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普陀胜迹序

观音大士,乃法界众生之恃怙。普陀名山,实大士应化之道场。名载华严,善财昔年亲参。恩周庶类,中外长时朝拜。

观音大士,是法界众生的依靠。普陀名山,实际是观音大士应化的道场。普陀山的名字记载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往昔曾亲身参访。大士慈恩周遍万物万类,中外长时朝拜。

由是历朝敕建,举世尊崇。三寺鼎立,众庵棋布。岑楼杰阁,耸峙乎云霄之外。皇文御碑,辉煌乎渤海之中。菩萨应化道场,震旦虽有其四。善信礼谒众多,此山实为第一。

因此,历朝都敕命建造,举世尊重推崇。三座寺院(普济寺、法雨寺、佛顶山寺)鼎立,众庵星罗棋布。高楼高阁,耸立于云霄之外;皇文御碑,辉煌于茫茫大海之中。菩萨的应化道场,虽然中国有四座名山。但善信礼拜谒见众多的,普陀山实在是第一。

盖以大士久成正觉,安住寂光。度生之愿既赊,垂慈之方斯普。由是四圣六凡之身,无身不现。七难[1]二求[2]之感,无感不通。如皓月普映万川,江河各现皓月。犹阳春遍育百卉,草木悉被阳春。

因为观音大士久已成就正等正觉,安住常寂光净土。度众生的大愿长久,垂慈的方法广大无边。因此,四圣六凡之身,无身不能显现;救七难应二求之感,无感不能通达。如同皓月当空普映于万川,江河各个现出皓月;像阳春一到普遍孕育出百卉,草木均受阳春泽被。

大士本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大士本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以故桥梁道路等依报,人天凡圣等正报,悉得随感而应,拔苦与乐也。此指有信心者而言。若无信心,则如戴盆睹天。天固常覆其上。由戴盆故,莫由见其光相矣。

大士原本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大士原本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因此桥梁、道路等依报,人天凡圣等正报,全都随感而应,拔苦与乐啊!这是针对有信心的人而说的。若无信心,则如头戴大盆望天。天固然常在他的头顶上,但由于他头戴大盆的缘故,所以无法看见天的光相啊!

山东潘对凫居士,久欲来山进香,未得即遂所愿。欲以己之遗憾,俾一切人悉无所憾。乃托普陀真达和尚,遍摄山林寺宇形胜诸影,共计七十三片。

山东的潘对凫居士,想来普陀山进香已经很久了,未能立刻满其所愿。他想以自己的遗憾,使一切人都没有遗憾。于是托普陀山真达和尚,普遍拍摄普陀山山林、寺宇等风景胜地的诸多影像,共计七十三片。

其次序,由道头至普济,至法雨,至佛顶山。由佛顶后山,至梵音洞。复回至普济。往西天门,磐陀石,以至潮音洞,观音眺。以此数处,不能一去顺便即至,故其序如此。

影像的次序,由海岸道头至普济寺,至法雨寺,至佛顶山。由佛顶后山,至梵音洞。再回至普济寺。往西天门、磐陀石,最后到达潮音洞、观音眺。因为这多处地方,不能一去便一一顺路到达,因此影像的顺序如上所述。

末附对凫居士之相,欲以遍会诸上善人,而结莲池预会之缘。特请江西许止净居士,一一题示大略。祈商务印书馆,加以英文,精印流通。以期沐大士之慈恩,慕大士之道场者,同得不出户庭,亲见圣地。

末后附有潘对凫居士的相片,想因此遍会诸上善人,而结下预会莲池海会的因缘。特地请江西许止净居士,一一题示大略。请商务印书馆,加上英文,精印流通。以期沐浴大士的慈恩,仰慕大士道场的人,共同能够不出家门,而亲见圣地。

心若念佛,心即是佛矣。既知心即是佛,忍令长劫被烦恼恶业之所锢蔽,终为大士所怜悯之人,了无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实事实理可得乎哉。愿诸阅者,于此一著,同深感慨。则幸甚幸甚。民国十八年己巳季秋古莘释印光谨撰

心若念佛,心即是佛啊!知道心即是佛后,忍心让长劫被烦恼恶业所禁锢遮蔽,最终被大士所怜悯的人,完全没有己立立人、自利利他的实事实理可得吗?愿各位读者,对于这一著,同样深深地感慨。那么就非常庆幸了。民国十八年(1929)己巳季秋(农历九月)古莘释印光谨撰

 

< 学习笔记 >

[1]七难:七种灾难。火难、水难、罗刹难、刀杖难、鬼难、枷锁难、怨贼难。

[2]二求:指求男、求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众生若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则能脱离七难、满足二希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