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周孟由问心经色不异空四句书

(民国二十六)

此大士以己所照见五蕴皆空之相示人也。色,为五蕴之首,故先详言之。言色不异空者,以色虽有形相可见,乃是幻妄之相。以深般若智照之,当体了不可得,有如虚空。

这是观音大士,以自己所照见的五蕴皆空之相开示他人。色:是五蕴之首,所以先详细说明。所说“色不异空”,因为色虽然有形相可见,但却是幻妄之相。用甚深般若智来观照,则色当体了不可得,有如虚空。

不但色当体了不可得,而空亦了不可得,故又云空不异色。此恐人认世间空为色空之相,谓空亦无有实际可得,亦如色之了不可得。良以空亦是世间法,虽无形相,而其空洞虚豁,犹有空相。

不但色当体了不可得,就是空也了不可得,所以接着又说“空不异色”。这是恐怕他人认为世间顽空,为色空之相,就说:空也没有实际可得,如同色一样了不可得。实在是因为,空也是世间法,虽然没有形相,而其空洞虚豁,还有一个空虚之相。

五蕴中,色蕴之空,不是虚空之空,故随即曰空不异色。乃是圆离空相之空,故曰空不异色。谓此空之空,亦如色之了不可得,不可认为空洞虚豁之空。

五蕴中,色蕴的当体空,不是虚空的顽空,所以随即说:“空不异色”。这是圆离顽空之相的当体空,所以说“空不异色”。是说这个顽空的当体空,也如同色法一样,了不可得,不可认作空洞虚豁的顽空。

又恐不了,又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谓色即是空之不可得,空即是色之不可得。此之色空,是寂照双彰双泯,色空双即双离之色空也。若见及此,自可亲证真如佛性。色蕴既如是,受想行识之四蕴,可以例知,故不再说,只云亦复如是。

又恐怕我们不明了,又接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色即是空,了不可得;空即是色,了不可得。此处所说的色、空,是寂体照用双双彰显、双双泯灭,色空双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双离(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色空啊!如果见解到了此处,自然可以亲证真如佛性。色蕴既然如此,受、想、行、识的四蕴,可以类比推知,所以不再宣说,只是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既如是,一切法亦然。故又曰此五蕴皆空之相,为一切诸法之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体如是,不必约凡圣生佛配说。以本无有生,何由有灭,及与垢净,增减乎哉。

五蕴既然是如此,一切法同样是如此。所以又说:这五蕴皆空之相,为一切诸法的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体如是,不必就凡夫、圣者、众生、佛陀来配位而说。因为本来没有生起,又哪里有灭亡,以及垢染、清净,增多、减少的道理呢?

是故诸法空相之中,无色受想行识之五蕴,无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无眼界(眼下略去识字),乃至无意识界之六识[1],是无六凡界法。

所以,诸法空相之中,没有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没有眼界(“眼”字下面略去一个“识”字),乃至无意识界的六识,这是没有六凡境界的法。

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是无十二因缘流转门[2],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是无十二因缘还灭门[3],是无缘觉界法。无苦集灭道,是无声闻界法。无智,智为六度[4]末后之一度,是无菩萨界法。亦无得,得即菩提,涅槃,是无佛界法。

“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是没有十二因缘流转门;“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是没有十二因缘还灭门,这是没有缘觉境界的法。“无苦、集、灭、道”,是没有声闻境界的法。“无智”,智是六度最后一度,是没有菩萨境界的法。“亦无得”,得就是菩提,涅槃,是没有佛境界的法。

有将色不异空之空,作真空实相解者。粗看颇似顺,详审似未圆。何以故,既无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之世间六凡界法。又无四谛,十二因缘,智,得出世间之四圣界法。一切凡圣诸法皆空,何得不空世间之空乎。

有人将“色不异空”的空,当作真空实相来解释。粗看好像很顺,详细审察,似乎不够圆满。为什么呢?既然没有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世间六凡境界的法。又没有四谛、十二因缘、智、得,出世间的四圣境界的法。一切凡夫、圣者诸法皆空,怎会不空世间的顽空呢?

由其凡情圣见均无,故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由其无所得故,故能心无挂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也。此法,乃三世诸佛究竟成佛之法。以诸法空相中,无此凡圣生佛等法,故能从凡至圣,修因证果,圆证此法。

由于凡情、圣见都没有,所以能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由于无所得的缘故,所以能够“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啊!这个心法,是三世诸佛究竟成佛的大法。因为诸法空相中,没有这些凡夫、圣者、众生、佛陀等法,所以能够从凡夫到圣者,修因证果,圆证这个心法。

譬如作屋,为取其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能住。由空而方可真修实证。若其不空,则无此作用矣。以深般若智中,不见此种情见之相为无,切不可误会以不修为无。若以不修为无,则破坏诸佛正法,必定永堕阿鼻地狱,宜详审思之。

譬如作房屋,是为了取得其中的空间,才能够住人。如果房屋中没有空间,人如何能够住进去呢?由于空,才可以真修实证。如果不空,就没有这个作用了啊!在甚深般若智之中,不见这种情见之相为无,千万不可以误会,认为不修就是无。如果将不修认为就是无,那么破坏诸佛正法,必定永堕阿鼻地狱,应该详细审察思考这些。

光之此说,容有不合前人处,其大旨不至大悖佛经。亦可作见峰见岭,见仁见智之一种所见耳。

我的这个说法,可能有不符合前人所讲的地方,其中大旨,不至于有大悖佛经的地方。也可以作为侧见成峰、横看成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种见解罢了。

 

< 学习笔记 >

[1]六识:由六根接触六尘而生的分别作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

[2]流转门:“还灭门”之对称。流转于生死之门,作善恶之业轮回于六趣。四谛中苦集二谛为流转门。流,相续。转,起,指有为法之因果相续而生起。

[3]还灭门:“流转门”之对称。转迷而还归寂灭之门,从轮回往涅槃过渡。四谛中灭道二谛为还灭门。灭,涅槃。

[4]六度:亦作“六波罗蜜(多)”。指六个可以从生死苦恼之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之彼岸的法门。度,渡,(从烦恼的此岸)到(觉悟的)彼岸。
(1)布施,能度悭贪,(财施、无畏施、法施);
(2)持戒,能度毁犯,(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3)忍辱,能度嗔恚,(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4)精进,能度懈怠,(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
(5)禅定,能度愚痴,(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
(6)智慧,能度散乱,(世间智慧、圣义谛慧、饶益有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