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佛说四十二章经新疏序

真如佛性,生佛了无二致。逆顺修持,圣凡天渊悬殊。盖众生虽具性德,绝无修德。纵有修为,皆与性德相悖,故谓之为逆修。以故性德莫由显现而得受用。佛则本性德之理体,起修德之事功。

就真如佛性来说,众生与佛,完全没有两样。但因为逆顺修持的不同,成圣成凡就天渊悬殊了。众生虽然具足性德,但绝无修德。纵然有所修行,都是与性德相违悖,所以称为逆修。因此,性德不能显现而得受用。佛则是本着性德的理体,而起修德的事功。

三惑由兹净尽,二严由兹圆满。修德功极,性德全彰。常住寂光,享受法乐。但以悲心无尽,又复示生世间,示成正觉。随顺机宜,说种种法。俾彼各各识取衣珠,就路还家。

见思、尘沙、无明三惑由此净除究尽,福德、智慧二种庄严由此圆满。修德的功夫到了极点,性德全体彰显。常住寂光净土,享受真常法乐。但因为悲心无尽,又再示生世间,示现成等正觉。随顺众生机宜,宣说种种教法。使得众生各自认识取出衣服里的明珠,就路还家。

又以末法众生,障深慧浅。若仗自力,断难即生了脱生死。于是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令博地凡夫,与信解修证之诸菩萨,同仗弥陀弘誓愿力,往生西方。以期彻证性德,了无遗憾。此如来出世度生之一大轨范也。

又因为末法时代的众生,业障深智慧浅。如果依仗自力,断然很难当生了脱生死。于是特别开启一个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令博地凡夫,与信解修证的诸位菩萨,同仗阿弥陀佛的弘誓愿力,往生西方。以期彻证性德,没有一丝遗憾。这是如来出世度生的一大轨范。

然佛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示生印度。历一千年至汉明帝永平十年,方请梵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尊者,赍佛经像至洛阳。二尊者以华人初闻佛法,若即以圆顿深经见示,则机教不契,难以得益。四十二章经文义明显,人易领会,故先译之。而佛智圆妙,即浅即深。圆顿教理,仍复具足。见仁见智,是在当人之智识耳。

然而佛陀在周昭王二十六年,示现出生在印度。经历一千年后,到汉明帝永平十年,方才请梵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尊者,奉佛经像到达洛阳。二位尊者因为华人初闻佛法,如果立即将圆顿大法的深经开示给大家,那么根机教法不相契合,很难得到益处。《四十二章经》的文义明显,常人容易领会,所以最先翻译这部经。然而佛智的圆妙,即浅即深。圆顿教理,仍然具足。见仁见智,是在当事人的智慧见识。

此经注解,唯蕅益大师为得其宗。其他亦各利一时之机。季圣一居士宿具慧根,皈依台宗知识谛闲法师。亲承讲演,颇有心得。由是随缘讲说,而必以导归极乐为事。此系依华严末后结顶之一著,与天台大师之十疑论而为提倡。以净土法门,为一切诸法之归宿处。华严尚且如是,后学敢不依承。

这部经的注解,唯有蕅益大师的注解得到了经的宗旨。其它的注解,也能各自利益一时的根机。季圣一居士宿具慧根,皈依天台宗知识谛闲法师。亲承谛老讲演,颇有心得。因此随缘讲经说法,而必定以导归极乐为事。这是依照《华严经》最后归根结顶的一著,与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而作为提倡。因为净土法门,是一切诸法的归宿处。《华严经》尚且如此,后学哪敢不依承。

近有请讲此经者,顺时之宜,特制新疏。其立法颇易引新学之士,由兹入胜。以此辈人能生信心,则展转劝化必广。故词不厌详,必期于义无所隐而已。一日以其稿见示,又祈作序。

近来有讲解这部经的人,随顺时机所宜,特地制著新的注疏。其中建立的法轨比较容易吸引新学之人,由此进入殊胜的境界。因为这些人能够生起信心,就展转劝化,必定广泛。所以文词不厌其详,必期对于义理没有隐晦而已。一天,将这些文稿拿给我看,又请我写序。

光以生甫六月即病目,凡六阅月,未一开目,故目力远不及人。今已七十有五,而目力益衰,不能详视意义,姑举大致以塞其责。所愿阅此经此疏者,务须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及远离财色,坚勇修持。庶可亲证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之无上觉道耳。

我因为生下来刚六个月,眼睛就生病了,六个月中,眼睛没有睁开过,所以视力远远不及他人。现今已经七十五岁,而且视力更加衰弱,不能详细阅读其中的意义,姑且举出其中的大致来搪塞其责。祈愿阅读这部经,这部注疏的人,务须要识心达本,解无为法。以及远离财色,坚定勇猛地修持。才可以亲证无念无作,非修非证的无上觉道啊!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