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于归净居士书

(民国二十二)

欲学佛,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可。不能为世间贤人善人,何能得佛法真实利益乎。

想要学佛,必须敦睦人伦、竭尽己分,防止邪念、心怀坦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才可以。若不能成为世间的贤人善人,如何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呢?

汝母既长斋念佛,当将净土宗旨,及修持要义,与汝母说,庶可母子同生莲邦。又须以此普为一切亲朋有缘说,俾大家同沐佛化,同修净业,同生西方也。

你母亲既然长斋念佛,你应当把净土的宗旨,以及修持的要义,对你母亲说,才可以使母子同生莲邦。又应当将这些普遍对一切亲朋好友及有缘人说,使得大家共同沐浴佛陀的教化,共同修习净业,共同往生西方。

汝既学校卒业,处今之世,断不宜出家,况汝母又不许乎。即掩关亦不必。为汝计,或为私塾之师,或为人司书启管帐,均可稍得薪水,以资日用。然须认真读书,俾文字通畅方可。断不可懒惰懈怠,以致无所成就耳。

你既然从学校毕业,处于当今的世道之中,绝对不宜出家,何况你母亲又不允许呢?即使闭关也不必要。为你考虑,或者做一个私塾老师,或者为他人做秘书管帐,都可以稍稍得到一些薪水,来维持日常用度。不过必须认真读书,使得文字通畅方才可以。千万不可以懒惰懈怠,以致于无所成就。

法名,即原归净二字甚妙。古云,纵然生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1]。果能老实念佛,乘弥陀之愿船,归极乐净土家乡,是可预卜。

法名,就是原来的“归净”,这二个字就很妙。古人说:纵然生到非非想天,不如西方归去来。果真能够老实念佛,乘上弥陀的大愿船,那么回归到极乐净土家乡,是可以预知的。

此乃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若不此是归,定如贫子,不识故土,不忆慈父,而甘漂泊他乡,以转于沟壑也。若不拟不议,一心归去,始知自性本来清净,又何处求归相净相耶。

这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如果不以西方为归,一定如同乞儿,不认识故土,不记得慈父,而甘心漂泊在他乡,最终死在沟壑之中啊!如果能不揣度、不疑议,一心归去,这才知道自性本来清净,又哪里有归去的相、清净的相可求呢?

古又云,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归净归净,念兹在兹[2]

古人又说: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归净归净,要念念不忘。

 

< 学习笔记 >

[1]纵然生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就算生到非非想处天(享有八万大劫的天福,也已让会有福尽堕六道之时,所以),不如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非非想:指非非想天,亦作“非想非非想天”。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最高天。此天没有欲望与物质,仅有微妙的思想。寿长八万四千大劫,寿尽后仍要落入轮回。归去,回去。来,文言文用法,没有实际意义。

[2]念兹在兹: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念,思念。兹,此,这个。◇《尚书・大禹谟》:“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帝当思念他!念德的在于皋陶(gāo yáo),悦德的在于皋陶,宣德的在于皋陶,诚心推行德的也在于皋陶。帝要深念他的功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