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幽冥戒牒

(现坐道场四字,唯普陀可用[1],别处当作寻声救苦

心体本净,因迷妄而烦惑斯生。世界原清,由幻业[2]而浊恶顿现。一迷永迷,从劫至劫,沉沦于生死之域,汩(gǔ)没于尘劳之中。

心体本来清净,因为迷惑妄想而烦惑就生起了;世界原本清澄,由于虚幻惑业而浊恶顿然显现。一旦迷惑,永远迷惑,从无量劫到无量劫,沉沦在生死的苦海中,埋没在尘劳之中。

观照未起,焉知五蕴皆空。贪染成性,岂了六尘即觉。怀无价之宝珠,枉膺困苦。具常住之佛性,甘受轮回。

观照没有生起,哪里知道五蕴皆空;贪染成为习性,哪里明了六尘即是妙真觉性;怀着无价的摩尼宝珠,却冤枉地遭受困苦;具足常住的佛性,却甘心忍受六道轮回。

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成正觉,为制戒法。上自三乘十地,下及地狱鬼畜。凡有心者,皆令受持。

大觉世尊,悲愍哀怜众生。示现成等正觉,为众生制定戒法。上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十地菩萨;下到地狱、饿鬼、畜生。凡是有心的众生,都令他们受持戒法。

良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由此三聚净戒[3]之力,直下止恶防非,反妄归真。

实在是因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由此三聚净戒的力量,当下止恶防非,返妄归真。

垢尽光呈,尘破经出。即业识心,成如来藏。复常住之真心,不迁不变。证寂灭之法性,无减无增。入诸佛位,为法王子。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俾自他以齐成觉道。

污垢除尽,光明呈现;六尘破除,经义显出。即此业识心,成为如来藏。恢复常住的真心,不迁流不变动。证得寂灭的法性,不减不增。入诸佛位,成为法王子。尽未来际度脱众生,使得自他同成觉道。

懿哉世尊,以戒度生。令离苦以得乐,使即凡以成圣。慈恩浩荡,法利汪洋。虽天地父母,渺不能喻其万一矣。

伟大的世尊!以戒度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使凡夫成为圣人。佛陀的慈恩浩荡,佛法的利益汪洋。虽然是用天地父母(的恩德),也渺小的不能比喻佛恩的万分之一啊!

爰有一四天下[4],南赡部洲,中华民国,省府县界居住,奉佛修因荐亡生莲信士某某,伏为某某,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年几十几岁。于年月日时,忽尔神逝。痛念身捐尘世,神游幽冥。未了一心,难出六道。欲仗佛力,导神识以往生极乐。故来本寺,乞说戒以先净根身。

原有一四天下,南瞻部洲,中华民国,在某省某县居住,崇奉佛法,修成佛因,超荐亡人生到净土的信士某某,伏为某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享年几十几岁。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忽然逝世。信士某某痛切想到某某的色身捐弃于尘世,神识游于幽冥界。未了一心,难出六道。想要依仗佛力,引导他的神识往生极乐。所以信士某某来到本寺,乞请为某某宣说戒法,先清净根身。

由是恭秉佛敕(chì),建坛作法。奉请娑婆教主释迦世尊,极乐导师阿弥陀佛,佛说梵网菩萨戒经,幽冥教主地藏菩萨,现坐道场观音大士,十方三世无尽三宝,临坛证盟,垂慈加被。俾无作妙善戒法,从彼顶门,流入身心。成就法器,绍隆佛种。

因此恭敬秉承佛陀的教敕,建坛作法。奉请娑婆世界教主释迦世尊,极乐世界导师阿弥陀佛,《佛说梵网菩萨戒经》,幽冥界教主地藏王菩萨,现坐道场(寻声救苦)的观音大士,十方三世无尽三宝,临坛传法,垂慈加被。使得无有造作的妙善戒法,从他的顶门,流入到身心。成就法器,继承发扬佛种。

因兹先令归依三宝,反邪归正。次令忏悔业障,清净根身。次令发四宏誓[5],上求下化。然后为说三聚净戒,令其身口意业,有所依凭。

因此先令他归依三宝,返邪归正;其次令他忏悔业障,清净根身;再次令他发四宏誓愿,上求下化;然后为他宣说三聚净戒,令他的身口意业,有所依凭。

从兹断恶修善,自利利他。若能自强不息,何难破五住[6]而出二死[7],满四宏而证三德矣。

从此断恶修善,自利利他。如果能够自强不息,破除五住烦恼,出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实现四宏誓愿,而证得法身、解脱、般若三德又有什么困难的呢?

须知娑婆浊恶,触缘障道。极乐清净,睹境明心。以此受戒无上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三心圆发,十念称名。定蒙弥陀亲接,圣众偕迎。一弹指顷,即生彼国。托质莲胎,永离众苦。闻法受记,顿证无生。

必须知道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接触的外缘多障碍修道;极乐世界清净,见到外境就能明悟自心。以此受戒无上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三心圆满发起,十念称佛名号。必定蒙阿弥陀佛亲自接引,海会圣众偕从来迎。一弹指顷,立即生到极乐世界。托生莲胎,永离众苦。闻法受记,顿证无生法忍。

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圆应群机,现随类逐形之身。遍就诸缘,阐即心自性之法。普令法界众生,共入弥陀愿海。可谓最上佛子,真大丈夫矣。

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圆融应众生根机,示现随类逐形的化身。周遍将就诸缘,阐明即心自性之法。普令法界众生,共入弥陀大愿海。可说是最上佛子,真正的大丈夫啊!

作法既竟,用给牒文。仗此功德,即生净土。

作法完毕,给付戒牒。依仗这个功德,即刻往生净土!

 

< 学习笔记 >

[1]现坐道场四字,唯普陀可用:因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应迹的道场。

[2]幻业:造作。凡造作的行为,不论善恶皆称业,但是一般多以恶因为业。幻,假象,虚幻,虚无。

[3]三聚净戒:简称“三聚戒”、“三聚”。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能摄一切大乘诸戒,为大乘学者所应共持。聚,集,种类。戒,禁戒。
(1)摄律仪戒,遵守佛法不作诸恶,(自利);
(2)摄善法戒,奉行一切之善,(自利);
(3)摄众生戒,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利他)。

[4]四天下:四大部洲。十法界中人道众生所居之处,位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的咸海中。为一日月所共照。一天下即一大洲。
(1)东胜神洲,其地纵广九千由旬,人寿二百五十岁,人身长八肘;
(2)南瞻部洲(南阎浮提,即地球),其地纵广七千由旬,人寿百岁,中夭者多,身多长三肘半;
(3)西牛货洲,其地纵广八千由旬,人寿五百岁,人身长十六肘;
(4)北俱芦洲(北郁单越),其地纵广一万由旬,人寿千岁,命无中夭,人身长三十二肘。无诸苦,常受乐,胜余洲。
※身长,代表造作诸业之能力。寿命,代表福报的多少。土,代表法。又,一肘=一尺五寸=50厘米。

[5]四宏誓:指四宏誓愿。亦称“四弘誓愿”。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以所愿广普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誓愿全文: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6]五住:五住地烦恼。根本之烦恼,能生枝末之烦恼,故名“住地”。三界内的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三界外的尘沙惑与无明惑共为一住。
(1)见一处住地,指三界的一切见惑(即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而执着于颠倒见);
(2)欲爱住地,指欲界的一切思惑(即对欲界六天和物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以及五尘引生的各种法的贪着);
(3)色爱住地,指色界之一切思惑(即对一己色身的贪着);
(4)有爱住地,指无色界之一切思惑(即对觉知心、寂照心的贪着);
(5)无明住地,指一切无知之根源。

[7]二死:《成唯识论・卷八》所举之二种生死。
(1)分段生死:亦作“有为生死”。“变异生死”之对称。指众生由于每一世所招感的果报不同,而有形貌、寿命等区别,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后,必有一期生命的结束。故称分段生死。
(2)变易生死:亦作“无为生死”。“分段生死”之对称。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三乘圣者因悲愿心而来世间所受的生死。三乘圣者已跳出三界之外,结束分段生死,以殊胜微妙果报之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烦恼迷惑渐除,智能圣果渐增,此种迷悟的迁移,感得意境的升华,每一期都不相同,由前期转入后期的变易,恰好一度生死,故称变易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