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57天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557天

宏海法师 导读

再往下看,那就是印祖自谦了。“光幼失问学,长无所知。宗教门高,末由进步。权依净土,以为躲根。天资陋劣,故无从广参知识。客路竛竮,因廿载寄食普陀。”印祖说自己从小没有好好学习,长大了又一无所知。那么身为衲子的本分事:禅宗的参究、教下的止观门。但这些门槛都太高了,印祖说自己没有办法学习,学不了;只能依着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净土,作为安身之处。因为天资太陋劣了,所以没办法广泛地去参访善知识,二十多年就在普陀山挂单。
“壬子仲冬,得睹佛学丛报。始知宏法大士,多现儒门。欢喜感叹,非言可喻。其于阁下著述,更加钦佩。”“仲冬”,就是十一月的时候,看到《佛学丛报》,他就感慨说,才知道弘法的能人、善士们,大都是示现在儒门里面的大家。所以印祖说这种欢喜感叹,不是语言所能够表达的,对阁下的著述也更加钦佩。
“但恨根钝骨朽,不能常侍丈室,叨蒙雕琢耳。” 印祖这里说不能够常随侍在一旁,蒙受您的雕琢。
“季秋万寿寂公,以开蒙因缘,俯临光舍,因劝重治。注意于公,又虑其力不暇及。幸三宝加被,预示梦兆,得蒙俞允。幸何如之。寂公即函示其由,期以两月告成。光以公未详睹原稿,彼未细陈修法。恐公但随彼意,略加雠校。因稍陈梗概,以致寂公。不亿转蒙莲鉴,感愧无极。兹于除日,得承手教。”印祖说,九月的时候,万寿寺的寂山和尚,因为讨论想校对《楞严开蒙》的这个因缘来到自己寮舍拜访,印祖就劝他重新修治这本书。后面印祖说“幸好三宝加被”,得蒙他应允了。于是寂山和尚就马上写信,给黎居士说明了其中的缘由,并希望能够在两个月内完成。印祖料想黎居士有可能未曾详细看过原稿,这是其一。其二,作者通智法师在著述的时候,也没有详细地说明修治的方法。恐怕黎居士只随着他的心意略微加以校对。
“不亿转蒙莲鉴”,就是说没想到辗转让您看到这封书信,亲眼顾盼,所以非常感念惭愧。“兹于除日”就是现于除夕这一天,收到黎居士的来信。“足征我公接物阅经,直同洪钟在虡,有叩则鸣。宝镜当台,无形不映。感荷感荷。”说从来信足以看出黎大居士待人接物、阅历经事,真的是前面讲到的成人之美,和光利物。就好比洪钟挂在这个钟架子上一样,只要有人来叩击、敲打,马上就会发出响声。又好比宝镜当台,没有形象的时候,不映照出来;但是有形象来了,那么全部给你映现出来。
“窃谓开蒙草稿,虽属通公。其发挥润色,全仗阁下。若精神不给,只得将计就计。倘色力强健,何妨于显宗外,处处另标密宗纲要。俾阅者知显密圆通,法门无二。事修宜一门深入,理性固二法融摄。”印祖认为这个《楞严开蒙》的草稿,虽然是通智法师所作,但是其中的发挥也罢,润色也罢,要全靠黎居士了。并跟黎居士建议,如果你的精力不足的话,那么就按着原稿修治;假如精力还比较强健,不妨在显宗之外,处处另外标出密宗的纲要,这样就可以让读者知道显密圆通、法门不二。就事修来讲的话,应该一门深入;从理性认知上、见地上来讲,就知道显密二法是圆融含摄的。

▲…原文…▲

 

➤ 印光法师文钞:《复江西端甫黎居士书》
➤ 文钞读书会:第556天第557天第558天第55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