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愚僧居士书

放生一事,原为感发同人戒杀护生之心,实行自己恻隐不忍之念而已。世人多矣,心行各异,纵不能全皆感动,即感动一人,彼一人一生,即少杀若干生命,况不止一人乎。

放生这件事本来是为了感动志同道合之人发起戒杀护生之心,启发自己不忍心看动物被杀害的恻隐之念。世上的人很多,各人的想法行为都不一样。我们这样做即使不能感动所有人,就算能感动一个人,那么这个人这一生就会少杀若干生命,何况我们感动的不止一个人呢。

至谓小鱼被大鱼所食,即放之长江,亦难免不遭网罟。此种计虑,似乎有理,实则为阻人善念,助人杀业。其人幸得为人,或不至身受杀戮,故作此无理之理,以显己之智,能折伏放生者。

至于说小鱼会被大鱼所食,即使放入长江也难免不被人捕获的说法,看似有道理,实际上是在阻止人的善念,帮助人增加杀业。这种人有幸生而为人,又不至于身受杀戮,所以提出这种看似有理,实则无理的说法,来显示自己的才智,想说服放生的人放弃善举。

使彼为鱼,及诸生命,当受杀时,断断不肯起此种想念。唯冀有人救己之命,别无他种救亦恐或后来又被别物所食,别人所得,唯愿甘心受戮,免致后复遭殃等想。

假如他此生是条鱼,或者别的动物,在他要被杀的时候,断断不会有这种想法,只是希望有人能来救自己一命,再也不会有别的想法。不会有即使现在被救起,将来还有可能被别的动物所食,被别人捕获,所以就甘心被杀,免得以后再次遇害等想法。

果能当此时,作此想念,尚不足为训。况万万不能当此时作此想念,而于无关痛痒时,作此阻人善念,启人杀机之语。其人来生,若不自受其报,则日月当东行,天地当易位矣,言可妄发乎。

即使他在危急时还能起这样的想法,尚且不能用来教导别人,何况他在危急时万万起不了那样的念头,却在无关自己痛痒的时候,说出这种阻止别人善念、启动别人杀机的话。这种人来生如果不受果报的话,那么日月就会从西方升起,天地都会变换位置了,这话能随便说吗?

大鱼食小鱼,固有此事。放之又遭捕,亦不能无有。若谓小鱼被大鱼食尽无余,则无此事理。放者尽被人复捕去,亦无此事理。何得如是过虑。

大鱼吃小鱼的事本来就有。放生后再次被捕获的事也不能没有。如果说小鱼统统被大鱼吃光,那是绝对没有这种道理的;被放生的鱼全部被人捕尽,也绝没有这样的事情。我们何必这样过分担忧呢?

譬如救济难民,或与一衣,或与一食,亦可不至即死。在彼则当曰,此一衣一食,何能令彼终身温饱,与之有何利益。不如令彼冻饿而死,便可不至长受冻饿矣。

好比救济难民,给他一件衣服或给他一顿饭吃,他就不至于立刻冻死饿死。那些人应当会说:“这一件衣服一顿饭能使他终身温饱吗,给他又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让他冻死饿死好了,这样他就不会一直受冻挨饿了。”

又如强盗劫人,有力者为之捍御。彼将曰,汝若能捍御彼一生,则为甚善。唯捍御一时,究有何益。反不如任彼抢劫一空,后来不至再被抢劫之为愈也。

又比如强盗在抢劫的时候,有力量的人为保护他奋起击退强盗。那种人将会说:“你如果能保护他一辈子,是很好的,如果只能为他抵抗一时,最终有什么好处呢?反不如任由他被抢劫一空,那么以后他就不会再遭抢劫了。”

父母之于子,常常抚育,而慈母不能抚身后之子。彼将谓,既不能抚育,不如杀之之为愈乎。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关爱抚养,但再慈爱的母亲也不可能在自己去世后仍能照顾孩子。那么那种人将会说:“既然我死了,不能再照顾他,不如现在就把他杀掉。”

君子修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彼必期于万无一失,方肯行放生,则令世人尽寿皆不行戒杀放生之事矣。其人将来必膺万无一人能救己于死也,哀哉,痛哉。不禁络索言之。

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有人一定期望万无一失才肯去放生,那么世上的人终其一生也不会做戒杀放生的事了。那么说这种话的人将来面临死亡的时候,必然遭受一万个人中也不会有一个人来救他的果报,这是多么让人悲哀痛心的事啊!想到这些,我不由地啰嗦了这么多话。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