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与丁福保居士书

🔎 ◤…读书会第540天…◢
近世士大夫,多守拘墟之见。有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相告者,则曰此稗(bài)官[1]野史小说家凭空造者,何足信乎。其人亦曾读经阅史,虽见此种事,亦不体察其所以然,其拘墟也仍复如是。

近世的知识份子,大多固守自己的孤执狭隘的见解。有人将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事理告诉他,他就说这是不入流的小说家凭空捏造出来的,哪里值得相信呢。这种人也曾经读过经典,阅过史书,可即使在这些典籍中见到了因果轮回的事迹,也不去体察其中的所以然,也仍然保持着执著狭隘的见解。

居士将历史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事,集之于一编之中。上而麟经[2],下及明史,其事迹的的可考。彼拘墟者读之,当必哑口不敢谓其无稽[3]妄造矣。

居士您将历史典籍中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方面的事迹,集录在一本书中。向上追溯到《春秋》,向下延续到《明史》,书中所录的事迹的的确确可以考证。那些固执狭隘的人读了之后,必然会哑口无言,不敢再说因果轮回是没有根据的虚妄捏造了。

🔎 ◤…读书会第541天…◢
至于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佛岂祐之哉。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

至于学佛,原本就必须先做到为人的本分,然后才可以趋向佛道。如果对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一点也不实际践行,那么即使整天供奉佛,佛又怎么会保佑他呢?实在是由于佛法涵盖了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所以,对于做父亲的人说慈爱,对于做儿子的人说孝顺,让每个人都尽到自己做人的本分,然后修习出世间的佛法。

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语云,选忠臣于孝子之门[4],学佛者亦复如是。

譬如想要修万丈高楼,必先坚固地修筑地基,开通水道,这样万丈高楼才可以修上去,并且永久不坏。如果地基不坚固,必然导致楼未修成就败坏了。古语说:忠臣要到孝子中间去挑选,学佛的人也是如此。

🔎 ◤…读书会第542天…◢
白居易问鸟窠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法,先须克己慎独,事事皆从心地中真实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谓真佛弟子。

过去白居易问鸟窠禅师说:“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想要修学佛法,首先必须克已复礼,慎独寡过,事事都从心地里真实地去做,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

🔎 ◤…读书会第543天…◢
若其心奸恶,欲借佛法以免罪业者。何异先服毒药,后服良药。欲其身轻体健,年延寿永者,其可得乎。

如果他的心地奸邪恶毒,却想要借佛法来免除罪业,这就等于先吃毒药,再吃良药,借此想让自己的身体健康轻爽,延年益寿,这怎么可能呢?

实验一书[5],堪破此弊。流通于世,大有利益。又苏州彭希涑(sù)[6]曾辑二十二史感应录,于历史中,摘录因果事实百八十余条。不知阁下曾有此书否。若有,宜一并排印,以辟拘墟者之眼界。

《六道轮回录》这本书,能够破除这个弊病。流通在世间,有很大的利益。另外,苏州彭希涑曾经编辑《二十二史感应录》,在历史书籍当中,摘录因果事实一百八十多条。不知你有没有这本书?如果有,应当一起排印,来开辟那些固执狭隘之人的眼界。

二十四史[7],奇事固多。居士博览无遗。宜将非凡情所测之事,如欲海回狂后所标者,并诸因果轮回等事,尽录而辑作一书。以为治国安民,了生脱死之一助,则其功德大矣。不知肯满我愚愿乎。

再有,二十四史当中,奇异的事很多,而您都博览无遗了。应当将其中那些凡夫情见不能测度的事迹,如《欲海回狂》后面所标示的,连同因果轮回等事迹,全都摘录出来编辑成一本书。以此作为治国安民,了生脱死的辅助,这个功德就很大了。不知道您肯不肯满足我庸愚的心愿呢?

 

< 学习笔记 >

[1]稗官:古代的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市井传闻。后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为稗官野史。稗,微小的,琐碎的。

[2]麟经:《春秋》的别称。孔子作《春秋》,至“鲁哀公西巡猎获麒麟”而绝笔,故称。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儒家六经之一。

[3]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

[4]选忠臣于孝子之门:语出《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径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大鸿胪韦彪上议说,国家以选拔贤才为要务,贤才应以孝行为首。孔子说过,“事亲孝则忠可移之于君,所以要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5]实验一书:《化学实验新本草》。丁福保编辑,医药书。此处似指丁福保所编辑的《六道轮回录》一书。

[6]彭希涑:清朝。佛教居士。彭际清之侄。因病发心,诵《华严经》、日课西方佛名,尝作《回向诗》10首,愿生极乐。年三十三,念佛而逝。著有《净土圣贤录》、《二十二史感应录》。

[7]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