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戚智周居士书二

🔎 ◤…读书会第391天…◢
光顺师至,持汝手书。并夏布莲子交光。言汝已住伊庵等情。窃念汝资非余裕,何须效世谛人情,作投桃报李[1]之仪。尔我以道相交,当以直道而行耳。兹既寄来,当以为作福之资。谢谢。

光顺师来,带来你的信。并将夏布、莲子交给我。说到你已经住在她的庵里等等情况。我知到你的手头并不是很宽裕,何必要效仿世俗人情,作投桃报李的礼节呢?你我以道相交,应当以直道而行。现在既然已经寄来,当用来作福田的资粮。谢谢。

🔎 ◤…读书会第392天…◢
令严,令岳母,既生信向。当时以净土利益为之启迪。令其信心,由微而著。倘能信愿真切,决定可生净土。其为孝也,岂世间之孝所能比拟乎哉。

你父亲,你岳母,既然对佛法生起信心向往。应当时常以净土的利益为他们开导启发。令他们的信心,由微小而显著。倘若能够信愿真切,决定可以往生净土。这个孝,哪里是世间的孝所能比的呢?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

你对于净土的修学方法,尚未十分明了。应当只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天学习义解,半天学习行持。必定要从头到尾,彻彻底底,没有一丝疑惑才可停止。

楞严正脉[2],且作缓图。纵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亦不能即了生死。见性[3]是悟,非是证。证则可了生死。

《楞严正脉疏》,暂且放缓研究。纵然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也不能即刻了生死。见性是悟,不是实证。实证才可以了脱生死轮回。

若唯悟未证,纵悟处高深,奈见思二惑[4]不能顿断,则三界轮回,决定莫由出离矣。若不通楞严,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

如果只是开悟而没有实证,纵然悟到高深的境界,奈何见思二惑不能顿时断除,那么三界轮回,决定不能出离啊!

🔎 ◤…读书会第393天…◢
若不通楞严,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

如果不通达《楞严经》,倘若对于净土法门,能够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来修实行。则决定能往生,成为极乐世界中的人。

况兼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致自己专修一事,竟成颟顸(mān hān)[5]乎哉。倘净土法门,悉皆谛信深知。不妨再研楞严,及各经论。汝昔求光开示,光以文钞相寄,尚不一一全阅。

更何况现在国家岌岌可危。在这个危险的时候,还想以自己有限的精神。作不急的佛法事务,企望得到大通家的名声,来扩充体面。导致自己专修的这件事,竟然成了胡涂马虎呢?倘若净土法门,都已经谛信深知。不妨再研究《楞严经》,以及各种经论。你过去求我开示,我将《文钞》寄给你,你尚且不能一一全部阅读。

光固知汝不知缓急,泛泛然学时人研究佛经,只期作一通家而已。光文钞文字虽劣,颇能示人修持门径。

我原本就知道你不知缓急,泛泛然学习时下之人研究佛经,只期望作一个大通家而已。我文钞的文字虽然拙劣,颇能开示人修持的门径。

昔大智律师[6],深通台教,严净毗尼[7]。行愿精纯,志力广大。唯于净土,不生信向。后因大病,方知前非。嗣[8]后二十余年,手不释卷,专研净土。方知此法,利益超胜。遂敢于一切人前,称性[9]发挥,了无怖畏。虽则三岁孩子,亦会念佛。

过去大智律师,深通天台教法,严净毗尼律藏。行持愿心精纯,志向愿力广大。唯独对于净土法门,没有信心向往。后来因为大病,方才知道从前的错误。这之后的二十多年,手不释卷,专门研究净土。方知这个法门,利益超胜。于是敢在一切人的面前,称性发挥,一点没有怖畏。从而使得即使三岁的小孩也懂得念佛。

🔎 ◤…读书会第394天…◢
汝此法门径,尚未认清。又非讲期见逼,如讲家之拟撑门庭,何须先研楞严,不以归家识路为急务乎。

你对于这个净土之法的门径,尚未认清。又不是讲经的日期逼近,如同讲经家,准备要支撑门庭,何必要先研究《楞严经》,不以归家认路为急务呢?

至于光之所说,不过搪塞差事,不致负彼来意。岂真能显示楞严之要义乎。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故令二十五圣,各陈宿因[10]。末世众生,无论上中下根,皆当以势至念佛法门,自利利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反念念自性[11],性成无上道。

至于我所说的,不过是搪塞差事,不致有负她的来意。哪里真的能够显示《楞严经》的要义呢?如来想要使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所以让二十五位圣者,各自陈述过去证得圆通的宿因。末世的众生,无论上中下根,都应当以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自利利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

此居士所当致力者。至于征心[12]辨见[13],破阴[14]超浊[15]。且待念到心佛不二,心佛两忘,亲证念佛三昧后,再商量。则可如世尊拈华,迦叶微笑矣。否则入海算沙[16],脑晕心迷。说食数宝[17],饥寒莫济。知好歹者,决不以吾言为河汉[18]也。

这是居士你所应当致力的地方。至于七处征心,十番辨见,破除五阴,超出五浊。暂且等到你念佛念到心佛不二,心佛两忘,亲证念佛三昧之后,再商量。那么就可以如世尊拈华,迦叶微笑般契会了。否则,就是入于大海,计算沙数,脑子发晕,内心迷惑。口说食物,不能充饥,心中数宝,不济贫寒。知好歹的人,决对不以我的话,认为是浮夸不可信的空话。

 

< 学习笔记 >

[1]投桃报李:投之以桃,报还以李。比喻彼此善来善往,以礼相待。

[2]楞严正脉:《楞严经正脉》。(明)释真鉴。其卷首自序曰:“经本分明,而注多齿莽。正脉既失,本旨多乖。后贤指摘成帙,甚至但说本文。学者莫决从违,而临文浩叹者多矣。鉴长夜迷徒,释宗晚学。赖圣贤加被,发薄少善根。偶窥华屋之门,辄悯宫墙之望。僭伸管见,请正大方。实非横陈臆说而蔑先贤,意惟曲顺佛言而资后学。”云云。杨仁山居士曰:“正脉为注本之最善者,披剥陈言,独申正见。发挥经义,超越古今。”

[3]见性:彻见自心之真性(即佛性)。但见性只是理悟,与真修实证不同。

[4]见思二惑:亦称“二缚”。
(1)见惑:错误见解。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
(2)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迷情。贪、嗔、痴。

[5]颟顸:糊涂而马虎。

[6]大智律师:元照律师。北宋。字湛然,谥号大智,一般称为灵芝律师。初习天台教观,后归心净土法门。并依善导之说一意专持阿弥陀佛名号,发愿领众同修念佛,更编成《净业礼忏仪》,以自修持。

[7]严净毗尼:严格净心守佛一切戒律。严,严谨、庄严。净,清净。毗尼,戒律、戒规。

[8]嗣:继续,继承。

[9]称性:亦称“称法界”。契合法界真性。称,相称、契合、符合。性,真性、佛性、实性。

[10]二十五圣,各陈宿因:指《楞严经》中由二十五位圣贤介绍各自之修行,即二十五圆通。
(1)音声,憍陈那等之声尘圆通;
(2)色因,优波尼沙陀比丘之色尘圆通;
(3)香因,香严童子之香尘圆通;
(4)味因,药王、药上二法王子之味尘圆通;
(5)触因,跋陀婆罗等之触尘圆通;
(6)法因,摩诃迦叶等之法尘圆通;
(7)见元,阿那律陀之眼根圆通;
(8)息空,周利盘特迦之鼻根圆通;
(9)味知,憍梵钵提之舌根圆通;
(10)身觉,毕陵伽婆蹉之身根圆通;
(11)法空,须菩提之意根圆通;
(12)心见,舍利弗之眼识圆通;
(13)心闻,普贤菩萨之耳识圆通;
(14)鼻息,孙陀罗难陀之鼻识圆通;
(15)法音,富楼那之舌识圆通;
(16)身戒,优波离之身识圆通;
(17)心达,大目犍连之意识圆通;
(18)火性,乌刍瑟摩之火大圆通;
(19)地性,持地菩萨之地大圆通;
(20)水性,月光童子之水大圆通;
(21)风性,琉璃光法王子之风大圆通;
(22)空性,虚空藏菩萨之空大圆通;
(23)识性,弥勒菩萨之识大圆通;
(24)净念,大势至菩萨等之根大圆通;
(25)耳根,观音菩萨之耳根圆通。

[11]反念念自性:指大势至菩萨忆佛念佛、都摄六根之法。(《楞严经・卷六》云“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反闻闻自性”为观世音菩萨之修行,与“反念念自性”殊途同归。)

[12]征心:七处征心。《楞严经・卷一》中,佛陀七次破除阿难对心的妄想。(1)心在身内;(2)心在身外;(3)心潜在根里;(4)心在内外明暗之间;(5)心在随所合处;(6)心在根尘之中;(7)心在无所著处。

[13]辩见:十番显见。《楞严经・卷二》中,佛陀通过十次比喻来开示我们能看到东西那个见的本质。(1)指见是心;(2)显见不动;(3)显见不灭;(4)显见不失;(5)显见无还;(6)显见不杂;(7)显见无碍;(8)显见不分;(9)显见超情;(10)显见离见。

[14]阴:指五阴。亦称“五蕴”。即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阴,遮盖,指(五种事情)遮盖了人的本性,使得人的心迷惑,造恶不断。

[15]浊:指五浊。众生在末法时期的生存状态。
(1)众生浊,众生造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
(2)见浊,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
(3)烦恼浊,贪嗔痴长,贪于爱欲,嗔怒诤斗,虚诳不已;
(4)命浊,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
(5)劫浊,生在末世,饥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16]入海算沙:到海底数沙子,比喻白费功夫

[17]说食数宝:有人细数食物如何之色香味俱全,可是自己不吃。比喻光说而不实行。

[18]河汉:本义指天上的银河,亦指黄河与汉水的并称。比喻1.博大精深的事物。2.浮夸而不可信的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