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念佛居士书二

(附原问)

●问,大儿因本身夙业,与弟子夫妇遗传之关系,缺少慈和,异常偏执。本拟寄托江易园居士教化,家庶祖母虑其路远,倘有疾病,无人料理,不欲令行,故遂中辍。盖亦此子福薄,不得早受善知识之陶镕。然心愿已发,或终有遂顺之日欤。

●问:大儿子因为本身的宿业,以及弟子夫妇遗传的关系,缺少慈爱、平和,非常偏执。本打算寄托到江易园居士那里加以教化,然而家中的庶祖母考虑路途太远,倘若生病,无人照顾,不想让他去,所以便中止了。这也是他的福薄,不能早受善知识的培育。然而这个心愿已发,或许终究有实现的一天吧。

〇答,远从易园,不如在家自教好,祈永息此念。光于世故阅历已熟,汝尚难教,易园当更难教,以不敢认真苛责故。彼果是有根器的,在外也好,在家也好。否则,在外不如在家多多矣。

〇答:远送到江易园那里,不如在家自己教育好,请永远止息这个念头。我对于世故阅历已熟,你尚且很难教化他,江易园当更难教化,因为不敢认真苛责的缘故。他果真是有根器的,在外面也会好,在家里也会好。否则,在外面就不如在家里太多了。

●问,谚云,家富不如家和。至于一家之内,不和之端,起于夫妇,延及子孙。忿争之习已成,改之极难。惟有全家吃长素,庶几日相熏习,化戾迎祥。弟子家中除弟子与大女二人,现吃长素。其余子女,亦未敢十分违拗。但因内人不愿长素,故诸子女亦随之吃荤。使内人改吃长素,即可全素矣。

●问,谚语说:家富不如家和。至于一家之中,不和睦的苗头,从夫妇二人而起,延及子孙。忿怒争执的习性若已养成,想改掉会极其困难。惟有全家吃长素,或许能够每天熏习,化解戾气、迎来祥和。弟子家中,除弟子与大女儿二人,现在吃长素。其余的子女,也不敢十分违背。但因为内人不愿吃长素,所以子女们也随她吃荤。假使内人改吃长素,就可以全都吃素了。

又弟子儿女林立,用度浩繁,而内人不知大体,常到各房赌博,每月总有十余元浪费。且渐使儿女效尤,更觉危惧。弟子屡次劝渠吃长素,戒赌博。且常喻渠,别家兵少,筹粮尚可从容。我们兵多,筹粮必须早足,方免溃乱,渠总不听。

另外,弟子的儿女很多,开支繁多,然而内人不知大体,常到各房赌博,每月总有十多元的浪费。而且渐渐使儿女们仿效这种坏行为,更觉得担心和恐惧。弟子多次劝她吃长素,戒掉赌博。而且常常开导她说:别人家的兵少,筹粮还能从容。我们家的兵多,筹粮必须提早备足,才能免生溃乱,她总是不听。

兹拟一法与渠言明,此后如再不从,即将家务统行脱卸,潜避他方,一切由汝自负责任。俟汝修改之后,方始回家。如此主张,未知可否。敬求慈悲明示。

现在想出一个办法对她讲明:此后如果再不听从,就将家务全都推脱,躲避到他方,一切由你自己负责。等到你改正之后,方才回家。如此主张,不知可不可以。敬求师父慈悲明示。

〇答,彼等不能如法,一须以言劝谕,二须于佛前代为忏悔,祈求加被,令彼回心转意也。当以平心和气,说世间富贵人逸乐致苦,贫穷人勤俭致乐等事,当做闲话说,久久或可以动心。若加以严厉声色,则便成抵抗矣。不唯无益,且致更甚。

〇答:她们不能如法,一是必须用言语劝导晓谕,二是必须在佛前代她们忏悔,祈求佛菩萨加被,令她们回心转意。应当平心和气,讲说世间富贵人安逸享乐导致变得贫苦,贫穷人勤劳节俭导致安乐等事,当做闲话来说,时间久了,或许能够打动她的心。如果加以严厉的声音、脸色,那么对方就会抵抗。不仅无益,而且会使情况变得更严重。

又此话只可弯弓,不可放箭。倘汝真走出不理,则不一二年,子女失教,不可成器。家资家规,当一败涂地。汝何想出如此坏章程乎。宜永莫说,但用劝谕祈祷二法即已。

另外,离家出走这些话,只可弯弓(吓唬),不可放箭(实行)。倘若你真的出走,不理家事,那么不到一二年,子女失去教导,不能成材。家资家规,当会一败涂地。你怎么会想出这样的坏章程呢?应该永远不要说,只用劝谕、祈祷这两个办法就可以了。

●问,弟子德薄才疏,局量褊浅,此后拟即谢绝外缘,在家孝亲课子,虔修净业。倘遇有缘,随机劝化。终身如此,亦无所憾。区区之诚,当荷许可。

●问:弟子德薄才疏,气量狭小,以后打算马上谢绝外缘,在家中孝养双亲、教育子女,虔修净业。倘若遇到有缘人,随机劝导教化。终身如此,也没有遗憾。区区诚心,当会蒙师父许可。

〇答,谢绝外缘,在家奉亲教子。随机劝化,实为莫善之务。

〇答:谢绝外缘,在家中奉亲、教子。随机劝化,实在是最善的事务。

●问,冤冤相报,是否为怨怨相报之误。

●问:“冤冤相报”,是否是“怨怨相报”的讹误?

〇答,怨怨,仇也。冤冤,屈也。儒释经典中多混用之。华严经有一半是怨,一半是冤。若过细讲究,固当分用。

〇答:“怨怨”,仇的意思。“冤冤”,屈的意思。儒家、佛教经典中大多混用。《华严经》中有一半用的是“怨”字,一半用的是“冤”字。如果仔细讲究,固然应当分辨使用。

●问,弟子或与人发生忤意事,即起抵抗仇复之心。又遇女色,不净观提不起,当因夙世瞋淫二习太重故耶。

●问:弟子有时与人发生冲突的事,马上就生起抵抗、报复的心。另外,遇到女色,不净观提不起来,应当是因宿世瞋、淫两种习气太重的缘故吗?

〇答,此病当于无事时思量,有事自然不发此恶念。女色不净观提不起,当从因果上想。或想母姐妹女等,则便消灭矣。

〇答:瞋心这个毛病应当在无事的时候思量,有事情的时候,自然不会生起这些恶念。遇女色,不净观提不起来,应当从因果上来想。或者将对方想成母亲、姐姐、妹妹、女儿等,那么恶念就消灭了。

●问,昔年恩师复谕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专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

●问:过去恩师回信中说,净土法门,修持有专修、圆修。由于众生根器不一,致使诸位祖师立法不同。善导大师令人一心持名,不修杂业的原因,是怕中下根人因业杂导致心难专一,所以开示他们要专修。永明大师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的原因,是怕上根人行持堕入一边,导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所以开示他们要圆修。

窃闻一句弥陀,普被诸根。竖彻五时,横赅八教。六度万行,无不包罗。依之成佛,绰有余裕。何以专修仅限于中下,上根又虑其堕偏,则与普被赅彻等义,似有抵牾乎。弟子愚昧,敬请明诲。

我听说,一句弥陀,普被诸根。竖彻五时,横赅八教。六度万行,无不包罗。依之成佛,绰绰有余。为什么专修仅限于中下根人,上根人又怕他们堕入一边,那么这就与普被、横赅、竖彻等义,似乎有矛盾。弟子愚昧,敬请师父明示教诲。

〇答,汝何得以圆话作偏说。一句阿弥,法法全该。上根不能超出其上,中下则由其专精,故能获圆益。上根能圆修,若偏专修,亦非不可。但于建化门头,或恐不能普摄诸根也。汝先之志,其大无外,至今尚作此偏见,则其见理未能透彻之所致也。

〇答:你怎么能将圆融的话当作偏执的话来说。一句阿弥陀佛,法法全部该摄。上根人不能超出这句佛号之上,中下根人则由于其专一精进,所以能够获得圆修的利益。上根人能够圆修,如果偏于专修,也不是不可以。但对于建立教化门头,或许恐怕不能普摄诸根。你先前的志向,广大无边,至今还作这种偏见,这是你见理未能透彻所导致的。

●问,敬问各寺中每有阿弥圣像,安东向西塑立。若课毕对之回向,适背正西,心殊不安。想以另至他处,回向为妥耶(约弟子一人言,非谓寺僧悉如此)。

●问:敬问各寺中常有阿弥陀佛圣像,安东向西塑立。如果功课完毕,面对佛像回向,正好背对正西向,心中很不安。是否能观想另至其他的方位,回向为妥呢(这是就弟子一个人来说,不是说寺僧全都如此)?

〇答,西方极乐世界,方方皆有阿弥陀佛。能如法固好。否则,作此想则无碍。

〇答:西方极乐世界,方方都有阿弥陀佛。能够如法固然好。否则,作如此观想也没有妨碍。

●问,大女性欠慧敏,却尚静笃。如阿弥陀经,感应篇,大学,论语,均已成诵。普贤行愿品,女论语,亦能循读。每日礼佛四十八拜,读弥陀经行愿品,感应篇各一遍,念佛千声。尚拟授以毛诗[1],使其多识字。再课以地藏,普门品,玉耶女,四十八愿,九品章等,未知太繁否。不如专令念佛,易致一心乎。并求指点,曷胜感激。

●问:大女儿禀性欠缺智慧敏捷,却喜好安静笃学。如《阿弥陀经》、《感应篇》、《大学》、《论语》,都已经会背诵了。《普贤行愿品》、《女论语》,也能跟着读诵。每天礼佛四十八拜,读《阿弥陀经》、《行愿品》、《感应篇》各一遍,念佛千声。还打算教授她《诗经》,使她多认些字。再教以《地藏经》、《普门品》、《玉耶女经》、《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观无量寿佛经》九品章等,不知是否太繁。还是不如专让她念佛,更容易得一心呢?一并请求指点,非常感激。

〇答,毛诗万不可读,以国风多属男女感情。彼女子未能立定脚,一读此书,或开情窦。切记切记。女子有女子之事业,刺绣不学亦无碍,裁缝决不可不学。若专一修行,或守贞,或出家,不学尚无大关系。然亦须学会方好。或从夫,断断不可不学裁缝。否则,后来必受其制,及受人欺侮。

〇答:《诗经》千万不能读,因为《国风》大多是讲男女感情。那女孩子没能立定脚跟,一旦读了这本书,或许开启情窦。千万牢记,千万牢记!女子有女子的事业,不学刺绣也没有妨碍,绝对不能不学裁缝。如果专心修行,或者守贞节,或者出家,不学裁缝还没有大关系,然而也必须学会才好。或者嫁人,就断断不能不学裁缝。否则,将来必定受人牵制,以及受人欺侮。

 

< 学习笔记 >

[1]毛诗:指(西汉.鲁国)毛亨和(西汉.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