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与海盐[1]某夫人书

(代悟开师作)

🔎 ◤…读书会第169天…◢
身乃招苦之本,厌乃得乐之基。宿因厚而现善浓,则多劫之重报,转而现生轻受。罹灾戾而猛修持,则娑婆之痛苦,即是极乐导师。当作偿债之想,懊闷自消。倘生怨尤之心,罪障续起。逆来顺受,始为乐天知命[2]之人。厌此欣彼,方是修净念佛之士。

身体是招致我们痛苦的根本,厌离它是使我们得到快乐的基石。过去世之因深厚而现世善因多,则多生多劫的重报,转为现生的轻受。遭遇灾难而知道勇猛修持,那么娑婆世界的痛苦,就是趣入极乐世界的导师。面临痛苦磨难,应该作还债想,这样内心的烦闷便会自然消除。倘若生起怨天尤人的心,那么罪障就会相续生起。养成逆来顺受的性情,才能成为乐天知命的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才是修持往生净土的念佛人。

🔎 ◤…读书会第170天…◢
缅想居士崇信大法,世德[3]相承,固当报享康宁,何缘身膺笃疾。得非弥陀如来观音大士,他心天眼,放大光明,借夫人之幻病,作同人之棒喝,俾于苦海,普拯沉溺耶。

遥想居士崇信佛法,世代美德相承,原本应当是享受健康安宁的果报,为何现在身患重病。莫非是阿弥陀佛、观音大士,用他心通、天眼通,放大光明,借夫人的如幻之病,作同辈人的棒喝之训,在此苦海中,普遍拯救沉溺的众生吗?

敢祈深劝子媳,以及奴仆,外及族党,与诸亲眷,悉令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则净如[4]之家法,千秋续美。庶熙朝[5]之天爵[6],万古联芳。如是则只此凄凄之病身,为苦海之舟楫。惶惶之病话,作尘世之津梁[7]。又何待证无生忍,方可入俗利生。登不退地,始堪现身说法也哉。

冒昧地祈望您,好好的劝导儿子媳妇,以及奴婢仆人,外及族人同乡,与诸位家亲眷属,都令他们要戒杀放生,吃素念佛。那么净如居士的治家的礼法,能够千秋相续美传。使得盛世的官爵,能够万古流芳。如此,那么就这个凄凉的重病之身,便可作为苦海的舟船。恐惧惊惶病人的话语,便可作为尘世接引众生的桥梁。又何必等到证得无生法忍,方才可以入俗利益众生。登不退地,才堪能现身说法呢?

🔎 ◤…读书会第171天…◢
经云,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教人念佛一声,胜于百年所行七宝布施。但能至心念佛,则病无不愈,冯氏夫人[8]之芳躅[9]可追。教人念佛,则生品最高,荆王夫人[10]之懿范不远。以此祷佛,立见痊愈。请即致力,无或疑贰。

经中说: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教人念佛一声,胜过百年所行七宝布施。只要能至心念佛,那么疾病没有不痊愈的,冯氏夫人的事迹可以追随。教人念佛,则往生的品位最高,荆王夫人的懿行轨范并不遥远。以此来祈祷佛陀,立刻便会见到疾病痊愈。请即刻竭力去做,不要疑惑不定

又净如弥陀疏钞撷,言简而精,理深而著,乃净土之要书,实初机之良导。宜熟阅之。并祈有便人来,多带几部,以广净如法施。

另外,净如居士的《弥陀疏钞撷》,言词简洁而精炼,义理深邃而显著,是净土的切要之书,实在是初学人的良导。应该熟读。并祈望有方便的人来时,多带几部来,以广结净如居士的法施之缘。

 

< 学习笔记 >

[1]海盐:浙江省海盐县。

[2]乐天知命:安于自己的处境,顺应命运的安排。指乐自然之理、察性命之源。天,天意。命,命运。◇《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知道天命,并以此为乐,没有什么可愁的。)

[3]世德:1.累世的功德,先世的德行。2.祖上及本人均有美德的人。

[4]净如:徐槐廷居士。清朝。开创以佛学解读《庄子》的法门。著有《金刚经解义》、《弥陀疏钞撷》、《阿弥陀经疏钞撷》等。

[5]熙朝:兴盛的朝代。

[6]天爵:天然的爵位,指因道德修养而受人尊敬。

[7]津梁:渡口和桥梁,比喻能起引导、过渡作用的事物或方法。

[8]冯氏夫人:宋朝。承宣使夫人。《龙舒净土文》记载,冯氏自小多病。二十六岁时受禅师指点,开始持守持斋戒,不久即病愈,神态气色日益康健。三十六岁舍报往生。承宣使,宋初之正四品武官名。

[9]芳躅:前贤的踪迹。

[10]荆王夫人:宋朝。荆王(宋徽宗之子赵楫)夫人王氏。《龙舒净土文》记载,王氏携女眷精勤修行净土。有一个小妾因为懈怠受到王夫人的斥责,而悔悟精进,不久就往生了。小妾托梦向王夫人道谢,并在梦中带领王夫人参观极乐世界。夫人看到水池中有白莲华,有的很繁荣,有的很枯悴。妾解释说,这些莲华,都是世间发心修净土的人。只要人们才发一念求往生,池子里面就会生出一朵莲华来。随著各人用功的勤惰情形,花就会显出荣悴的不同现象。又指着其中一朵,里面坐的人穿着朝庭的官服,风吹衣扬,不久朝服消散,变成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的服装。妾说,“这是杨杰。”又指着另一朵,里面坐的人也穿着朝廷的官府,而花略枯悴。妾说,“这是马玗。”随后,遥见有一座金色的坛台,发出耀眼的光芒。妾说,“这就是夫人化生的地方,是上品上生。”梦醒后,夫人派人去打探杨杰及马玗。知道杨杰已经往生,而马圩还活着。后来,夫人往生时,眼望观音阁,手持香炉,站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