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跋三

夫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岂易言哉。无信阐提,固无论矣。即令归依佛教,学佛数十年,亦往往不得其门而入。门尚未得,安望其能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耶。此所以学佛者多,而成就者少也。

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哪里容易得到呢?没有信心的一阐提,原本就不用说。即使是归依佛教的人,学佛几十年,也往往不得其门而入。门尚且没入,哪能指望其能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呢?这就是为什么学佛的人多而成就的人少的原因啊!

余于五十余年前,即得读印光法师文钞。初尚未识其妙,其后反复读诵,始略窥门径。今已日薄桑榆,死期将至,重读遗编,恍然大悟。深知末世凡夫,真欲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非遵循印公遗教不可也。入佛之门,其在是矣。请略言之。

我在五十多年前,就得以读到《印光法师文钞》。起初尚未认识到其中的奥妙,之后反复读诵,才开始略微窥知门径。如今已经日薄桑榆,死期将至,重读《文钞三编》,恍然大悟。深知末世凡夫,真想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非遵循印公的遗教不可啊!入佛之门,就在这里啊!请容大略说说。

一者,入道之初,发足伊始,必须遵循印公遗教,致力于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功。克者,胜也。己者,私欲也。六尘之境,五欲之乐,凡心之所好,情之所慕,粗则声色货利,细则学问知见。乃至进退毁誉,盛衰得失,死生祸福,足以动吾心者,皆为私欲。必战而胜之,不令纤毫,滞于胸中。然后心地空明,皎若琉璃,脱洒自在,无所障碍。必至此地,学佛方有入手处。

第一,入道初期,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必须遵循印公遗教,致力于克己复礼(战胜己私、还归真理),闲邪存诚(防止邪念、心怀诚敬)的功夫。克:胜的意思。己:私欲的意思。六尘之境,五欲之乐,凡是心中所喜好的,感情所倾慕的,粗则声色货利,细则学问知见。乃至行为进退,讥毁赞誉,兴盛衰败,名利得失,死生祸福,这些足以扰动我们内心的东西,都是私欲。必定要战胜它们,不令一丝一毫,滞留于胸中。然后心地空明,皎洁如同琉璃,洒脱自在,无所障碍。一定要到这个地步,学佛才有入手之处。

复者,还也。礼者,理也。战胜己私,而后始得还归于真如之理也。一切凡夫,蔽于己私,而违逆于真如之理也,久矣。今日发心学佛,固当以此为始也。

复:还的意思。礼:理的意思。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后才得以还归于真如之理。一切凡夫,被自己的私欲蒙蔽,而违逆于真如之理,已经很久了。今天发心学佛,原本就应当以战胜私欲作为开始。

闲者,防闲也。邪者,非理之思也。凡淫声美色,荡心佚志。狂情戾气,悖理违真。游辞浮文,废时憩日。异端曲说,背经侮圣。如是之类,皆名非理。当防闲之,不令入于吾心。即是防非止恶之意也。存者,持而不失也。诚者,真实之心也。即起信论所说直心正念真如是也。斯乃自利利他二行之本也。

闲:防闲的意思。邪:指非理之思。凡是淫声美色,摇荡丧失心志。狂情戾气,违悖正理真如。游辞浮文,荒废光阴时日。异端曲说,背弃经典辱没圣贤。如是之类,都名为非理。应当要防止,不令这些进入我的心中。就是防非止恶的意思。存:指持而不失。诚:指真实之心。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直心正念真如”。这是自利、利他二行的根本。

近世号称知识者,往往好钻研名相,驰骤空有,涉猎三藏,挥斥五宗,却不知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为何事。于是心口相违,表里不一。甚则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身犹在世,心已先亡。及乎临终舍报之时,怕怖慞惶,不知所措。反咎修行无益,佛法匪灵。岂不谬哉。

近世号称知识的人,往往好钻研名相,纵横奔驰在空有二法的虚论之间,涉猎三藏教典,高谈阔论五宗教派,却不知道克己复礼,闲邪存诚是什么事。于是心口相违,表里不一。甚至平时在家做不善之事,无所不至。身还在世间,心已经先亡了。等到临终舍报之时,怖畏惊惶,不知所措。反而归咎修行无益,佛法不灵。岂不是大错了吗?

二者,必须遵循印公遗教,深信因果感应,事相不虚。夫全事即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因果感应之事,全即真如实相之理。全理成事,故真如实相之理,全成因果感应之事。且事有挟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执事昧理,不虚往生之益。执理废事,必堕空亡之祸。是故,学佛之人,必于因果感应之事相,笃信而无疑也。

第二,必须遵循印公遗教,深信因果感应,事相不虚。全事即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所以因果感应的事相,全体就是真如实相之理。全理成事,所以真如实相之理,全体成为因果感应之事。而且事相有含挟实理的功能,实理没有独自成立的功能。执着因果事相(修持),即便不通晓真如实理,也不会失去往生的利益。执着真如实理,而废除因果事相(修持),必定堕入顽空的祸害之中。所以,学佛之人,必定要对于因果感应的事相,深信无疑。

凡吾之所作,身口意三业,皆因也。吾之所受,依正二报,皆果也。因之与果,如镜之现像,如影之随形,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又吾之所为,皆感也。诸佛菩萨,乃至天地鬼神,现身设化,福善祸淫,皆应也。感如磁铁,应如桴鼓。有感必应,应必由感。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升沉殊途,皆由业作。

凡是我的所作所为,身口意三业,都是因。我所受的,依正二报,都是果。因与果,如同镜中现像,如身影随于身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另外,我的所作所为,都是感。诸佛菩萨,乃至天地鬼神,现身施设化导,行善得福,邪淫招祸,都是应。感如磁石吸铁,应如击鼓之声。有感必有应,有应必由感。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上升下沉的不同,都是由于善恶业而造作。

是故,古之贤圣,无不战兢于起心动念之时,惕厉于应事接物之间。造次颠沛,不敢怠荒。印公大师常教人读感应篇汇编,阴骘文广义诸书,极有深意。

所以,古代的贤圣,无不战战兢兢于起心动念之时,警惕戒惧于应事接物之间。紧迫或颠沛困顿之时,都不敢怠惰荒废。印公大师常教人读《感应篇汇编》、《阴骘文广义》诸书,是极有深意的。

惜乎。今之学佛者,多不识此义,更无论乎服膺。乃有盛倡无神,妄说真空,拨无因果,全废行持。食肉杀生,不碍菩提之路。淫坊酒肆,皆是寂灭之场。听其言也,高在九天之上。察其所行,则卑于九地之下。正信学人,不应为此类邪说所惑也。

可惜啊!现今的学佛人,大多不懂得这个道理,更不要说衷心信奉了。于是有人提倡无神论,妄说真空理,拨无因果,完全废弃事相上的行持。吃肉杀生,不碍菩提之路。淫舍酒楼,都是寂灭之场。听他说的话,高在九天之上。观察他的行为,则卑劣于九地之下。正信的学佛人,不应该被这类邪说所迷惑啊!

三者,必须遵循印公遗教,欣净厌秽,持佛名号,仗他佛力,求生西方。一切众生,本具真如之性,是为正因。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因缘具足,则能厌生死苦,欣求涅槃,发心修行。必须先有欣厌之心,方可入佛。若无此心,即是一阐提,当堕蔑戾车,不足与言佛法也。

第三,必须遵循印公遗教,欣求净土,厌离秽土,持佛名号,仗他佛力,求生西方。一切众生,本具真如之性,这是正因。遇到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这是助缘。因缘具足,就能厌离生死之苦,欣求涅槃之乐,发心修行。必须先有欣厌之心,才能进入佛道。如果没有这个心,就是一阐提,应当堕入野蛮人之列,不值得对他宣讲佛法。

已具欣厌,当识入道之门。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凡夫入道,宗说殊途。而龙树菩萨判一代时教为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言难行道者,谓在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故曰难行道。

已经具足欣厌心,应当认识入道之门。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凡夫入道,各宗所说均不相同。而龙树菩萨判一代时教为二种道。一,难行道。二,易行道。说难行道,就是指在五浊恶世,在无佛之世,求阿毗跋致(不退转)为难。譬如走陆路,步行就辛苦,所以称之为难行道。

言易行道者,谓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故名易行道也。

说易行道,就是指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发起信心,建立德行,修习诸多善行,乘佛愿力的缘故,便得往生。以佛力住持,即进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聚,就是阿毗跋致不退位。譬如走水路,乘船就享乐,所以称之为易行道。

难行道者,谓仗自力。易行道者,仗他力也。何谓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发心出家,修定发通,游四天下,名为自力。此则谈何容易。若仗自力,吾辈下劣凡夫,万劫千生,脱苦无望。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即便乘空,游四天下。即轮王威力,故名他力。

难行道,就是依仗自力。易行道,依仗他力。什么叫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痛苦,发心出家,修禅定,发神通,游四天下,名为自力。此等谈何容易。如果依仗自力,我等下劣凡夫,万劫千生,脱离生死痛苦,毫无指望。什么叫他力?如同有一位劣弱的凡夫,以自己的身力,就算给他一头驴子也无力骑上去,如果随从转轮圣王,就能借圣王之力乘上轮宝腾空飞行,游四天下。这是借助轮王的威力,所以名为他力。

是知吾辈凡夫,欲出苦轮,惟有仰仗弥陀法王之力,起心立行,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即见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高登九品,长谢百忧,见佛闻法,证无生忍。

所以知道我们凡夫,想要出离生死苦轮,只有仰仗阿弥陀佛法王之力,发起信心,建立行持,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即见弥陀如来放光,手持莲台来迎接,于是便得以往生。高登九品莲台,永离种种忧恼,见佛得闻妙法,证得无生法忍。

然后乘大愿轮,行普贤行,现身尘刹,广利众生。普贤行愿品偈云,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此皆仰仗他佛慈力之所致也。

然后乘大愿轮,行普贤行,现身尘刹,广利众生。《普贤行愿品》中的偈颂云:“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这都是仰仗他佛慈力所导致的。

又,净土之行,念佛为宗。念佛法门,亦复多途,唯有持名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为最适宜于末世行人之所修。自善导和尚,著观经疏,特重持名,至印公大师。净宗诸祖,莫不皆然。莲池大师临终教人,老实念佛,莫捏怪。言老实念佛者,即老实持名也。

另外,净土的行门,念佛为宗。念佛法门,也有很多种方法,只有持名念佛这一法,下手容易而成功高妙,用力少而得效速,最适合末世行人所修。自善导和尚,著《观经疏》,特别注重持名念佛,到了印公大师。净土宗诸位祖师,全都如此。莲池大师临终教导众人:“老实念佛,莫捏怪。”老实念佛,就是老实持名。

小本所说,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谓持名也。纵令散心,亦得离苦,况获事理一心者乎。是知真欲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当此末法,必修净土持名念佛法门而后可也。

阿弥陀经》中所说:“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就是持名念佛。纵然是散心念佛,也能离苦,何况获得事理一心的人呢?所以知道真想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的人,在这末法之世,必须修净土持名念佛法门而后才行。

不堕邪网,不被魔罥,不惑异说,不迷歧途,遵大王路,入华屋门,后之学者,当知所务矣。乃复有人,于此殊胜法门,不愿修学。而欲长住娑婆,徒受痛烧,万劫千生,无有依怙。纵令极其愚昧,亦不应不识是非,若是之甚也。

不堕邪网,不被魔牵,不迷惑于奇异之说,不迷惑于歧途,沿着净土法门的王道大路,入西方极乐的宫殿之门,后来的学人,应当知道该怎么做了。还有一些人,对于这个殊胜法门,不愿意修学。而想要长住娑婆世界,徒然遭受苦痛烧灼,万劫千生,没有依靠。纵然是极其愚昧的人,也不应该不识是非好歹,到如此地步啊!

印光法师文钞正续两编,久已出版流通,风行遐迩。四十余年前,上海罗鸿涛居士,复广抄录正续两编未收之遗文数百篇,题曰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其手抄本,藏于苏州灵岩山寺,以因缘未凑,莫能出版。

《印光法师文钞》正续两编,很久以前就已出版流通,风行国内外。四十多年前,上海罗鸿涛居士,又广泛抄录正续两编未收录的遗文几百篇,题为《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他的手抄本,珍藏在苏州灵岩山寺,因为因缘不具,未能出版。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明学和尚诣福建莆田广化寺谒见圆拙老法师,谈及此事,拟付梓流通,圆公早年住灵岩念佛堂,亲聆印公开示,于印公遗教,崇敬之至,一向受持奉行,并以此教人,普应群机。闻知是事,欢喜赞同,遂请回广化校对排版付印。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明学和尚到福建莆田广化寺拜见圆拙老法师,谈到这件事,打算印刷流通,圆拙老法师早年住在灵岩山寺念佛堂,亲耳聆听印公开示,对于印公的遗教,崇敬之至,一向受持奉行,并以此教导他人,普应群机。听到这件事,欢喜赞同,于是将手抄本请回广化寺,校对排版印刷。

今三编即将出版,令余作序。余以下劣凡愚,岂敢以鄙文陋词,冠于祖师法教之前。然亦不敢违逆圆公之命,遂作此文,略陈所见,附于卷末。仍乞正其谬妄,匡其不逮,则不胜感祷之至也。 公元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私淑弟子王永元顶礼谨跋

现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即将出版,令我写序。我以下劣凡愚之人,岂敢将鄙文陋词,冠在祖师法教之前。然而也不敢违逆圆老之命,于是写下此文,略陈所见,附于卷末。仍乞诸位指正其中的错谬背理,纠正其中的不足之处,则不胜感激之至啊! 公元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私淑弟子王永元顶礼谨跋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