圣人莲会的人,都是由这万人所成就的啊!

出资之人,制一莲榜,书名其上,挂于念佛堂之两壁。俾得永蒙佛光,常闻佛号。由佛力法力,众僧修持恳祷之力,现时则灾障潜消,诸缘顺适,膺箕畴之五福,备华封之三多[4]

出资的人,制作一个莲榜,将功德芳名写在上面,挂在念佛堂两边的墙壁上。使得这些人永蒙佛光,常闻佛号。由于佛力法力,众僧修持恳祷之力,现在则灾障潜消,诸事顺意,享受箕子在《尚书・洪范》之“九畴”中所说的五福,具足华州守封疆之人祝祷的三多。

临终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谢人间之八苦,离天上之五衰。从兹常侍弥陀,恒参海众。闻圆音而顿明自性,睹妙境而彻证唯心。其为乐也,莫能喻焉。其成就人者,旋自食其成就之报。尽未来际,了无已时。其有欲超荐先亡及自求往生者,请各书芳名,同登莲榜。

临终,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谢绝人间的八种痛苦,出离天上的五种衰相。从此常侍阿弥陀佛,恒参莲池海众。听闻佛陀圆音而顿明自性,看到妙境而彻证唯心。这个快乐啊!不能用语言来说明。其中成就他人的人,立即自己享受到他成就的善报。尽未来际,没有停止的时候。有想要超荐先亡,以及自求往生的人,请各自写上芳名,同登莲榜。

 

< 学习笔记 >

[1]省常法师:宋朝。净土宗第七祖。住于杭州西湖昭庆寺。仰慕东晋慧远于庐山集众结社念佛的风范,于西湖边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又注重以《华严经・净行品》来规范、净化念佛人的身心言动,后将莲社易名净行社。无著述问世,故其净土思想无从详考。

[2]王文正公旦:王旦。宋朝。政治家。字子明,谥号“文正”。真宗年间为宰相,是太宗、真宗时期内外政策的主要制订者之一,对北宋早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临终时告诫后代永保勤俭廉洁的家风。真宗亲临治丧哭奠,废朝三日。省常法师于西湖边结白莲社时,文正公为社首。

[3]潞公文彦博:文彦博。宋朝。政治家、书法家。字宽夫。历仕仁、英、神、哲四朝。仁宗时封潞国公。终生笃信佛法,曾汇集十万人一起念佛。曾发愿“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临终时安然念佛而坐化。

[4]华封之三多:华封三祝。祝颂之辞。指华地封人对上古贤者尧帝的三个美好祝愿。合称。华,古地名,今陕西渭南市。封,封人,古官名,掌管修筑王畿、封国、都邑四周疆界上的封土堆和树木。三祝,即祝寿、祝富、祝多男子(即子孙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