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念佛居士书三

某君闻其书价甚大,若以千佛图征文石印卖重价,则于理不合。似宜略有微利,则与世有益。以重价卖,则题跋之人,便成利媒。说甚流通,直是求利。

听说某君的书卖的价钱很高,如果将《千佛图》征集文章石印来卖高价,那么在道理上便不合适。似乎应该略有微利,这样就对世人有益了。如果卖高价,那么题跋的人,就成了求利的介绍人。还说什么流通佛法,简直就是求财。

又闻彼画之佛,随己意作异相,亦属不法。佛与罗汉不同,罗汉可人各异相。佛唯手印少能有异,何能佛佛各异。若各各异,便成戏侮,其过非小。光序颂作好,方闻此说。使先闻之,则便不作。

另外,听说他画的佛像,随自己的私意画成不同的形相,这也是不如法的。佛与罗汉不同,罗汉可以每尊各有不同的形相。佛像就只有手印稍能有所不同,怎么能每尊佛各各不同。如果各各不同,便成了戏弄侮辱,这个罪过不小。我的序颂写好之后,才听到这些说法。假使先前就听到,那么就不会写了。

灵峰之劝人夜礼观音,不可死执,便谓定须夜礼。不过以夜静心净,最易见效。

灵峰蕅益大师劝人夜晚礼拜观音,不可死板执着,便认为一定要夜晚礼拜。不过是因为夜晚安静内心清净,最容易见效。

不使人知,亦不可执,乃治好名之念。若不能不令人知,则人知亦有何过。若炫卖自己修持,则便求名闻矣。

(修持)不让他人知道,也不可执着,这是对治喜好美名的心念。如果不能不让他人知道,那么别人知道又有什么过失。如果是炫耀卖弄自己的修持,那么就成求名闻了。

今人不修法华忏法,何须简察法华三昧修证之相。凡修一切法门,总以至诚恭敬,求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不以见胜妙境界为事,即可不堕魔事。若以躁妄心,欲见胜妙境界,其心之冀望,如饥如渴,即堕魔之由。纵令不丧心病狂,亦幸耳。非所应也。

现今的人不修法华忏法,何必检察法华三昧的修证之相。凡修一切法门,总以至诚恭敬,求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不以见到胜妙境界为目的,就能不堕魔事。如果以躁妄心,想要见到胜妙境界,这个希望的心,如饥如渴,就是堕魔的因由。纵然不丧心病狂,也是侥幸。不应该这样。

二子懒读,亦夙业使然,宜令礼念观世音,消其愚痴,则自肯读矣。又宜为彼作功德,及念观音,为彼祈祷,庶易见效。

两个儿子懒于读书,也是宿业使然,应该让他们礼念观世音菩萨,消除他们的愚痴,那么就自然肯读书了。另外,应该为他们作功德,以及念观世音菩萨,为他们祈祷,才容易见效。

汝友之病,光有绝妙之方,若肯服无不立愈。但其方极枯淡,不但彼不肯服,恐其妻亦不许服,则便难为回春矣。汝只知彼之病后未复原,又病又未复原。不知彼致病,及不复原之所以然,何能令彼病愈身健乎哉。

你朋友的病,我有绝妙的方子,如果肯服,没有不立刻痊愈的。但是这个方子极为质朴平淡,不但他不肯服,恐怕他妻子也不许他服,那么就很难回春了。你只知道他病了以后没有复原,(接着)又生病,又没有复原。却不知道他之所以生病,以及不能复原的原因,如何能让他的病痊愈、身体健康呢?

观汝所说,光遂豫断彼殆于房事过度,因致得病。病尚未复原,又行房事。故心体萎顿,心神昏昧,睡不能醒,作事紊乱。即未能在家与妻常亲,或有邪淫,或有手淫。或心念女色,精泄出,或复梦遗。

看你信中所说,我便预先断定他大概是由于房事过度,因此导致得病。病还没有复原,又行房事。所以身心疲乏,心神昏昧,睡不能醒,作事紊乱。即使没能在家中与妻子常亲近,或有邪淫,或有手淫。或者心念女色(即意淫),精宝泄出,或者又梦遗。

此少年聪明人之通病。此病不治,或将死亡,说甚康健。况今在家与妻同居,其险甚于临深履薄。妻若贤淑,尚不至甚。倘亦以此为乐,恐不久便呜呼哀哉。与罗济同同一结果矣。

这些是少年聪明人的通病。这个病不治好,或许将会因此而死,还说什么健康。何况现今在家中与妻子同居,这个危险程度超过了站在悬崖边、踩在薄冰上。妻子如果贤淑,还不至于太严重。倘若也以房事为乐,恐怕他不久就会呜呼哀哉了。与罗济同是同一种结果。

汝若愿汝友康健长寿,当详示男女情欲之害。令彼与其妻同生兢惕,二人各相勉勖,立誓约断欲一年。此一年内,不但不可与妻同居一室,宜令永不相见。令其妻常居母家,庶不至因见而动情,或不能自制,或强制而随即泄精,则无益矣。

你如果希望你朋友健康长寿,就应当详细讲述男女情欲的危害。让他与他妻子共同生起警惕戒惧,二人互相勉励,立定誓约,断欲一年。这一年内,不但不能与妻子同居一室,应令他们永不见面。让他妻子常住娘家,才不至于因见面而动情,或者不能自我克制,或者强忍克制而随即泄精,那么就无益了。

又当常念观世音菩萨,以祈阴相。普门品所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又将寿康宝鉴,令彼夫妻皆熟看,则彼此自知自爱,不至以身命为快乐而殒灭矣。

另外,应当常念观世音菩萨,以祈冥冥中加持。《普门品》中所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此外,再将《寿康宝鉴》,让他夫妻二人都熟看,那么彼此自知自爱,不至于以自身性命为快乐而殒灭了。

宁波马契觉民国十年带病娶妻,未半年即得汝友之症。与人司帐,不能支持。次年春,乃避居法雨寺,日持观音圣号半年,尚未复原。其母恐出家,挽其岳父与店中主人叫回,遂复司帐。

宁波的马契觉,民国十年(1921)带病娶妻,不到半年就得了你朋友那样的病症。他为人管帐,身体不能支持。第二年春天,就避居到法雨寺,每天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持续了)半年,尚未复原。他母亲怕他出家,拉着他岳父与店中主人将他叫回去,于是他又回到店中管帐。

然每一回家,便形憔悴。彼自云数月不归,面相甚好。至家住三几日,则直同另是一人。以病体实未大复原,复经亏损,故致如此。

然而每回一次家,便形容憔悴。他自己说几个月不回家,面相很好。到家住上三五天,就简直如同另一个人一样。因为他的病体实际并未完全复原,又经亏损,所以导致如此。

去年九月,光至上海,彼来见光,面色甚好。及光回山,至宁波,则面色已远不及先。光问,汝回家去过。曰,师何知之。光曰,见汝面色,知汝又有犯房事耳。

去年九月,我到上海时,他来见我,面色很好。等到我回普陀山,到宁波见到他,他的面色已经远不如先前。我问他:“你回家去过?”他说:“师父怎么知道?”我说:“看你脸上的气色,知道你又有犯房事。”

彼曰,我到家住四天,只行两次,便大现相。何也。光曰,强壮之人,七日方能来复。况汝系先受伤,四日便亏两次乎。彼辄自叹自惭。此子颇有善根,长斋念佛。虽未多读书,所写信札,文义甚通。然亦幸而不死。稍一不慎,则骨已枯也久矣。尚得有今日乎。

他说:“我到家住了四天,只行两次,就成了现在这付模样。这是为什么呢?”我说:“强壮的人,七天才能恢复。何况你先前就已受伤,四天就亏了两次呢?”他就自己叹息惭愧,这个人很有善根,吃长斋念佛。虽然没读过很多书,但所写的信,文词义理很通顺。然而也是侥幸不死。稍有不慎,早就身死骨枯了。还能有今天吗?

彼妻不识字,不通文理。汝友之妻识字明理,若肯以道卫夫,则汝友可卜寿康矣。光以汝等以光为师,如医生治病,必须详说忌事。勿谓光以僧人详论人男女房室事为失所宜,则光一番苦心,不付东流。而汝爱友之心,得其实效矣。

他的妻子不识字,不通文理。你朋友的妻子识字明理,如果肯以修道来护卫丈夫,那么你朋友就可预卜寿康了。我因你们以我为师,如同医生治病,必须详说忌讳之事,不要认为我以僧人的身份,详细论说俗人男女的房室事,有失所宜,那么我的一番苦心,就不会付之东流了。而你爱护朋友的心,也能得到实际效果。

祈以此字与汝友看,并宜再抄一份,与其妻看。又须各各存之,久则又看。将见夫妻偕老,子女悉皆庞厚而健壮耳。

请将这封信给你朋友看,同时应该再抄一份,给他的妻子看。另外,必须各自保存起来,时间久了再看。这样将会见到夫妻白头偕老,子女全都庞厚而健壮了。

光说汝友之病,或恐彼犹不以为然,再引孟老夫子为彼说之。孟子曰,养身者,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言少欲死者少)。则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言多欲则不死者少)。少年只知淫欲为乐,不知其戕身殒命之本。乐在乎一刻,苦在于永劫。可不哀哉。

我所说你朋友的病症,可能他还不以为然,再引孟老夫子的话为他说明。孟子说:“修养身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一个人欲望少,即使有丧身失命的,但却是很少的(是说少欲而早死的人少);一个人欲望多,即使有长寿的,但也是很少的(是说多欲而不早死的人少)。”少年人只知道淫欲快乐,不知道它是伤身丧命的根本。快乐在一时,痛苦在永劫。能不悲哀吗?

民国十年,往扬州,绕道到南京,望王幼农。彼留住一日,因会一未晤面之友刘圆照。圆照请其友魏梅荪来,系翰林,又系富家,故其嗜好独重。

民国十年,我前往扬州,绕道到了南京,看望王幼农。他留我住一天,因此见到从未谋面的朋友刘圆照。刘圆照请他的朋友魏梅荪来,是个翰林,又是富家子弟,所以他的嗜好很重。

彼云,我也信佛法,也肯念佛。师文钞也看过,就是不能吃素。光云,富贵难学道。然欲吃素,我也有法子。彼云,有甚么法子。光云,请将光南浔放生池疏熟读,决定就能吃素矣。若一二次读,则不可。须读了又读,读了又读方可。此十年八月十二日话。至十月彼六十生辰,恐杀生,躲到金山过生日,回来即长斋矣。

他说:“我也信佛法,也肯念佛。法师的《文钞》也看过,就是不能吃素。”我说:“富贵难学道,但是你想吃素,我也有方法。”他说:“有什么方法?”我说:“请将我所写的《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收录于《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熟读,决定就能吃素了。如果只读一次两次,是不行的。必须读了再读,读了再读,才行。”这是民国十年八月十二日的话。到了十月份,是他六十岁的生日,他怕杀生,便躲到金山过生日,回来就吃长斋了。

次年,即发心开放生道场。彼不能吃素者,一知其所以然,便即直下顿除嗜好。汝友若能熟读此疏,及光文钞中诸戒杀文字,当亦有所不忍。不但不敢买活的杀,亦将并死者,亦不忍下咽矣。

第二年,就发心开办(南京法云寺)放生道场。他是个不能吃素的人,一旦知道其中的所以然,便直下顿除嗜好。你朋友如果能熟读这篇疏,以及我《文钞》中诸多戒杀的文字,应当也会有所不忍。不但不敢买活的来杀,而且也将一并连死的,也不忍下咽了。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