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与徐蔚如居士书六

🔎 ◤…读书会第537天…◢
接手书,及观经嘉祥大师[1]义疏[2]。一再细阅,其文法实在令人迷闷。一句话反覆数说,而义意含糊。兼且只派名义,前不详其所以,后不结其归宿[3]。光亿此疏,恐未必是嘉祥大师亲笔。

接到你的信,以及嘉祥大师为《观无量寿佛经》所作的《义疏》。一再详细阅读后,觉得其中的文字义理实在令人迷惑茫然。一句话反复多次述说,而意义含糊不清。并且只是指出名称和定义,前面不细说其中的所以然,末后也不总结疏文的指向和归趣。我认为这本《义疏》,恐怕未必是嘉祥大师亲笔所写。

🔎 ◤…读书会第538天…◢
当是东洋耳食[4]之徒,冒名而作。否则纵令传写致讹,不致通皆不成文理,杂沓琐碎,绝无显示大义,如须弥高出于海,八风悉吹不动。纵令好为更端[5]者,不能移易一字之处。是为可疑。

应当是日本某个喜欢道听途说的学人,假冒嘉详大师的名字而写的。否则,纵然是在流传抄写过程导致错讹,也不致于全部都不成文理,繁杂琐碎,绝对没有显示出(经文)大义。例如“须弥高出于海,八风悉吹不动”这些即使是平时喜好更改经文的人,也没办法移动更换一个字的地方。这很值得怀疑。

十一面疏[6]亦然。彼慕吾国高人之名,妄自著书。不知自非高人,冒名亦冒不到耳。又北京近所印书,皆用毛边纸[7]。此纸现视颇好,久则发脆。光在京时,见百余年外之书,纸皆发脆。粗心人翻阅,便见破碎。心窃疑之,而不知其所以。

《十一面疏》也是如此。他们羡慕我们国家高人的名望,妄自著述写书。殊不知自己不是高人,假冒名字也是假冒不到的。另外,北京最近所印的书,都用毛边纸。毛边纸现在看起来很好,时间久了就会发脆。我在北京的时候,见到一百多年前的书,纸张都发脆。粗心的人阅读时,就会把书翻破。我心里很疑惑,却不知其中的原因。

光绪三十一年,问仁山先生。彼云,被煤烟熏过之故。其说虽有理,亦不能息疑。以藏书多者,岂皆在有煤烟处。红螺无煤,书亦发脆。知先生此言,殆想出之理由,非实验之的据。

光绪三十一年,向杨仁山先生询问这件事。他说是因为书本被煤烟熏过,所以时间久了就发脆。他说的虽然有道理,却也不能平息我的疑惑,因为藏书的人那么多,怎么会都住在有煤烟的地方呢。红螺山上没有煤烟,书纸也同样会发脆,由此就知道杨仁山先生的回答,大概是出自于想象,而不是实际验证过的确凿依据。

至前年到藏经院,与一老做书者,谈及纸性。因说北京旧书皆发脆,彼云此系毛边。毛边新时觉得厚实坚固,以草料多,竹料少,故久则发脆。毛太[8]重太纸[9]质,不如毛边坚实,但经久不变。外行人多以毛边为美,我等做书各工,亦愿做毛边,以其硬爽好做。实则毛太重太经久。光闻,疑心豁释。

直到前年去藏经院,与一位资深的做书人谈到纸张的特性,因此就对他说北京的旧书都发脆。他说:“这是用毛边纸印的。毛边纸新的时候,给人感觉厚实坚固,但因为纸当中用的草料多,竹料少,所以时间久了就会发脆。毛太纸和重太纸,虽然质感不如毛边纸坚实,但是经久不变。外行人大多觉得毛边纸漂亮,我(资深做书人)这边各部门的做书工人也愿意做毛边纸,因为它硬爽好做。实际上,还是毛太纸、重太纸能经久。”我听了,心里的疑惑一下子解开了。

 

< 学习笔记 >

[1]嘉祥大师:嘉祥吉藏(嘉祥寺,今浙江绍兴县)。隋唐。祖籍安息国(今伊朗)。三论宗创始人。著有《三论玄义》、《中观论疏》、《百论疏》、《法华经玄论》等。

[2]义疏:《观无量寿经义疏》。
 疏,经论注释书之通称,又作义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
 自南北朝以来,为《观经》作疏的历代大德很多,著名的有:(隋)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亦称《净影疏》);(隋)智顗《观无量寿佛经疏》;(隋)嘉祥《观无量寿经义疏》;(唐)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亦称《四帖疏》);(宋)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等。

[3]归宿:指归,意向所归。

[4]耳食:常见于文言文,指不加省察,徒信传闻。

[5]更端:另一事,另行(指书写时另起一行)。

[6]十一面疏:《十一面神咒经疏》。文钞《复丁福保居士书三》(<三编・卷三>)中专门介绍了此疏,建议不要流通为好。
 以上所提(隋)嘉祥《观无量寿经义疏》和《十一面神咒经疏》均不要流通为好。

[7]毛边纸:用竹纤维制成的淡黄纸。因明朝藏书家毛晋嗜书如命,好用竹纸印刷书籍,曾到江西大量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上盖一个篆书“毛”字印章,故人们习惯称这种纸为毛边纸,并沿用至今。

[8]毛太纸:颜色浅黄,性能与毛边纸相仿,但纸幅较小,略薄。清代中期以后用以印书的较多。吸水性强,适宜于练字。

[9]重太纸:较重的毛边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