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法句经故事12-7 僧团不和的故事

 

偈163
有害身心的恶业容易造作,有利身心的善业则非常难奉行。

参考:法句 之 别译
◆ 别译 1
要做对自己有害的恶事是很容易的,真正最难做的是对自己有益的善事。
◆ 别译 2
不善事易作,然无益于己;善与利益事,实为极难行。

 

|||||||

有一天,提婆达多打断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并且建议,由于佛陀日渐衰老,所以僧团领导的责任应该移交给他。佛陀拒绝他的建议,让他感到非常羞辱。从此以后,他内心异常痛苦,也企图杀害佛陀,但都失败了。后来,他改采其它手段:建议所有的比丘,在一生之中都要遵守以下五条戒律:

1.比丘必须住在森林里;

2.比丘只能依供养为生;

3.比丘只能穿利用垃圾堆中找到的破布所做成的袈裟;

4.比丘只能在树下休憩;

5.比丘不可吃肉或鱼。

佛陀并不反对这些戒律,也不限制比丘遵守这些戒律,但出于其它的考虑(注),佛陀并不愿意制定为僧团戒律。提婆达多声称这五条戒律比既有的戒律好太多了,有些新出家的比丘也附和他的说法。有一天,在佛陀的询问之下,提婆达多承认他所以提议增设五条戒律是要分裂僧团。佛陀于是忠告他,这是非常严重的恶行,但提婆达多不听佛陀的劝告。后来,提婆达多告知阿难,从此以后,他要从事与佛陀领导的僧团全无关连的宗教活动。阿难把这消息向佛陀报告,佛陀说:“提婆达多如此分裂僧团,是非常严重的恶行,他将来会为这邪恶的企图受苦难。”佛陀更进一步的说:“有德行的人很容易行善,却难于造作恶行。邪恶的人,却容易造作恶行,而难于行善。事实上,毫无益处的事容易做,善行、有益的事却很难发心去做。”

提婆达多终于率领一群比丘到象顶山。后来,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连尊者前去劝诫跟随他前去的比丘,其中很多比丘也知过悔改,回来依止佛陀。

[注]
佛陀的考虑包括:
1.戒律应该是自动奉行,而不是因为条文的严格要求;
2.严格条文可能轻易被用来压抑个人自由;
3.已制定的条文可能因为时空环境的改变,而变得不适当。
以现代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推崇佛陀不接受提婆达多建议的智慧

 

【 达摩难陀长老 编著/周金言 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