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龙寿庵捐资置田永供道粮功德碑记

普陀为观音大士应化道场,龙寿乃四众祈福常住兰若[1]。溯我大士于无量劫前,早成佛道。以慈悲誓愿,了无穷尽,故于十方无尽世界海中,普现色身。或现佛身,或三乘身,或六道身,或山川桥梁,池井屋宇等无情身种种,度脱众生。法华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普陀山是观音大士的应化道场,龙寿寺是四众祈福的常住兰若。追溯我观音大士在无量劫前,早已成就佛道。因为慈悲誓愿,了无穷尽,所以在十方无尽世界海中,普现色身。或现佛身,或三乘身,或六道身,或山川、桥梁,池井、屋宇等种种无情身,来度脱众生。诚如《法华经》中所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以大士无心无身,故能俯应群机之心为之现身。一月普印千江,一雨遍育万卉。又如龙之隐显莫测,遍布慈云,普澍法雨,尽未来际,无有已时,故以龙寿名庵。

因为观音大士无心无身,所以能够俯应众生的心而为之现身。一月普印千江,一雨遍育万卉。又如神龙般隐显莫测,遍布慈云,普降法雨,尽未来际,没有停止的时候,所以用“龙寿”作为庵名。

创建于明,数百年来,革故鼎新,已非一二。兹由宣统二年冬,圆通庵住持莲禅命其徒侄化能接该庵,而谋兴复。十余年来,殿宇寮室,功悉完备。但以无有恒产,则后来之道粮无出,将何以为专志笃修净业,回报十方施主及四恩三有之据。

龙寿庵创建于明朝,几百年来,革故鼎新,已经不是一二次了。现由宣统二年(1910年)冬,圆通庵住持莲禅法师,命他的徒侄化能法师接住该庵,而想办法恢复。十多年来,殿宇、寮室,全都完备。但因为寺庵没有固定的资产,那么以后的道粮没有出处,将用什么来作为专心笃修净业,回报十方施主以及四恩三有的依据呢?

黄金荣居士,笃信佛法,向为庵中护法,乃慨然施银,作买田费,按时价买上等田〇〇亩,以其租谷[2],永充道粮,其意深而利益广远。化能欲令后世子孙,食彼租粮,笃修道业。

黄金荣居士,深信佛法,一向都是庵中的护法,于是慨然布施银洋,作为买田的费用,按时价买上等田〇〇亩,以这些田地的租谷,永远作为道粮,其意义深而利益广远。化能法师想令后世子孙,吃那些田中的租粮,认真修持道业。

俾彼一一施主,各得现生福深寿永膺千祥,临终业尽情空登九品。祈予作记,用勒贞珉[3]

使得每一位施主,各自都能现生福深寿长,享千种吉祥;临终业尽情空,登上九品莲台。请我撰写记文,用来刻成石碑。

护法信士黄金荣助洋贰千元,杜月笙助洋壹千元。护法信女朱化引,林化因各助洋壹千元。田址洞嶴庄,芦花庄,共计二十九亩。

护法信士黄金荣捐助贰千洋元,杜月笙捐助壹千洋元。护法信女朱化引、林化因各捐助壹千洋元。田址在:洞嶴庄,芦花庄,共计二十九亩。

 

< 学习笔记 >

[1]兰若:梵语“阿兰若”之略称。意译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原为比丘洁身修行之处,后亦用以称一般佛寺。

[2]租谷:指用谷物交纳的地租。

[3]用勒贞珉:用来刻成石碑。勒,刻。贞珉,贞石,碑石的美称。能够传留久远的碑石。珉,似玉的美石。◇(明)宋濂《阅江楼记》:“欲上推宵旰(gàn)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希望借此列述皇帝夙兴夜寐操劳治国的功绩,铭刻在精美的碑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