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徐蔚如居士[1]书一

🔎 ◤…读书会第523天…◢
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见其因犯制戒之迹。不知乃大权菩萨,欲佛制戒以淑后世,遂现作不如法相,以启如来立制以垂范耳。

律藏不许未受大戒的人看,一方面是恐怕有不明深远义理的人,见到律藏中所记述佛陀因为比丘犯戒而制戒的事迹。他不知道这是大权菩萨,想要佛制戒,来教育帮助后世之人,于是就示现出不如法的事相,以此启请如来建立律制以垂范将来。

由其未明此理,唯据近迹。遂谓如来在世,佛诸弟子多有不如法者。从兹起邪见以藐视僧伦,则其罪不小。

由于他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只根据浅近的事迹来做判断。于是就会认为佛陀住世时的诸位弟子,多有不如法的事。从此生起邪见来藐视僧团,那么这个罪过就不小了。

🔎 ◤…读书会第524天…◢
二则律藏中事,唯僧知之。倘令未为僧者阅之,或有外道假充比丘,作不法事,诬谤佛法,则其害非小。故此严禁而预防耳。

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律藏中的事,只有僧人知道。如果让没有出家的人看到,或许会有外道冒充为比丘做不如法的事,以此来诬蔑毁谤佛法,那么危害就不小了。所以就禁止外人阅读来加以预防。

至于好心护法,校正流通,何可依常途[1]为例。若执定此语,则律须僧书,僧刻,僧印,僧传,方可不违佛制矣。

至于好心想要护持佛法,所以对律藏进行校正流通,这怎么可以依照常规而论呢。如果呆板地执著于“未受戒之人不可以看律藏”这一说法,那么律藏就必须由僧人来书写,僧人来刻板,僧人来印刷,僧人来传授,才算是不违背佛制了。

天下万事,皆有一定之理。而当其事[2]者,须秉一定之理,而行因时适宜之道。理与权相契,法与道相符,斯为得之。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不变的道理。而处理事情的人,必须在秉守这一定之理的前提下,采用符合时机的方法。理与权相契,法与道相符,这才算是掌握了(其中的真义)。

律中必有明文,光以目昏,未能遍阅。蕅益毗尼集要,亦有此议,亦不须检查。但无上不明远理,只据近迹。及欲知佛法中机密之事,拟欲假充比丘等过。则放心安意,校正流通。其功德无量无边,何须过虑。

我前面说的这些,律藏当中必定有明文记载,然而我因为视力不好,也就不能通读整部律藏。蕅益大师的《毗尼事义集要》中,也有这方面的论述,但也没必要去查阅核对了。只要没有上面所说的:不明白深远义理,只根据浅近事迹(而藐视僧团),以及想要知道佛法机密,想要假冒比丘(诬蔑佛法)等过失,就可以放心校正流通了。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不需要过份的顾虑。

然须缄默,不可以律中文相,对无知无识之人宣说。及泛泛然录之于寻常文集中,以启无知人妄造口业之衅。

然而必须要缄默杜口,不可以把律藏中的文字事相,对无知无识的人宣说。也不可以摘录律藏中的内容,泛泛然地记录在平常的文章中,从而给无知的人留下了妄造口业的机会。

世出世间,理皆有定,法皆无定。大而经国治世,小而一饮一啄[2],莫不如是。何独于律藏而板执乎哉。

世出世间都有恒定的道理,然而却都没有固定的方法。大到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小到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没有不是这样的,何必只在校对律藏这一件事上呆板执著呢。

 

< 学习笔记 >

[1]徐蔚如居士:近代佛教居士、刻经家。名文霨,字蔚如。幼年随母读书并礼佛诵经。先后归依谛闲、印祖二位大师。流通佛经不遗余力。1918年,汇集印祖书信、论文出版《印光法师文钞》,为印祖文钞最早的版本。后复又创立北京刻经处、天津刻经处等,以流通佛典为己任。所刻经尤为精湛者,则推《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搜玄记》、《华严纲要》。

[2]常途:常规。

[3]一饮一啄:原指鸟类要吃就吃,想喝就喝,生活自由自在;后也指人的饮食。◇《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qí)畜乎樊中。”(生长在沼泽中的野鸡,行十步才一啄,走百步才一饮。虽然过着困乏的生活,也不愿意被豢养在笼中。蕲,求。樊,鸡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