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与海盐顾母徐夫人书

(代悟开师作)

🔎 ◤…读书会第354天…◢
某某来山,问及起居。言日阅禅录,常谈机锋。愚谓衰老之年,当勤念佛,即净为宗,方有实诣。

某某人来到普陀山,于是问到您日常的生活起居。说您每天阅读禅宗的语录,经常谈论机锋公案。我认为年纪大了,应当多多念佛,通过净土法门的修持来把握禅宗的自性,方才有真实的造诣。

请试论之。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悟彻证,不能超出生死。

不妨听我论说一下其中的道理:禅宗与净土,从理体上讲是一非二。但如果从事相修持方面论,则有天渊之别。禅宗行人没有彻底开悟,彻底证悟,便不能超出生死。

🔎 ◤…读书会第355天…◢
故沩(wéi)山[1]云,可中[2]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3]。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所以沩山禅师说:“如果顿悟正因佛性,就是踏上了出离尘境的渐次阶梯。每一生如果都能不退转,佛的阶位决定是可以期望的。”

又云,初心从缘,顿悟自性。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尽,须教渠尽除现业流识。弘辨谓顿悟自性[4],与佛同俦(chóu)[5]。然有无始习气未能顿尽,须假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

又说:“初发心的禅宗行人,可因机锋因缘而顿悟自性,但还有无始旷劫的习气,没能顿时除尽,必须用教法的渠流来逐步除尽现前业力的流转情识(即悟后起修,在一切境缘中磨除旧习宿业,久久使之净尽)。”弘辨圆智禅师说:“顿悟所见的自性,与佛相同。然而还有无始的习气,没能顿时除尽,必须借助对治的法门,令心随顺性德起作用。如同一个人吃饭,不是吃一口就吃饱了。”

长沙岑[6]谓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上涅槃,以功未齐于诸圣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清复为鲁公。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

长沙景岑禅师说:“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位上的涅槃,因为功夫未能齐等于诸位圣者的缘故。”所以五祖戒禅师转世又作苏东坡,草堂清祖师转世为曾鲁公。古往今来的禅宗祖师,彻底开悟而没有彻底证悟的大多如此。实在由于只是依仗自力,不求佛力加被,有一丝毫的惑业没能除尽,生死决定不能出离。

🔎 ◤…读书会第356天…◢
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悟证者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7]。所以华藏海众,悉愿往生。宗教知识,同生净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

净土宗则要求具足信愿行三者,就可以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就永远出离生死。悟证的菩萨顿然高登一生补处,未悟的菩萨也能证得阿鞞跋致。所以华藏海众菩萨都发愿往生净土。宗门教下的善知识共同愿生净土。实在由于是完全仰仗佛力,兼带自己的诚恳心。所以能够感应道交,由此速成正觉。

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声或默,无杂无间。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之久之,自成片段。亲证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风。

为今之计,你应该放弃禅宗语录,专心修持净业。在一尘不染的心中,执持万德洪名圣号。或者出声念,或者默念,没有夹杂,没有间断。必定要使得念起于心,佛号声入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而久之,自然功夫成片。亲证念佛三昧,自然就知道西方的禅宗道风了。

是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工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孰妙于是。

这是以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工夫,来修持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净业。通过净土法门的修持而禅宗法门的修持成果也含在其中了,还有比这更深妙的法门吗?

 

< 学习笔记 >

[1]沩山:沩山灵佑。唐朝。法名灵佑。谥号“大圆禅师”。禅教沩仰宗初祖。师承百丈怀海,与黄檗希运同门。遵师嘱去潭州沩山(湖南宁乡县)开辟道场,延续法嗣。主张直心、理事不二、顿渐圆融等。弟子中有香严智闲、仰山慧寂等。著有《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沩山警策》等。

[2]可中:如果。

[3]阶渐:循序渐进的途径。

[4]弘辨谓顿悟自性:指禅师与唐宣宗之问答。见《释氏通鉴》。“帝曰。何为顿见。何为渐修。对曰。顿明自性。与佛无二。然有无始染习。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非一口便饱。”(顿悟与佛性一样,未实现之前,都会受到染习。必须通过渐修,来摆脱烦恼,去除尘垢,生不二心,才能了知自性。如人吃饭,饭要一口一口吃,但是不能因为吃饱了,就认为之前吃的饭没有用。同样,顿悟的境界,也需要通过渐修来实现。意思是,顿悟和渐修视并非对立,而是相互圆融。)弘辨,荐福弘辨(大荐福寺,陕西西安市)。唐朝。赐号圆智禅师。

[5]同俦:同伴。俦,等,辈。

[6]长沙岑:长沙景岑。唐朝。师承南泉普愿禅师,与赵州从谂(shěn)同门。但从谂禅师弘法偏重于禅机,而景岑禅师弘法却偏重于佛理和禅理。

[7]阿鞞:阿鞞跋致之略。依菩萨心行清净程度划分的修行位地之一。一般译作不退转位。
 (明)蕅益《弥陀要解》云:“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