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上海佛学编辑社缘起

心性者,十法界一切圣凡,堕狱生天,证真成佛之根本也。因果者,世出世一切圣贤,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心性,是十法界一切圣者凡夫,堕落地狱、上生天界,证得真谛、成就佛道的根本。因果,是世出世间一切圣贤,平定治理天下,度脱众生的大权巧法。

然此心性,人各自具。真常寂照,妙莫能名。只因迷而未悟,不但不得受用,反承此心性之力,起惑造业,由业堕苦。展转沉迷,轮回六道。尽未来际,了无出期。

然而这个心性,人人各自具足。真常寂照,玄妙不能宣说。只因迷惑没有觉悟,不但得不到心性的受用,反而承着这个心性的力量,起惑造业,由造业堕入苦果。展转沉沦迷惑,轮回六道。尽未来际,没有出期。

致我释迦牟尼世尊,特垂哀愍,兴无缘慈,运同体悲。不离寂光,示生世间。精修梵行,成等正觉。

致使我本师释迦牟尼世尊,特别垂慈哀愍,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不离常寂光净土,示生在这个世间。精修梵行,成等正觉。

于是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于是感叹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由是随机说法,令得度脱。但由机器差别,故致法无定相。或渐或顿,或权或实,或显或密,或性或相。必期于彻悟此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之妙真如性,悉得彻证而后已。

由此,随机说法,令众生得以度脱。但是由于众生根器的差别,所以导致法无定相。或者渐说,或者顿说,或说权教,或说实教,或者显说,或者密说,或说性宗,或说相宗。必期望众生彻悟这个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的妙真如性,都得以彻证而后已。

以此心性,体虽不变,用常随缘。随迷染缘,由厚薄不同,而成六凡法界。随悟净缘,因浅深各异,而成四圣法界。

因为这个心性,本体虽然不变,受用常随外缘。随迷惑杂染之缘,由于迷染厚薄的不同,而成为六凡法界;随觉悟清净之缘,因为觉悟浅深的差异,而成为四圣法界。

既知体常不变,由迷逆悟顺,相用天殊。其谁不欲舍迷染缘,随悟净缘,复还本有之天真,圆成无上之觉道乎。十法界,一一不出因果之外,欲离苦得乐,超凡入圣者,固宜慎所择也。

既然知道本体恒常不变,由于迷逆悟顺,相用就天地悬殊了。有谁不想舍弃迷惑杂染之缘,随顺觉悟清净之缘,恢复本有的天真佛性,圆成无上的觉道呢?十法界,一一不出因果之外。想要离苦得乐,超凡入圣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选择非常谨慎啊!

又虑众生业重障深,纵种善根,得生人天。既未断惑,必致造业。一堕恶道,苦无了期。于是以大悲心,特开净土法门。俾具缚凡夫,于现生中,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与住行向地,及等觉菩萨,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俱会一处,亲炙弥陀,以渐证夫道果耳。

世尊又忧虑众生的业重障深,纵然种了善根,得以生到人天。既然没有断除烦惑,必然会造作恶业。一旦堕入恶道,受苦就没有出离之期了。于是以大悲心,特别开示净土法门。使得具缚凡夫,在这一生中,就得以出离这个娑婆世界,往生到那个极乐世界。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以及等觉菩萨,如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都聚会在一处,亲受阿弥陀佛的教化,渐渐证得道果。

噫,世尊之恩,可谓极矣。虽天地覆载,亦难喻其少分焉。迨至众生机尽,如来应息。而大悲利生,终无有尽。由是诸大弟子,分布舍利,结集经藏。俾遍界以流通,冀普沾乎法润。

噫!世尊的恩德,可以说是到极点了啊!虽然是天地覆载的恩德,也很难比喻其恩德的少分。等到众生的机缘已尽,如来的应火就息灭了。而佛陀大悲利益众生,终究没有穷尽。从此诸大弟子,分布舍利,结集经藏。使经藏遍法界得以流通,希望众生普遍都能得到佛法的润泽。

及至东汉,大教始来。但由风气未开,故唯在北方流通。至孙吴赤乌四年,康僧会尊者,特开化建业。蒙如来舍利降临,致孙权极生信仰。遂修寺建塔,以宏法化。此法被南方之始也。

到了东汉,佛教才传到中国。但由于佛法的风气还没有打开,所以只在北方流通。到了吴国孙权赤乌四年(241),康僧会尊者,特地开导感化南京。感蒙如来舍利降临,致使孙权极生信仰。于是修寺建塔,来宏扬法化。这是佛法泽被南方的开始。

至晋而遍布高丽,日本,缅甸,安南,西藏,蒙古诸国。自兹以后,蒸蒸日上。至唐而诸宗悉备,可谓极盛。天台,贤首,慈恩,以宏教。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以宏宗。南山,则严净毗尼。莲宗,则修专净土。

到了晋朝,佛法遍布到高丽,日本,缅甸,越南,西藏,蒙古诸多国家。从此以后,蒸蒸日上。到了唐朝,诸多宗派全都具备了,可说是盛极一时。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这是宏扬教下的宗派;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这是宏扬禅宗的宗派;南山宗,是严净毗尼的律宗;莲宗,是专修净土的宗派。

如各部之分司其职,犹六根之互相为用。良以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律为佛行。心语行三,决难分属。

如同各部,分管其职;如同六根,互相使用。实在是因为教下是佛语,禅宗是佛心,戒律是佛行。心、语、行三者,决定很难分属。

约其专主,且立此名。唯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入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以故将堕阿鼻者,得预末品。证齐诸佛者,尚期往生。

针对各自的专一侧重处,暂且立下这个宗派的名称。只有净土法门,开始是凡夫入道的方便,实际是诸多宗派究竟的归宿。所以将要堕入阿鼻地狱的人,得以预入下品下生;证悟齐等诸佛的等觉菩萨,尚且期望往生西方。

如来在世,千机并育,万派朝宗。佛灭度后,宏法大士,各宏一法。以期一门深入,诸法咸通耳。譬如帝网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悉摄一珠。参而不杂,离而不分。

如来在世,千种根机一并化育,万种宗派朝向本源。佛灭度之后,宏扬佛法的大菩萨,各自宏扬一个法门。以期望一门深入,诸法全通。譬如帝释宫殿所悬挂的宝网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周遍摄入到千珠中,千珠全都归摄到一珠中。参合而不会混杂,离散而没有分开。

泥迹者谓一切法,法法各别。善会者则一切法,法法圆通。如城四门,随近者入。门虽不同,入则无异。

拘泥行迹的人,认为一切法,法法之间各有区别。善于融会贯通的人,看待一切法,法法都是圆通的。如城之四门,随就近的城门进入。城门虽然不同,但进到城里就没有两样了。

若知此意,岂但诸佛诸祖所说甚深谛理[1],为归真达本明心见性之法。即尽世间所有一切阴入处界大等,一一皆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之法。

如果知道这个意义,不但佛陀、祖师所说的甚深真谛妙理,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的佛法。即使是穷尽世间所有一切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一切法,一一都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的佛法。

又复一一皆即是真是本,是心是性也。以故楞严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为如来藏妙真如性也。由是言之,无一法非佛法,亦无一人非佛也。

又者,一一法都是真如、是本体,是自心、是妙性。所以,《楞严经》中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作为如来藏妙真如性。由此说来,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也没有一人不是佛。

无奈众生,珠在衣里,了不觉知。怀宝循乞,枉受穷困。以如来心,作众生业。以解脱法,受轮回苦。可不哀哉。

无奈众生,摩尼宝珠在衣里,却全然不觉知;怀着珍宝却到处乞讨,冤枉地遭受贫穷困苦;以如来真心,作众生妄业;以解脱法,受轮回苦。能不悲哀吗?

以故宏法大士,不惮艰辛,种种方便,而为开导。令其谛了十法界因果事理,彻悟即心自性,以迄究竟圆证也。

所以宏扬佛法的大菩萨,不畏艰辛,种种方便,而为众生加以开导。令众生明白了知十法界的因果事理,彻悟即心自性,以至究竟圆满证得啊!

由唐而宋而元而明而清,足一千年,声教弗替。虽不及唐时之盛,犹可称伯仲之伦。自咸同来,兵火联绵,饥馑荐臻。高人日稀,庸人日多。国家不暇提倡,僧侣无力振兴。

从唐朝到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足有一千年,佛教没有被取代。虽然不及唐朝时候的兴盛,还可以称为伯仲之间。从咸丰、同治以来,兵火联绵,饥馑不断。志行高尚的人,日渐希少;平庸低劣的人,日渐增多。国家没有闲暇提倡,僧侣没有能力振兴。

由是在家高人,以未尝研究故,谬袭韩欧故套,遂致一败涂地。至清末之时,大开学界。天姿高者,遂皆翻阅佛经,始知道本在是,遂皆息心以研究焉。

因此在家见识高超的人,因为没有研究佛法的缘故,错谬地沿袭韩愈、欧阳修的老套辟佛之说,于是导致佛法一败涂地。到了清朝末年,教育之门大开。天姿高的人,于是都翻阅佛经,才知道根本在这个地方,于是都静心加以研究了。

及至民国启运,法制维新。奉教自由,载于宪法。十余年来,风气大开。举凡政军学商各界伟人,多皆研究佛法,吃素念佛。

到了民国初年,法制维新。信教自由,记载在宪法上。十多年来,风气大开。凡是政府、军队、学校、商业各界伟人,大多都研究佛法,吃素念佛。

顾联承,赵云韶等诸居士,欲令同人,悉沾法利。拟于上海北京路长康里,设一佛学编辑社。凡属发明心性之论,彰显因果之说。戒杀放生之利益,念佛往生之感通。与夫深经奥论之解释,高人懿士之修持。取便编辑,月出一册,以饷当世。庶不知佛法者,因兹而知。

顾联承,赵云韶等诸位居士,想使大家,全都得到佛法的利益。打算在上海北京路长康里,设立一个佛学编辑社。凡是阐发显明自心本性的论说,彰显因果事理的学说。戒杀放生的利益,念佛往生的感通。与深经奥论的解释,志行高尚、道德高超之人的修持。取其方便加以编辑,每个月出版一册,让当世之人读到好的文章。使不知道佛法的人,因此而知道佛法。

稍知佛法者,展转入胜。果能依佛言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主敬存诚,洗心涤虑。不但天灾人祸,从兹消灭。俗美风淳,永享太平。

稍微知道佛法的人,展转进入殊胜的境界。果真能够依照佛陀的言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恪守诚敬,洗心涤虑。不但天灾人祸,从此消灭。风俗淳美,永享太平。

将见彻悟唯心,亲见佛性。离三界之苦因苦果,证一乘之乐因乐果。庶不负此即心本具之真如妙性也已。

将可见到彻悟自心,亲见佛性。出离三界的苦因苦果,证得一乘的乐因乐果。才不辜负这个即心本具的真如妙性啊!

 

< 学习笔记 >

[1]谛理:真理,真谛妙理。见谛理者为圣者,不知谛理者即凡夫,而般若之精义,便是阐释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