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启建水陆对灵小参

(代友人)

娑婆原是苦封疆,生死轮回实可伤,拔断爱根归西去,历劫热恼顿清凉。

娑婆世界原本就是个苦地方,生死轮回实在令人悲伤,拔断爱根回归西方极乐世界,历劫的热恼顿时化为清凉。

恭维无遮胜会[1]当斋正荐琴涛邵先生,宿植德本,素著景行。读书明理,垂典型于市廛(chán)[2],学道爱人,助政治于官府。通商裕国,人咸佩两袖之清风。济难扶危,心独揭一轮之明月。兼以笃信佛法,崇重三宝,虽未专修定慧,实能上合慈悲。

无遮胜会当斋正荐的邵琴涛先生,宿世培植有美好的品德,一向具有高尚的行持。读圣贤书,通达事理,在街市、镇邑中垂示典范;修学佛法,友爱百姓,辅助官府的政令和治理;经商富国,人人都钦佩他两袖清风;济难扶危,心中只显现一轮明月。又深信佛法,敬重三宝,虽然没有专修戒定慧,实际上能够契合如来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寿临知命,便抛幻躯,事堪痛心,故援金臂。兹者孝男某某,并诸眷属,欲崇追荐之仪,大启无遮之会。

在他五十岁的时候,就抛弃了这具虚幻的身躯,英年早逝之事实在是令人痛心,所以援求阿弥陀佛垂金色臂接引往生。现在,有他的孝顺儿子某某,以及诸位六亲眷属,想要举行追思超荐的仪式,所以来本寺大启无遮胜会。

须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由迷悟之不同,致升沉以硕异。当念昔标清风明月之懿范,原承法身般若之威神。

我们要知道心、佛、众生,三者并无差别,由于迷惑和证悟的不同,所以导致升沉的不同,而有了天差地别。应当念及过去树立的如清风明月般的美好风范,原本就是承借法身般若的威神之力。

了此则自能息认影之狂心,起反照之正智。方知头本不失[3],佛自圆成。不离此念,入圣超凡。

明了这个道理,就自然能够平息认虚作实的狂心,生起回光返照的正智。这时候才知道,演若达多头本不失,佛自圆成。不离当下这一念,就能超凡入圣。

永辞虚妄之幻苦,恒享真常之法乐。然理可顿悟,事难即圆。宜发信愿之深心,求生净土,定蒙光寿之慈父,导归莲邦。

永远离开虚妄的幻苦,恒常享受真常的法乐。然而道理可以顿悟,事修却很难当下圆满。应该发起真信切愿的深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能承蒙无量光、无量寿的弥陀慈父,引导回归极乐莲邦。

从兹神超清泰,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逆顺隐显,度脱众生。

从此神识超升到净土,惑业凋谢于尘劳,莲开上品之华,佛授一生成佛之记。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或逆或顺,或隐或显,度脱众生。

普令法界有情,共证常住佛性。俾此明理爱人之心,清风明月之操,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普令法界有情,共证常住不灭的佛性。使得这个通达明理、爱护他人的心,清风明月的节操,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庶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超群拔萃,真大丈夫者矣。咦,冰水岂有两种湿,生佛原同一觉心。但能返观观自性,即获本具无价珍。

这才算是不辜负佛陀的化导,不辜负自己的性灵,超类拔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啊!咦!冰和水哪有两种不一样的湿性?众生与佛原本同一觉心。只要能够返观观自性,就能获得本自具足的无价摩尼宝珠。

 

< 学习笔记 >

[1]无遮胜会:无遮大会。佛教举行的一种广结善缘,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都一律平等对待的大斋会。《梁书・武帝本纪》记载,中国的无遮大会始于梁武帝,盛行于南北朝

[2]市廛:店铺集中的市区。廛,街市商店的房屋。

[3]头本不失:指不理解真实而追求幻想。《楞严经・卷四》记载,演若达多在镜中看到自己的脸,越看越喜爱。突然觉得自己的头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脸呢,于是就以为自己是鬼魅,吓得发狂乱跑,四处寻头。是以自己之本头比喻真性,镜中之头比喻妄相。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比喻妄取幻境为真性而坚执不舍;嗔责己头不见眉目,则比喻迷背真性。
 《楞严经・卷四》原文:“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