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康母往生纪念册发隐

(为康寄遥作)

父母之恩,毕世莫酬。孝之为道,其大无外。如来大教,以孝为本。菩萨视诸六道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故地藏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之愿。

父母之恩,我们这辈子也不能酬报。孝道,广大而没有边际。如来的教法,以孝为根本。菩萨看待六道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所以地藏菩萨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

梵网戒经,以孝顺为至道之法。不但令其孝顺父母师僧三宝,且令其于一切众生,生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戒杀放生。以一切众生,皆我宿世之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故。

《梵网经》中,以孝顺作为最高的准则。不但让我们要孝顺父母师僧三宝,而且让我们要对于一切众生,生慈悲心,孝顺心,用种种善巧方便的办法来救护它们,戒杀放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宿世的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的缘故。

由是言之,佛教之孝,前溯无始,后尽未来,无不弥纶而包括之。故莲池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彼恃现生服劳奉养之孝,以诽谤佛教为不孝者,乃固执己井蛙之见,作此未见大海之瞽论也。

如此说来,佛教的孝道,向前追溯到无始,向后可以穷尽未来际,无不统摄包括在其中。所以莲池大师说:父母双亲得以离开烦恼尘垢,为子之道才算是成就了。那些用现生服侍效劳,奉养父母的孝道,来诽谤佛教为不孝的人,是固执自己井底之蛙的见解,来提出这些如同盲人没有见过大海的说法。

为人子者,父母之德,固宜表彰。其表彰之法,注重躬行。必须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明因识果,戒杀放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生信发愿,持佛名号。自行化他,同生净土。

我们为人之子,对于父母的美德,固然应该表彰。表彰的方法,注重在实践躬行。必须约束自己,使言行合礼,摒除邪念,心怀坦诚。知道自己的过失而必定改正,见到道义之事而必定亲为。明白因果,戒杀放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生信发愿,持佛名号。自行化他,同生净土。

能如是者,人纵不知其父母之德,而以景仰其人之德,并景仰其父母祖宗之德。以为潜修已久,故有如是之令嗣。

能够做到这些的人,人们纵然不知道他父母的美德,但因为景仰这个人的德行,也一并景仰他父母祖宗的美德。认为他的父母已经在韬光养晦地修持了很久,所以才能够有这样的好儿子。

否则纵父母祖宗有懿德,人所共知。因其人不肖,人必疑其父母祖宗虽有懿德,或复兼有隐恶。否则懿德之门,何为出此不肖之子孙耶。

否则,纵然父母和祖宗有懿行美德,大家都知道。却因为这个儿孙的品行不好,人们也必定认为他的父母祖宗虽然有很好的德行,但或许还有隐藏的恶事。否则,懿行美德的家门,为何出了如此品行不好的子孙呢?

以是知立身行道,即为表彰父母祖宗之德。为人子者,宜何如主敬慎独,躬行实践,以期无忝所生[1]也。至于名人之挽诔(lěi)[2]志铭,乃末事耳。

所以我们要知道,修养自身和奉行道义,就是表彰自己父母祖宗之德。为人子者,应该想着如何恪守恭敬,谨慎独处,躬行实践,以期望不使生养自己的父母蒙羞。至于在父母亲去世以后,是否能够有名人的挽联诔文、志记铭文来悼念,这是枝末小事罢了。

康母之德,具见于挽诔志铭,故不复赘。吾欲康子以孝亲之心,善守父母之遗体。勿令一言一动,一起心动念,稍违正理,以失孝道。

康母一生的美德,都可以见于挽诔和墓志铭中,所以不再多说。我想使康寄遥因为孝思母亲之心,好好守护父母给予我们的身体。不要让一言一行,以及丝毫的起心动念,有略微违背正理的地方,而失去孝道。

语虽似乎宽泛不贴,实为儒释正本清源之道。倘康子与阅此册者,各加勉勖(xù)[3],则天下国家之大幸也。岂特康母有光荣哉。

我的这些话虽然似乎有些宽泛而不切实际,实际上是儒家和佛家的正本清源之道。倘若康寄遥和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各自勉励,那么这是天下国家的大幸啊!哪里只是康母有光彩荣耀呢?

 

< 学习笔记 >

[1]无忝所生:亦作“无忝尔所生”。不辜负、不愧对自己的父母、双亲、故乡等。忝,辱没,有愧于。所生,父母、双亲、生育你的人。◇《诗经・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起早贪黑不停地努力,不要辱没生养你的父母。)不玷辱,不羞愧。忝,谦词,辱,有愧于。

[2]诔:叙述死者事迹表示哀悼(的文章),多用于上对下。

[3]勉勖:亦作“勉勗”。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