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如来出世,原为令诸众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直下成佛而已。但以众生根性不等,以故如来曲顺机宜,为说一切大小权实,偏圆顿渐等法。法虽种种不一,皆为成熟众生善根,令其究竟成佛耳。

如来之所以出世,原本就是为了让一切众生,断除惑业,证入真常,了生脱死,直下成佛而已。但因为众生的根性不等,所以如来随顺众生的机宜,宣说一切大、小、权、实,偏、圆、顿、渐等种种法门。法门虽然有种种不一,但都是为了成熟众生的善根,令众生究竟成佛罢了。

然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岂易言哉。若非宿种今熟,及法身示现二种人。纵有修持,亦非即生,及一生二生所能顿了。根机钝者,则久经长劫,尚难了脱,以其唯仗自力故也。

然而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哪有那么容易呢?如果不是宿世的种子今生成熟,以及法身大士示现再来的这二种人,纵然有一点修持,也不是当生,以及一生二生所能够顿断惑业,了生脱死的。(更何况是)根机钝的人,久经长劫,仍很难了脱生死,因为这是他们只依仗自力修行的缘故啊!

如来悯念众生自力了脱之难,于是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虽五逆十恶,将堕阿鼻地狱之极重罪人,尚得往生。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善人乎。况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之佛弟子乎。

如来悯念众生依靠自力了脱生死的艰难,于是特开一个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只要具足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使是五逆十恶,将要堕入阿鼻地狱的极重罪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善人呢?又更何况受持三归,具足众戒的佛弟子呢?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正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流。愚人每每辟为浅近小乘,总因未阅大乘经论,未亲具眼通人。以己颠倒执著之心,测度如来原始要终之道。如盲睹日,如聋听雷。彼固不见不闻,宜其妄相评论也。

净土法门,能够普遍泽被上、中、下三种不同根机的众生。正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流。愚昧的人,每每驳斥净土法门,认为它是浅近的小乘法。这都是因为没有阅读大乘经论,没有亲近具正法眼的通达高人。以自己颠倒执著的生灭心,来测度如来成始成终的度生妙道。就好像盲人看太阳,聋子听雷声,他们肯定是看不见,也听不到的,适合妄加评论吗?

须知信愿念佛一法,乃如来普度众生,彻底悲心之所宣说。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菩萨,能究竟担荷。

我们要知道信愿念佛这个法门,是如来为了普度众生,以最彻底的悲心所宣说的。唯有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诸位等觉菩萨,才能够究竟担荷。

彼见愚夫愚妇,皆能念佛,便目之为浅近小乘。是何异见小星悬空而小天,小虫行陆而小地耶。

那些人见到普通的平民百姓,都能念佛,便认为这是浅近的小乘法。这就和看见小星星悬挂天空,而认为天空小;小虫子爬行在地上,而小看大地,没有两样啊!

若于此法,能生信向,即是多劫深种善根。若能以深信愿持佛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即凡夫心,成如来藏。如染香人,身有香气。现在与佛气分相接,临终有不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者乎。

如果对于这个法门,能够生起信心归向,就是多劫深种善根。如果能够以深信切愿,持佛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么就是以当下的凡夫心,成就如来藏。就好像染香之人,身有香气。现在与佛气分相接,临终有不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的吗?

其摄心念佛,并随分修持,随缘化导等法,及禅宗净宗之所以然,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详示印光文钞中。祈息心详阅,则自知之,此不备书。

至于如何摄心念佛,以及随分修持,随缘化导等方法,以及禅宗和净土宗的所以然,佛力和自力的大小难易,很详尽地写明在《印光法师文钞》中。请安下心来仔细阅读,就自然都会知道了,此处不再多写。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

修行的关键,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就是工夫进一分。也有修行愈努力,习气愈加显发的情况。这是只知道依事相修持,不知道回光返照,克除自己心中的妄想情见所导致的。

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

应当在平时,预先加以提防。那么遇到外境外缘,自然可以不显发。倘若平时就认识到我这个身心,全属于幻妄。想要找出一个“我”的实体实性,也是完全徒劳无功的。既然没有这个“我”,哪有因外境、因他人,而生起烦恼的事呢?这是根本上最切要的解决方法啊!

不能谛了我空,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调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随境转也)。

如果不能够真正明白“我空”的道理,应当按照如来所说的五停心观,而来对治。(五停心观,就是以此五法,调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随境转。)

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这指的是:贪心重的众生修不净观,瞋恨心重的众生修慈悲观,心神散乱的众生修数息观,愚痴众生修因缘观,障碍繁多的众生修念佛观。

贪者,见境而心起爱乐之谓。欲界众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爱而生。若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谛观。则但见垢汗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尸,污如圊厕。谁于此物,而生贪爱。

所谓贪,就是见外境而内心生起爱乐。欲界众生,都是由淫欲而生。淫欲是由爱而生。如果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仔细观察。只见到污垢、汗液、涕(眼泪、鼻涕)、唾沫,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小便利。臭秽如同死尸,污浊如同厕所。谁又会对这些东西生起贪爱呢?

贪爱既息,则心地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名号。如甘受和,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难思。

贪爱止息后,则心地自然清净。以清净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名号,就如同甘味易受调和,如白色易受彩染。以因地念佛的心,契入弥陀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难思。

瞋者,见境而心起忿憎之谓。富贵之人,每多瞋恚。以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违忤,即生瞋怒,轻则恶言横加,重则鞭杖直扑。唯取自己快意,不顾他人伤心。

所谓瞋,就是见到外境而内心生起忿憎。富贵的人,大多瞋恚。因为一切事都很如意,生活做事需要有人侍候。稍稍一有违忤,就生瞋怒,轻则恶言相加,重则鞭杖责打。只取自己快意,不顾他人伤心。

又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燥,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

又者瞋心一起,不但对于他人没有利益,对于自己也有所损伤。轻则心烦意燥,重则肝目受伤。要让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那么就会疾病消灭,福寿增长啊!

昔阿耆达王,一生奉佛,坚持五戒。临终因侍人持拂驱蝇,久之昏倦,致拂堕其面。心生瞋恨,随即命终。因此一念,遂受蟒身。以宿福力,尚知其因。乃求沙门,为说归戒。即脱蟒身,生于天上。是知瞋习,其害最大。

过去阿耆达王,一生崇奉佛法,严格持守五戒。临终因为仆人拿着拂尘驱赶苍蝇,久了以后昏沉疲倦,导致拂尘落到他的脸上。他心生瞋恨,随即命终。因这一念瞋恨,于是遭受蟒身果报。因为宿世福力,还知道其中的因缘。于是祈求沙门,为它说三归五戒。即刻脱离了蟒身,生到天上。所以知道瞋恨的这个习气危害最大。

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古德云,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学菩提道,忍辱护瞋心。

《华严经》中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古时候的高僧大德也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学菩提道,忍辱护瞋心。”

如来令多瞋众生作慈悲观者,以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既是过去父母,则当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岂以小不如意,便怀愤怒乎。

如来让瞋恨心重的众生修行慈悲观,因为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既是过去父母,就应当念宿世的生育恩德,惭愧不能报答。岂能因为小小的不如意,就心怀愤怒呢?

既是未来诸佛,当必广度众生。倘我生死不了,尚望彼来度脱。岂但小不如意,不生瞋恚。即丧身失命,亦只生欢喜,不生瞋恨。

既然是未来诸佛,则它们以后必当广度众生。倘若我生死不能了,还期望他来度脱。岂只是小小的不如意,不能心生瞋恚。即便是丧身失命,也只能心生欢喜,不生瞋恨。

所以菩萨舍头目髓脑时,皆于求者,作善知识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无上菩提道想。观华严十回向品自知。

所以菩萨布施头目髓脑时,对于来索求的人,都当作善知识来想,当作恩人来想,当作成就我无上菩提的大道来想。我们如果能看看《华严经・十回向品》,自然就会知道了。

又吾人一念心性,与佛无二。只因迷背本心,坚执我见。则一切诸缘,皆为对待。如射侯既立,则众矢咸集矣。

又者,我们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只因为迷惑背离真如本性,坚固地执着于我见。那么一切诸缘,都成为互为对立的一面了。就好比箭靶既然竖立,那么众箭就会全都聚集到箭靶上来。

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佛心空无所有。犹如虚空,森罗万象,无不包括。亦如大海,百川众流,无不纳受。

倘若能够知道,我心原本就是佛心,佛心空无所有。犹如虚空,森罗万象,无不包括。也如大海,百川众流,无不纳受。

如天普盖,似地均擎,不以盖擎自为其德。我若因小拂逆,便生瞋恚。岂非自小其量,自丧其德。

如天穹普盖,似大地均擎,不因为盖覆承载而自以为有德。我如果因为小小的违逆,就生瞋恚。岂不是自己缩小自己的气量,自己败坏自己的功德吗?

虽具佛心理体,其起心动念,全属凡情用事。认妄为真,将奴作主。如是思之,甚可惭愧。若于平时,常作是想。则心量广大,无所不容。物我同观,不见彼此。逆来尚能顺受,况小不如意,便生瞋恚乎哉。

虽然具足佛心理体,而起心动念,全是凡夫情执用事。认妄境为真实,以奴仆作主人。如是想来,实在是令人惭愧。如果在平时,常常这样思考,那么心量广大,无所不容。万物与我同等看待,不见彼此分别。逆境到来时,尚且能够安心接受,何况因为小小的不如意,就生起瞋恚呢?

愚痴者,非谓全无知识也。乃指世人于善恶境缘,不知皆是宿业所招,现行所感。妄谓无有因果报应,及前生后世等。一切众生,无有慧目。不是执断,便是执常。

所谓愚痴,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智慧和见识,而是指世人对于善恶境缘,不知这都是宿世业力所招,现世行为所感。错妄地认为没有因果报应,以及前生后世等。一切众生,没有智慧之眼。不是执着断见,就是执着常见。

执断者,谓人受父母之气而生,未生之前,本无有物。及其已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散。有何前生,及与后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说。

执着于断见的人认为:人是受父母之精气而出生,那么未出生之前,本来没有任何形体;等到人死了,则身形既已朽灭,魂魄也就飘散了。有什么前生,以及后世呢?东土偏执浅见的儒生,大多都是这么说。

执常者,谓人常为人,畜常为畜。不知业由心造,形随心转。古有极毒之人,现身变蛇。极暴之人,现身变虎。当其业力猛厉,尚能变其形体。况死后生前,识随业牵之转变乎。

执着于常见的人认为:人恒常为人,畜生恒常为畜生。不知业由心造,身形随心转变。古时候有心极毒的人,现在的身形变成了蛇;极其凶暴的人,现在的身形变成了老虎。正当业力非常猛厉的时候,尚且能够转变他的形体。何况是死亡之后,出生之前,神识随业力所牵而转变呢?

是以佛说十二因缘,乃贯三世而论。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乃属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过因其所为而主之耳。

所以佛说的十二因缘法,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说的。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的果报,祸福的降临。都是自作自受,不是从天而降,天不过只是因这个人的所作所为而作主宰罢了。

生死循环,无有穷极,欲复本心以了生死者,舍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贪瞋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须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灭矣。

生死循环,没有尽头,那些想要回归本心、了生脱死的人,如果舍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就不可能如愿以偿啊!贪瞋痴三毒,是生死的根本;信愿行三资粮,是了生死的妙法。想要舍弃三毒,必须修习三资粮。此三资粮修行得力,彼三毒自然灭除了。

数息一观,可不必用。以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其摄心与数息相似,其力用与数息天殊也。念佛一观,但看印光文钞,及净土著述,自知。

数息观,可以不用。因为正当念佛时,摄耳谛听。这个摄心的作用与数息观相似,这个力用与数息观的力用就天地悬殊了。念佛一观,只要看《印光法师文钞》,以及净土著述,就自然会知道。

问,若如所云,即丧身失命,亦只生欢喜,不生瞋恨。设有恶人,欲来害己,将不与计较,任彼杀戮乎。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像你讲的那样,即使丧身失命,也只生欢喜,不生瞋恨。假设有恶人,将要来害我,难道我也不与他计较,任由他来杀吗?

答,凡修行人,有凡夫人,有已证法身之菩萨人。又有以维持世道为主者,有以唯了自心为主者。若唯了自心,及已证法身之菩萨,则如所云。以物我同观,生死一如故也。

答:凡是修行人,既有凡夫,也有已经证得法身的菩萨。又有以维持世间常道为主的人,有只以明了自心为主的人。如果只是想明了自心,以及已经证得法身的菩萨,那就如上所说,随任他杀。因为这二种人,把万物与自我同等看待,是生是死都没有差别的缘故啊!

若凡夫人,又欲维持世道。则居心固当如菩萨深慈大悲,无所不容。处事犹须依世间常理,或行捍御而摄伏之,或以仁慈而感化之。事非一概,其心断断不可有毒恚而结怨恨耳。

如果是凡夫人,又想要维持世间常道。那么他的存心固然应当如菩萨深慈大悲,无所不容。处事还必须依世间常理,或者进行捍卫抵御而摄伏他,或者以仁慈而感化对方。事情不能够一概而论,只是心中绝对不可以有恶毒和瞋恚之念,而结下怨怼仇恨罢了。

前文所示,乃令人设此假想,以消灭瞋恚习气。此观若熟,瞋习自灭。纵遇实能害身之境,亦能心地坦然,作大布施。仗此功德,即生净土。较彼互相杀戮,长劫偿报者,岂不天地悬隔耶。

前文所说的,是想让人设立这个观想,来消灭瞋恚习气。这种观想如果纯熟,瞋习自然消灭。纵然确实是遇到能够伤害自身的处境,也能够心地坦然,作大布施。仗此功德,即生净土。相比那些互相杀害、久经长劫而互偿果报的人,岂不是天渊悬殊吗?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