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孙母林夫人事实发隐

吾人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了无有异,其智愚苦乐天渊悬殊者,以宿世今生之所修所习,有善恶顺逆之所致也。

我们的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没有丝毫的差异。而众生与佛陀的智慧、愚痴、受苦、享乐,天渊悬殊的原因,是由宿世今生的修习,以及善恶顺逆所导致的。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言法界性者,即生佛同具之妙真如性,在佛不增,在生不减,处生死而不垢,证涅槃而不净,亘(gèn)古亘今,不迁不变,湛寂常恒,如如不动。

《华严经》中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其中讲的“法界性”,就是众生与佛陀都有的妙真如性,在佛位不会增加,在众生位也不会减少。随众生长劫处于生死变异之中,而不染垢;随佛陀证得无余涅槃,而不染净,亘古亘今,不迁流、不改变,湛寂常恒,如如不动。

此性最可尊贵,故众生虽迷之及极,如来绝无一念弃舍之心,多方教化,冀其复彼本性也。

这个真如本性最为尊贵,所以众生虽然迷惑颠倒到了极点,如来也绝对没有一念舍弃之心,而是多方面地教化,希望众生恢复他们本有的佛性。

一切惟心造者,乃指修习顺逆而言,顺修则为人,为天,为声闻,缘觉,菩萨,极之则圆成佛道,安住寂光。

一切惟心造,这是指修习的随顺背逆来说的。顺修,就成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顺修到极点就会圆成佛道,安住常寂光净土。

逆修则堕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极之则永堕阿鼻地狱,经尘点劫,受诸极苦,莫由出离也。

逆修,就堕入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背逆到极点就永堕阿鼻地狱,经尘点劫,受尽一切极苦,不能出离啊!

由是观之,十法界[1]皆由今昔修习而得,故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了此,而不返迷归悟,背尘合觉,以慎所修习者,未之有也。

由此看来,十法界的不同都是由于今天过去的修习而得到的。所以,孔子说:人的性情本来是相近的,因为环境养成的习惯不同,便相距遥远了。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返迷归悟,背离六尘,合于觉性,来谨慎修习的人,从来没有啊!

其返迷归悟,背尘合觉之道,固非一端,求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者,唯净土法门为然也。

返迷归悟,背尘合觉的方法,固然并非只有一种,如果要选择其中下手容易,而成功高妙,用力较少,而得效快速的法门,只有净土法门能够合乎要求。

孙母林夫人者,庆泽之生母也。宿植德本,禀性淑贤,其孝亲敬夫,教子持家,周给贫乏,救护生命,皆足为女流师范。而且笃信佛法,修持净业,自少至老,无或废替。

林夫人,是孙庆泽的生母。宿生培植有良好的品德,天性淑美贤良。她孝顺双亲,敬重丈夫,教育子女,操持家务,周济贫乏,救护生命,都足以成为女子的榜样。而且她深信佛法,修持净业,从年少一直到老,都没有荒废更改。

况身禀女质,既难远参高人,而家住玉田,绝少宏法上士,而毕生孜孜修持者,乃多劫之熏修所致也。

何况身为女人,不仅很难去远处参访高僧大德,又家住河北省玉田县,很少有宏扬佛法的高僧大德,然而她却一辈子孜孜不倦地修持,这是多劫的熏修所致的啊!

溯昔夫人归孙君时,贫不自给,操劳苦作,过于佣保。中年以后,家渐富裕,有子五人,孙十余人,仆婢甚多,宜享逸乐,其操劳苦作,不改旧度。衣止粗布,不服绫罗,洗浣补缀,尚不忍弃。

回想当年,夫人刚嫁到孙家时,贫穷到全家生活都难以维系,她操劳勤苦,超过了佣工。中年以后,家中渐渐富裕,有儿子五人,孙子十多人,仆婢很多,她本来应该安逸享乐,而她操劳勤苦的作风,依旧不改。穿的只是粗布衣裳,不穿绫罗绸缎,洗干净、补好了,还不忍丢弃。

见人之饥寒,不异身受,必施金推食,其心方安,人有求祈,必令忻(xīn)悦而去。昆虫蝼蚁,诫勿伤害,即蛇蝎毒物,亦令设法驱去,绝不肯令其受伤也。盖欲子孙世守勤俭仁慈之道,以身率之,而冀其依行焉。

看见他人饥寒,不异于自身同受,必定施舍金钱和食物给他们,她才心安。别人有所需求,必定让他们满愿,欢心喜悦地离去。常常告诫他人不要伤害昆虫、蝼蚁。即使是毒蛇、蝎子这些毒物,也只是想办法赶走,绝不肯使它们受伤。也许林夫人是想让子孙世代遵守勤俭、仁慈之道,所以才以身作则,而希望他们依照而行啊!

平时每以因果报应诫子孙,常曰,利人实为利己,害人甚于害己,凡居心行事发言,皆须归于慈善一边而后已。

平时,林夫人每每都以因果报应告诫子孙,常常说:“利益他人实际上就是利益自己,损害他人更甚于损害自己,凡存心、行事、说话,都必须本着慈爱友善这一边才行。”

汝等若能如是,则为无忝所生,否则纵令富贵至极,亦属污辱祖宗之大怨家也。故其子孙,多皆笃厚敬谨,不染时风。

夫人还说:“你们如果真能够如此,就不会使生养你们的父母蒙羞。否则,纵然是富贵到了极点,也是污辱祖宗的大怨家。”所以她的子孙,大多都忠实厚道,恭敬严谨,不沾染时下的歪风邪气。

尤可异者,去冬兵灾起时,庆泽奉母远避于亲眷家,当其去时,心虑惶恐,夫人以装老衣之箧(qiè)命携之,亦不言其所以。至腊月遂殁,适得具敛,虽曰年高八十有八,不可不预,然其心地安详,不随境乱,于此可见。

尤其奇异的是,在去年冬天,战乱发生之时,孙庆泽陪同母亲远避到亲戚家中。在离家去亲戚家之时,他心中忧虑惶恐,夫人让他将装寿衣的箱子带上,也不说是什么原因。到了腊月就亡故了,刚好得以有一套殓衣入棺,虽然说夫人已有八十八岁高龄,不可以不预先想到。然而这其中,夫人的心地安详,不随外境而慌乱,于此也可以见到了。

当夫人临终时,庆泽率其家人,同声念佛,忽若发狂,遂将窗纸撕破。适有二蝶大如掌,从窗棂入,黄质杂黑白章,采绚非常,绕尸而飞,家人驱之,竟不能去,历大半日,殡殓已毕,舁(yú)入他院,蝶亦随棺飞翔,直至灵柩安妥,方始飞出,向西而去。

在夫人临终之时,孙庆泽率领家人,同声念佛,而他忽然如同发狂一般,将窗纸撕破。刚好有二只蝴蝶,如手掌大,从窗格进来,金黄色的身体上杂有黑色、白色花纹,非常的绚丽,绕着尸体而飞,家人驱赶,竟然不能赶走,经历了大半天,殡殓已经结束,棺材抬到其他院子,这二只蝴蝶也随灵棺飞翔,直到灵柩安置妥当,方才飞出,向西飞去。

夫时当腊月,况在北方苦寒之地,何得有蝶,当时本家与亲眷七十余人,同皆惊异,谓为不经见闻之瑞。盖以夫人盛德净心所感,以表其离此娑婆,生彼极乐之祥,但以世人根机陋劣,特示为蝶,此岂真蝶乎哉。

当时正是腊月,何况在北方苦寒之地,哪里来的蝴蝶?当时同族的人与亲戚七十多人,都感到惊异,说这是没有见闻过的奇瑞。或许这是夫人的盛德净心所感,来表示她离开这个娑婆世界,生到极乐世界的祥瑞。但是因为世间人的根机陋劣,所以特别示现为蝴蝶,这哪里是真的蝴蝶呢?

庆泽述其母之心行大略,祈余发挥以为世劝。噫,人子扬亲之德,固为分所应尔,然扬亲之德,而不修德慎行,则更甚于诬亲以恶,故孝经以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为孝之终。

孙庆泽叙述他母亲的善心和一生行持的大略,请我加以发挥,以作为对世人的劝导。噫!为人之子显扬双亲的恩德,固然是分内所应为。然而显扬双亲的美德,而自己不修养道德,谨慎地行持,就更超过用恶法来诬陷双亲了。所以《孝经》中以修养自身,奉行道义,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作为孝道的终极。

如孔孟等,未见叙述父母之德,而天下后世,无不尊其父为圣父,母为圣母,欲表彰亲德者,不可不知。世孝如此,可谓极矣,而于亲之灵识,无大裨益。

孔子孟子等圣人,虽然没有见到他们叙述父母的美德,而天下后世,没有不尊他们的父亲为圣父,母亲为圣母的。想要表彰双亲美德的人,不可以不知道这个道理。世间孝道像这样,可以说孝到极点了。然而对于双亲的灵识,却没有什么大的益处。

若以佛法论,亲在则谕亲于道,俾其返迷归悟,背尘合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亲没则志诚念佛,为亲回向,设祭待客,概不用荤,庶可令亲未往生则即得往生,已往生则高升莲品,此固如来普度众生,令复本具佛性之要道。

如果用佛法来论说,双亲健在时,就告诉双亲正确的法道,使他们返迷归悟,背尘合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双亲亡故后,就志诚念佛为双亲回向,祭祀用品和招待宾客,都一概不用荤腥,才可以让双亲没有往生净土则得以往生;已经往生的,就高升莲品。这是如来普度众生,使众生恢复本具佛性的要道。

人子欲报亲恩而扬亲德者,当终身奉行而广为化导,其利益唯佛能知,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也已。

我们为人之子想要报答双亲恩德,而显扬双亲美德,应当终身奉行,并且广泛地感化和引导他人,这个利益唯有究竟证悟的佛陀才能知道,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啊!

 

< 学习笔记 >

[1]十法界:即“六凡四圣”,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与因缘果报。
(1)六凡,属有为之果报,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
(2)四圣,属无为之果报,声闻、缘觉、菩萨、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