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三转四谛法轮[1]略释

初示相转,谓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召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劝修转,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作证转,谓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初、示相转,是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召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劝修转,是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作证转,是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贵乎简明直捷,固不须泛引四谛法门。然欲示仗自力,佛力二种了生死之难易,特借此以作两相比较之据。既知此义,孰肯弃佛力而专仗自力乎哉。今为略释其义,其比较之文,即于释此义中带说之。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贵在简明直捷,原本就不必泛引四谛法门。然而想要开示仗自力、佛力二种(法门)了生死的难和易,特借此来作两相比较的依据。明了这个意义之后,谁肯舍弃佛力而专仗自力呢?现在为大家略微解释“三转四谛法轮”的意义,其中(仗佛力、仗自力)比较的文句,就在解释这些意义中兼带说明。

此三转四谛法轮,乃佛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为向所侍从修道之憍陈如,頞鞞(è pí),跋提,十力迦叶,拘利,说此法门。彼等闻之,皆得阿罗汉果。僧宝于是现世间也。

这三转四谛法轮,是佛初成正觉时,在鹿野苑中,向随侍释迦牟尼佛修道的五个臣仆憍陈如、頞鞞(马胜)、跋提、十力迦叶、拘利,宣说的这个法门。他们听闻之后,全都证得了阿罗汉果。僧宝于是出现于世间。

四谛者,苦集灭道四法,悉皆审实不虚,了无错谬之义。转者,展转传受之义。轮是譬喻,如世车轮,能摧碾运载诸物,佛以此法说与众生,众生依之修习,即能破除烦恼惑业,是摧碾义。惑业既破,即能亲证不生不灭涅槃谛理,即运载义。由此义故,称为法轮。

四谛,是苦集灭道四法,全都真实不虚,完全没有错谬之义。转,辗转传受的意思。轮是譬喻,如世间的车轮,能摧碾、运载各种物品,佛用此法向众生宣说,众生依此法修习,就能破除烦恼惑业,这是摧碾的意思;惑业破除后,就能亲证不生不灭的涅槃谛理,就是运载的意思。由于这些义理的缘故,所以称为“法轮”。

初示相转者,首先示其性相若何,令知利害,以定取舍也。此是苦,逼迫性者,此之一字,即指所受之苦果而言,谓此正报色身,及与依报国土也。今且约色身说,有此色身,即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此八种苦,富贵贫贱通皆有之。何况各人随业所感之特别苦。由此诸苦,逼迫恼乱于身与心,令人一生不得自在也。

初、示相转,首先明示其具有怎样的性相,令众生知道利和害,来决定取舍。“此是苦,逼迫性”,“此”这一字,就是指所受的苦果而说的,是说这正报色身,以及依报国土。现在暂且就色身来说,有这个色身,就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这八种苦,富贵贫贱之人全都具有。何况各人随业所感的特别之苦呢。由这诸多的苦,逼迫恼乱身心,令人一生不得自在啊!

此是集,召感性者,此字即指见思二惑而言。此之二惑,即是生死根本,名相甚多,不暇详说。约而言之,即见境所起之贪瞋痴,及不见境自起之贪瞋痴。以烦恼虽多,贪瞋痴三,摄无不尽。集者,聚集义。由有此二种惑,即能聚集一切烦恼,召感一切苦报,以由起善恶等心,便造善恶等业。有业则必受其报,故长轮回于三途六道之善恶道中,永劫莫能得出也。

“此是集,召感性”,“此”字就是指见思二惑而说的。这见思二惑,就是生死根本,名相很多,没有时间详说。简略来说,就是见境所起的贪瞋痴,以及不见境而自己生起的贪瞋痴。因为烦恼虽多,贪瞋痴三毒,全都摄尽。集,聚集的意思。由于有这两种惑,就能聚集一切烦恼,召感一切苦报,因为由生起的善恶等心,便造作善恶等业。有业则必然会受业报,所以长劫轮回于三途六道的善恶道中,永劫不能出离。

此是灭,可证性者,此字即指灭前苦集所得不生不灭之理体而言,由修戒定慧道,故得断贪瞋痴之生死因。从兹便不受轮回生死之苦果,得证不生不灭之涅槃,故名为灭。

“此是灭,可证性”,“此”字就是指灭除前苦集所得的不生不灭的理体而说的,由修戒定慧之道,所以得以断除贪瞋痴的生死之因。从此便不受生死轮回的苦果,证得不生不灭的涅槃,所以名为“灭”。

灭者,无也。既无有生,亦无有灭,不生不灭,强名为灭。譬如云雾,障蔽虚空,长风一起,云雾消除。本有虚空,因兹显现。云雾障时,虚空原不曾灭,云雾消时,虚空原不曾生。虚空之本体,固常恒不变,其明暗通塞之相,实有天渊之别。了此而不发心修道,以证灭者非夫也。此理人各自具,若肯修道,无有不得者。故曰可证性。

灭,无的意思。既然没有生,也就没有灭,不生不灭,勉强名为“灭”。譬如云雾,障蔽虚空,长风一起,云雾便消除。本有的虚空,因此便显现出来。云雾遮障时,虚空原本不曾消失;云雾消除时,虚空原本不曾生出。虚空的本体,原本就常恒不变,那明暗通塞的相,实际上却有天渊之别。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发心修道,来证灭的人不是大丈夫啊!这个理体人各自具足,若肯修道,没有不能证得的。所以说“可证性”。

此是道,可修性者,此字即指戒定慧言。以佛法虽则无量无边,戒定慧三,摄无不尽。道者,能通义。谓依此戒定慧道而修,必能断贪瞋痴之生死因,不受三途六道轮回之生死果,亲得不生不灭自心本具之涅槃。

“此是道,可修性”,“此”字就是指戒定慧而说。因为佛法虽然无量无边,戒定慧三学,全部摄尽。道,能通的意思。是说依此戒定慧之道而修,必能断贪瞋痴的生死之因,不受三途六道轮回的生死果报,亲身证得不生不灭自心本具的涅槃。

然此戒定慧道,亦自心本具。不修则绝非我有,修之则固非外来。故曰可修性也。此四种法,皆先示其果,后示其因。苦为集果,集为苦因。灭为道果,道为灭因。如此说者,令其知苦而断集,慕灭以修道也。

然而这戒定慧之道,也是自心本具。不修则绝非我有,修则原本并非外来。因此说“可修性”。这四种法,都先开示其果,之后开示其因。苦为集的果,集是苦的因;灭为道的果,道是灭的因。如此说法,令众生知道苦而断集,向往灭来修道。

二劝修转者,既知性相利害,若不真实修持,则不能得其利益,远其祸害。故劝之曰,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以欲离苦果,先断集因,欲证灭理,先修道品也。

二、劝修转,知道性相、利害之后,如果不真实修持,那么就不能得到其利益,远离其祸害。所以劝他们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因为想要远离苦果,先须斩断集因;想要证灭理,先要修道品啊!

三作证转者,以佛出世以前,向无此义,今虽为说,或恐怀疑。于是引己所经历者以作证据,乃谓之曰,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佛乃过来人,其言决定可依。以故五人闻之,皆证阿罗汉果。此五人者,宿根已熟,又加以佛之威神加被,故能如此。

三、作证转,因佛出世以前,一向没有这些义理,现今虽然为大众宣说,可能有人怀疑。于是引自己所经历的来作证据,于是对他们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想要知道山下的路,必须问过来人。佛是过来人,佛言决定可以依止。因此五人听闻之后,全都证得阿罗汉果。这五人,宿根已成熟,又加上佛的威神加被,所以能如此。

若按通途任运得证而论,其难易大相悬殊。以断见惑之初果,尚须七生天上,七返人间,方证四果。二果一生天上,一返人间,方证四果。三果遍历五不还天,方证四果。或有历四空天者,其年月固不易计度也。

如果按通途任运得证而论,其难易相差非常悬殊。因为断见惑的初果,还须要七次生到天上,七次返回人间,方才证得四果;二果一次生到天上,一次返回人间,方才证得四果;三果一一经历五不还天,方才证得四果。或者有经历四空天的,其经历所需的年月就不易计算了啊!

初二三果,尚经如此之久,而未断见惑者,当更难若干倍矣。况阿罗汉果,尚属小乘,其去菩萨地位,甚为悬远。若能回小向大,方可入菩萨位,渐次进修,以至成佛。此约仗自力修持戒定慧道以了生死者,其难也,真难于登天矣。

初、二、三果,尚且经历这么久,而未断见惑的,当会更加难上若干倍了。何况阿罗汉果,尚且属于小乘,其距离菩萨的地位,还相差得非常遥远。阿罗汉如果能回小向大,方可进入菩萨位,渐次进修,以至成佛。这是就仗自力修持戒定慧道来了生死的人说的,仗自力之难,真是比登天还难啊!

以故如来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俾彼证等觉之菩萨与作恶业之凡夫,同于现生往生西方。依普通教理而论,凡夫具足惑业,绝无了生死分。惟净土法门,若具真信切愿,虔持佛号,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因为这个原因,如来特别开启了一个信愿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使那些证得等觉位的菩萨和作恶业的凡夫,同在现生往生西方。依普通教理而论,凡夫具足惑业,绝无了生死的分。只有净土法门,如果具足真信切愿,虔诚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一得往生,则惑业亦不可得矣。以西方境缘殊胜,如大冶洪炉,片雪未至而化。亦如劫火烧世界,灰亦不可得。佛力,法力,众生心力,三皆不可思议,故有此特别法门与特别利益也。

一旦得以往生,那么惑业也不可得了。因为西方的境缘殊胜,如同大冶洪炉,大片雪花尚未到达洪炉时就已融化。也如同劫火烧世界,灰也不可得。佛力、法力、众生心力,三者都不可思议,所以有这个特别法门与特别的利益啊!

须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法门。世多习矣不察,谓此盖为愚夫愚妇所设,自己以智士自任者,不肯随顺修习。遂让愚夫妇仗佛力以往生西方,了脱生死,超凡入圣。

要知道净土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无上法门。世人大多习惯了而不能察觉,认为这大概是为愚夫愚妇所设立的,自己以智士自任的人,不肯随顺修习,于是便让愚夫愚妇仗佛力来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以智士自任者,其智力仍不奈惑业何。惑业未断,固不能不向三途六道中受生,既在三途六道中,则与净土往生之下下品相去奚啻天渊。况上上品乎。

以智士自任的人,他们的智力仍旧无法奈何惑业。惑业未断,原本就不能不向三途六道中去受生,既然已在三途六道之中,那么就与净土往生的下下品相比何止是天渊之别。何况上上品呢。

愚夫愚妇,固可藐视,愚夫愚妇念佛求生西方,何可藐视乎。藐之,即是藐十方诸佛普度上圣下凡之法,其自误误人也大矣。可不惧哉。可不惧哉。(载民十九年重订西方公据)

愚夫愚妇,虽然可以藐视,但愚夫愚妇念佛求生西方,怎么能藐视呢?如果藐视,就是藐视十方诸佛普度上圣下凡之法,这样的自误误人也太大了。能不恐惧吗?能不恐惧吗?(载于民国十九年<1930>《重订西方公据》)

 

< 学习笔记 >

[1]三转四谛法轮:佛于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谛有示、劝、证之三转:
(1)示转,佛对利根者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见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闻即悟。
(2)劝转,佛对中根者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使其信受奉行。
(3)证转,佛恐钝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证,以明非虚,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