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李凤岐先生夫妇寿序

人生世间,寿夭穷通,皆有一定,皆无一定。其一定者,儒者谓之命,谓之天所赋者。夫天,乃大公无私,何以所赋者高下悬殊,万有不齐乎。岂天亦有厚薄轻重之偏私乎。

人生在世,长寿、夭折,穷困、通达,都有一定,也都没有一定。那些一定的,儒者称为命,认为是上天所赋予的。天,是大公无私的,为什么所赋予每个人的,高低悬殊,万事万物,都不一样呢?难道天也有厚薄、轻重的偏心、私心吗?

儒家不言三世,故以前因为天所命。而不知所谓天命者,即佛所谓果报也。佛以此身为报身。报前生所作善恶之因,故感今生所得寿夭穷通之果也。此其有定者。

儒家不讲三世,所以将前世的因,认为是天所赋予的。却不知道所谓的天命,就是佛教所说的果报啊!佛法将这一身当作报身。酬报前生所作的善恶之因,所以招感今生所得的长寿、夭折,穷困、通达的果报。这是有定的。

不定者,或励志修持,积德累功,希圣希贤。与任意放纵,荡检逾闲,自暴自弃者。乃由今生所作善恶力强,转前生之业报,或增胜与增劣耳。即所谓天定者胜人,而人定亦能胜天也。

那些不定的,就是或者励志修持,积功累德,效法圣贤。与任意放纵,放荡越礼,自暴自弃的情形。这是由今生所作的善恶力量强大,转变前生的业报,或者增胜与转劣罢了。就是所谓的:天命注定的(吉凶祸福)胜人,而人定的(行善积德)也能胜天啊!

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礼曰,故大德必得其禄,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皆约现生修持所感而言也。

《诗经》中说:“常常思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天理,来自求多福。”《尚书》中说:“行善,上天降下百种吉祥;行不善,上天降下百种祸殃。”《周易》中说:“修积善行的家族,必定留有余庆;积累不善行的家族,必定留有余殃。”《礼记》中说:“所以有高尚品德的人必定会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俸禄,必定会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地位,必定会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声誉,必定会得到他应该得到的长寿。”这都是就现生修持所感来说的。

以是知命自我主,福自我求。寿富康宁之权,操之在我。天不过因我之修持,而鉴临嘉许之,初非有厚薄轻重于其间也。

因此知道,命运是自我主宰的,福泽是自我求来的。长寿、富贵、健康、安宁的权柄,操纵在我手中。天不过是因为我的修持,而审察给予赞许,在这当中,原本没有厚薄、轻重之分。

凤岐先生有志于此,故以笃志为学之时,以家道贫寒,人丁繁盛,恐高堂或有忧思,乃业商于申,冀遂养志之念。岂知司理失人,未三年折阅过半。乃奋志时敏,专司其事。

李凤岐先生有志于行善积德、改变天命,所以在立志求学的时候,因为家道贫寒,家中人口太多,恐怕父母有所忧虑,于是到上海经商,希望实现奉养父母、顺从其意志的心愿。哪知管事的人用人失当,不到三年,就亏损了一半。于是奋发志向、时刻策励自己,专门来打理这些事。

甫及一年,即获厚利。由是商业发达,日见兴盛。乃得以奉父母,睦兄弟,济贫困,开学校。大立承先启后之本,宏摅民胞物与之怀。而其德配黄夫人,赋性贤淑,温恭庄慎。故得翁姑妯娌侧庶等之欢心。家庭雍睦,人无间言。

刚刚一年,就获得丰厚利润。从此,生意发达,日见兴盛。于是得以奉养父母,和睦兄弟,救济贫困,建立学校。大立承继先贤、开启后学的根本,广泛抒发人民是我同胞、万物是我同类的胸怀。而他的妻子黄夫人,天性贤淑,温和谦恭、庄重谨慎。所以得到公公、婆婆、妯娌、小妾等人的欢心。家庭和睦,他人没有闲言碎语。

至于抚育儿女,则严慈并用,宽猛相济。虽非己出,有逾亲生。其懿德洵足为闺阃母仪,女流师范。故感令嗣咸有树立。辽祥则诚信无伪,丕承商业。荣祥[1]则安居乐道,宏扬佛法。孙男女辈,悉皆性质淳厚。将来之成德达才,固可预知。凡此皆由先生与夫人厚德深仁之所培植而得来者。

至于抚育儿女,则是严格、慈祥并用,宽容、严厉相辅。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而对他们的疼爱,)却超过了亲生。她的美德实在足以成为闺门母仪,女流师范。所以感得他们的儿子,都有所建树。李辽祥诚信无伪,很好地继承家族的生意。李荣祥安居乐道,宏扬佛法。孙子孙女辈,全都性质淳厚。将来成就品德、通达成才,原本就可以预知。凡是这一切,都是由于李先生与黄夫人的深厚仁德所培植而得来的。

噫,洪范五福,无一不备。当此古稀双寿,若不进而祝之,则自屈屈人矣。乌乎可。光佛弟子也。佛以欲令一切众生,皆得成佛为心。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故也。

噫!《尚书・洪范》“九畴”中所说的五福,没有一福不具备。在这七十古稀双寿之时,如果不前来祝福,就自己理亏而委屈他人了。怎能如此呢?我是佛弟子。佛陀以“欲令一切众生,全都成佛”为心。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的缘故。

佛寿无量,等彼十虚。众生既具佛性,则其寿何以各异。但以众生迷而未悟,背觉合尘,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致有三界六道,种种苦乐现象。而人间寿命,高者不过百年。纵非非想天,寿八万四千大劫,及至于尽,仍复下堕。究与蜉蝣朝生暮死者,有何可异。

佛的寿命无量,等同十方虚空。众生既然具有佛性,那么众生的寿命,为什么各自不同呢?只是因为众生迷惑而没有觉悟,背离觉性、合于尘境,凡情生起而隔离真智,妄想不同而形体有异。导致有了三界六道,种种苦乐的现象。而人间的寿命,高寿的不过一百年。纵然是非非想天,寿命有八万四千大劫,等到命尽,仍旧向下堕落。与蜉蝣朝生暮死,究竟又有什么不同呢?

阿弥陀佛普度众生,但具信愿,持佛名号。决定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亲炙弥陀,参随海众。忍证无生,位登不退。即此一生,圆成佛道。其为利益,穷劫难宣。较彼自命通家,买椟还珠,弃金担麻之拘墟汉,岂不天渊悬殊乎哉。

阿弥陀佛普度众生,只要具足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决定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已往生,就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亲受阿弥陀佛的教诲,随清净海众参学。证无生法忍,登不退位。就在这一生,圆成佛道。这个利益,穷尽劫数也难以宣说。比起那些自命为大通家,买走木盒、归还宝珠,丢弃金子、担起麻的偏执浅见人,难道不是天渊悬殊吗?

此为佛法中最易修持,最易成就之法。其利益又超出一切诸法之上。以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先生夫人果能不以人而废言,则西方七宝池中,立见又生两朵紫金莲花矣。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这是佛法中最容易修持,最容易成就的法门。这个利益又超出一切诸法之上。因为这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所以能够因行该摄果地海,果德通彻因地源。李先生、黄夫人果真能够不因为说话人的浅陋而废弃他所说的正确道理,那么西方七宝池中,立即见到又生出两朵紫金莲花了。愿深深思察,愿深深思察。

 

< 学习笔记 >

[1]荣祥:李圆净居士。本名荣祥,法名圆净。皈依于印祖座下,亦曾归依谛闲法师,专修净土,笃信观世音菩萨。协助明道法师创办苏州弘化社,刊印经书流通,弘通净土法门,不遗余力。编辑《印光法师嘉言录》,著有《佛法导论》、《护生痛言》。(印光法师及范古农、梅光义二居士都为《佛法导论》写序。《护生痛言》则是一篇约五千字的文章,并未单独出版,而是附印在弘一大师、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