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唐孝子祠校发隐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又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有子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又说:尧舜的圣人之道,就是孝悌罢了。有子说:一位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治国的原则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爱的根本吧!

夫为尧舜为仁,不外乎敦行孝弟,初非有奇特玄妙,艰难困苦,欲为而不能者。人固各当自勉,以期不负独为万物之灵,而与天地并称为三才耳。且天地至广至大,人得以七尺之躯,与之并称者,以其能赞天地之化育,继圣贤之志事也。

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成为仁人,不外乎竭力笃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最初并没有什么奇特玄妙,艰难困苦,想做而做不到的。每个人固然应当自我勉励,以期不辜负独为万物之灵,而与天地并称为三才啊!而且天地最广最大,一个人能以七尺之躯,与天地并称为三才,是因为人能够协助天地的教化培育,继承圣贤的志向事业啊!

否则机械变诈,败常乱俗,徒污天地与人类耳。形虽为人,实则禽兽之不如,以禽兽不知礼教,人知礼教,知礼教而悖之,斯居禽兽之下矣。

否则,机巧诡诈,败坏伦常,坏乱风俗,只是污染天地与人类罢了。身形虽然是个人,实际上是禽兽不如。因为禽兽不知道礼教,而人是知道礼教的。知道礼教却违反悖逆,那就连禽兽都不如了。

是人也,生既为衣冠禽兽,死必堕三途恶道,人亦何苦以能为尧舜为仁之资,甘心永作畜生饿鬼地狱之可怜众生,是诚何心哉。无他,皆由家教未至,与自己不自振奋而致然也。

这样的人,活着既然是衣冠禽兽,死了必定堕入三途恶道。人何苦以能够成为尧舜,成为仁人的资质,却甘心永远作畜生、饿鬼、地狱的可怜众生,这究竟是什么居心呢?没有其他原因,都是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与自己不自强振奋而导致的。

近来欧风渐至,一班新学派,厌故喜新,趋之若鹜。凡欧人为国为众之好处,皆所不学。其蔑礼乱伦处,则变本加厉。竟至废经废伦仇孝等,无所不至,直欲人与禽兽,了无有异而后已。

近来,欧洲西风渐来,一班新学派的人,喜新厌旧,趋之若鹜。凡是欧洲人为国家、为大众的好处,全都不学。而他们轻蔑礼教,坏乱伦常之处,却学的比欧洲人还变本加厉。竟然要废除经典、伦理,仇视孝道等,无所不至,简直就是想要人与禽兽,没有差异而后已。

有心世道人心者,各怀忧惧。武进唐驼,欲挽颓风,以先曾祖唐孝子安邦公事,虽经表彰,载之邑乘,未立专祠,知者盖鲜,遂设祠勒碑以表彰之。

有心世道人心的人,各自心怀忧虑恐惧。江苏武进县的唐驼,想要挽救世间颓风,因为先曾祖唐孝子安邦的事迹,虽然经过表彰,记载在武进地方志中,但没有建立专门的祠堂,知道的人很少,于是设立祠堂刻立石碑加以表彰。

又于其中,立一小学,名为唐孝子祠校。俾当地贫子弟读书其中。冀其顾名思义,效法前人,敦本重伦,以尽己分。

又在其中,设立了一所小学,名为唐孝子祠校。使得当地贫穷子弟在其中读书。希望他们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效法前人,致力根本,注重伦常,竭尽自己的本分。

初则服劳奉养以安其亲,次则立身行道以荣其亲。既能孝矣,必能笃修弟忠信礼义廉耻等。则为人之道得,为尧舜为仁之道亦得,而赞天地之化育,继圣贤之志事之道,亦可以随分而得。

开始,则服事、效劳、奉养,以安定双亲;其次,修养自身,奉行道义,来荣耀双亲。既然能够尽孝了,必定能够认真修养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那么为人之道得到了;成为尧舜圣人,成为仁人之道也得到了;而协助天地教化培育,继承圣贤志向事业之道,也可以随分而得到了。

驼之意,盖如此,以故不辞辛苦,鬻(yù)字以办。诚可谓敦本重伦尚德慕义之士,驼其贤乎哉。其族侄允中,亦随力劝助,足见唐氏之多贤人也。

唐驼的用意,大盖如此,所以不辞辛苦,通过卖字来操办这件事。实在可以说是致力根本,注重伦常,崇尚美德,仰慕道义的人。唐驼,实在是个贤人啊!他的族侄唐允中,也随力来劝化帮助,足见唐氏家门中多有贤人啊!

虽然,驼之贤有自来矣。按驼生五岁,父恂之公即弃世,时驼兄光盛十一岁,妹始三岁,家徒壁立,零丁孤苦,不堪言状。

虽然如此,唐驼的贤能是有来由的。在唐驼五岁时,父亲唐恂之就离世了。当时唐驼的哥哥唐光盛十一岁,妹妹才三岁,家徒四壁,孤苦零丁,不堪言说。

母邹恭人,日勤针黹(zhǐ)及与人浣衣,赖以度生,以养以教,俾驼兄弟皆成人成德。且为其夫买墓地,成契后,村人移大成庵青莲尼骨于其地中。

母亲邹恭人,每天辛勤地做针线活,并为他人洗衣服,赖以度生,来养育教诲他们,使得唐驼兄弟都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而且在为丈夫买墓地,契书成交后,村人把大成庵青莲尼师的遗骨迁移到她所买的墓地中。

邹恭人询知,不唯不以为嫌,且深生景仰,岁时祭扫,必令二子致祭于尼。及恭人逝后,地主移葬他处,驼兄弟感母慈,兼恐后或夷灭,遂复移置其父母茔内,且建塔表彰其懿德清操焉。

邹恭人询问知道后,不但不生嫌弃,而且深生景仰。每年祭扫,必定令二个儿子祭奠青莲尼师。等到邹恭人去逝后,土地主人将青莲尼师墓移葬到他处。唐驼兄弟感念母亲的仁慈,又恐怕将来青莲尼师之墓或许会被夷平,于是又将尼师之墓移置到他们父母的坟地内,而且建塔来表彰尼师的美德清操。

夫邹恭人当夫逝时,年齿甚盛,居贫守节,教养二子,钦敬以身殉法之尼,其殆魏慈母,鲁义姑之流。懿德贞心,堪为世范。故感驼年逾五十,不减孺慕,欲广孝思,以报母恩,爰立此祠,设校于中,以教乡里之贫子弟,冀为挽回世道人心之据。

邹恭人在丈夫去逝之时,正当壮年,居贫守节,教养二个儿子,钦敬以身殉法的青莲比丘尼,她大概是魏芒慈母,鲁义姑之类的烈女吧!美德贞心,堪为世人典范。所以感得唐驼年过五十,不减对母亲的爱戴怀念之情。想要广张孝亲之思,以报母亲的恩德,于是建立了这座祠堂,在当中设立学校,来教育乡里的贫困子弟,希望作为挽回世道人心的依据。

可谓笃于事亲,克尽子道矣。因为发其隐义,俾安邦公之孝行,与邹恭人之潜德悉彰,庶见者闻者,咸皆兴起。

可说是一心一意地事奉双亲,竭尽为子之道啊!因此阐发其中隐含之义,使得唐安邦老先生的孝行,与邹恭人不为人知的美德全都彰显出来,使得见者闻者,全都因感动而奋起。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由是言之,一言一行,有不合道,皆为不孝。

《孝经》说:孝,是天之常道(如四季、日月的轮转),是地之道义(如长养五谷万物),是人民的行为(慈爱、恭顺)。由此说来,一言一行,有不符合道义的,都是不孝。

故曰,孝弟为仁之本,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凡为人子者,可不深长思而亟自勉焉。

所以说:孝亲友悌是“仁”的根本,尧舜圣人之道,就是孝亲友悌罢了。凡是为人子的人,能不深深地思考而赶紧自我勉励吗?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