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与徐蔚如居士书五

🔎 ◤…读书会第534天…◢
王弘愿居士[1],虽则崇信密宗,颇有效验。然始则错认消息,将有未得谓得之失。继由多阅教典,方知错认。次则现虽工夫得力,而虚火上炎[2],无法自治。光以此二事,断其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净土法门之千稳万当。

王弘愿居士,虽然他崇信密宗,并且很有效验。然而他在开始时错认了消息,眼看着快要犯下“还没得到就说得到”的过失。继而由于广泛地阅读教典,才知道自己先前是错认了消息。其次,他现在虽然修行工夫得力,却又出现了“虚火上炎”的病症,自己没有办法来对治。我根据这两点,断定他密宗的修行方法,不能够普被上中下三种根机,不像净土法门那样千稳万当。

🔎 ◤…读书会第535天…◢
谓君宿具灵根,见地高超。尚有错认,及受病不知对治之失,则世之不及君者可知矣。

说他宿世具有灵根,并且见地高超,(而像他这样根器的人)尚且有错认消息,以及受病后不知道如何对治的问题,那么世间不如王弘愿的人会怎样,也就可以知道了。

彼谓密宗高出显教之上,引种种言论以辨。然佛无二心,亦无两法,欲抬高密宗,但当论密宗所以高处。既以密宗之妙处,与显教之妙处证同。是欲推尊而实持平也。

他认为密宗比显教高超,还引用种种言论加以辨析。然而佛无二心,也无二法。想要抬高密宗,只需要论述密宗高超的理由就行了。而他既然论证了密宗的妙处,与显教的妙处相同。这便是原本想要推尊密教,实际上却证明了密教、显教在同一高度。

🔎 ◤…读书会第536天…◢
彼之所论,乃约教而遗机。光乃约机而论教之利益。盖契理而不契机,则不能感应道交。所谓说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矣。大意如此。

他的论述,是针对教理来说的,却忽略了众生的根机。我是结合众生根机来讨论教理对于众生的实际利益。因为(修行)如果只契合教理而不契合根机,就不能够感应道交。所谓“说法如果不合对象的根机,就等于是在说没用的闲话”,大意是这样的。

光所说多络索,兼以目力不给,凡属信札,概无存稿。一位摄一切位[3],而从浅至深,行相仍复历然。

我所说的,大多比较啰嗦,又因为视力不好,所以凡是写的信,都没有保存底稿。一位统摄一切位,而从浅位到深位,次第行相仍旧历然清楚。

圆融不碍行布二语[4],最为恰当。盖以圆融,正圆融其行布。若无行布,说甚圆融。行布,正行布其圆融。若无圆融,则其行布,便成生灭,便属小乘谛理,便非因该果彻[5]之道矣。

“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这两句话,最为恰当。因为这个圆融,正是圆融所修证阶位的行布次第。如果没有行布次第,还说什么圆融。行布次第,正是行布阶位修证的圆融无碍。如果没有圆融,那么阶位修证的行布次第,就成了生灭法,就属于小乘的谛理,就不是圆教“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的大道了啊!

 

< 学习笔记 >

[1]王弘愿居士:号圆五居士。由儒入释,由显入密,将日本东密引入中国。于广州为人灌顶,主张居士身可作阿阇黎,受比丘顶礼,备受太虚、曼殊揭谛等之非议,开僧俗、显密诤论之端。

[2]上炎:邪火上升。

[3]一位摄一切位:证一地位则具足一切地位之功德。

[4]圆融不碍行布二语:指“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两句,是华严宗的重要教义。(唐)澄观《华严疏钞悬谈》:“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碍圆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圆融不碍行布。圆融不碍行布。故一为无量。行布不碍圆融。故无量为一。”简而言之,学习是行布,运用的时候是圆融。圆融带动行布,而行布则开显圆融之功德。

[5]因该果彻:全句“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为众生的因地心,所以说众生因地念佛的心,每一念都成就佛觉果海,而未来成佛的果报源自当下念佛的因中,因果同时交互作用,不隔毫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