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林文忠公[1]行舆[2]日课发隐

(民国二十三)

详观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世儒不知道本,只见已然之迹,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心。致其本隐而不显,潜而不彰。以拘儒忌佛,故多主于潜修密证,不自暴露。若详审其行迹,必有不可掩者。

详观古时候的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业,以道德行为影响、教育当时的人民,德风被及后世,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的人,都是由于学佛得力而来的。世间儒生不知道道本,只见到他们外在大忠大孝的行迹,却不知道他们之所以这么做的心。致使他们(成就事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的根本,被隐藏起来而不能显现,被潜藏起来而得不到彰显。而且还因为见识浅陋的儒生忌妒佛法,所以这些人大多都以潜修密证为主,不暴露自己学佛的行迹。如果详审他们的行迹,必有无法掩藏的地方。

其子孙若非具正知见,必惟恐为俗儒所讥,亦不肯为之阐发耳。以此因缘,致潜德幽光[3],湮没无闻者多多矣。

他们的子孙如果不具备正知正见,必定惟恐被世俗儒生所讥讽,也就不肯为他们阐发(因修证佛法而得成就)。由于这些因缘,导致潜德幽光,湮没无闻的人太多太多了。

旧唐书,凡佛法事迹,及士大夫与高僧往还之言论,俱择要以载。欧阳修作新唐书,删去二千余条。五代史亦然。盖惟恐天下后世,知佛法有益于身心性命,国家政治,而学之也。其他史官,多是此种拘墟之士。故古大人之潜修而密证者,皆不得而知焉。

《旧唐书》中,凡是关于佛法的事迹,以及士大夫与高僧往来的言论,全都选择精要的来加以记载。而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却删去了二千多条。他编撰的《五代史》也是如此。原因就是惟恐天下后世之人,知道佛法有益于身心性命、国家政治,从而去学习。他以后的其他史官,也大多是这种偏执浅见的人。所以古代德高望众的人中,潜修而密证佛法的人,就都不得而知了。

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智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冗繁,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4]之所由来也。

文忠公林则徐,他的学问、智识、志节、忠义,是前清一代名臣中极少见的。虽然政事繁多,但他修持净业,却从来不曾间断。因为学佛,是学问、志节、忠义的根本。这个根本得到后,那么待人接物,无不恰当;举动行为,全都合宜。所以学佛是古代德高望众的人,高出流俗之辈的原因啊!

一日文忠公曾孙翔,字璧予者,以公亲书之弥陀,金刚,心经,大悲,往生各经咒之梵册课本见示。其卷面题曰,净土资粮。其匣面题曰,行舆日课。

一天,文忠公的曾孙林翔,字璧予,将文忠公亲笔书写的《阿弥陀经》、《金刚经》、《心经》、《大悲咒》、《往生咒》,各种经咒的梵册课本拿来让我看。课本卷面的题名为《净土资粮》,装课本的匣面上题名为《行舆日课》。

足知公潜修净土法门,虽出入往还,犹不肯废。为备行舆持诵,故其经本只四寸多长,三寸多宽。其字恭楷,一笔不苟。足见其恭敬至诚,不敢稍涉疏忽也。

由此可以充分了解到,文忠公潜修净土法门,虽然出入往来,但是仍然不肯荒废日课。为了预备在轿子中受持读诵,所以这部经本只有四寸多长,三寸多宽。经本中的字体都是工整的楷书,一笔不苟。足见他的恭敬至诚,不敢稍有疏忽。

其经每面六行,每行十二字。璧予以先人手泽,恐久而湮没,作书册本而石印之。以期散布于各界人士,俾同知文忠公一生之修持,庶可当仁不让,见贤思齐,因兹同冀超五浊而登九品焉。

其中的经文每面六行,每行十二字。林璧予因为担心先人的手迹,时间一久会被湮没,所以想要把梵册本改作书册本而石印。希望可以散布给各界人士,使大家都能知道文忠公一生的修持,这样才能当仁不让,见贤思齐,因之共同希望,超脱这个五浊恶世而登上极乐世界的九品莲台。

命光略叙原委。光幼即闻公之名而向往之,今知其修持如此之严密,诚所谓乘愿再来,现宰官身而说法者。愿见闻者,一致进行,同步后尘,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林璧予让我大略叙述其中的原委。我幼年时就听闻过文忠公的英名而心生向往,如今知道他修持净业如此严谨周密,确实是经上所说的乘愿再来,现宰官身而说法的大菩萨。祈愿见者闻者,一致进行,同步文忠公的后尘,那么国家和人民就太值得庆幸了!

 

< 学习笔记 >

[1]林文忠公:林则徐。清朝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谥号“文忠”。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海滩公开销毁鸦片,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2]行舆:乘轿出行。舆,轿子。

[3]潜德幽光:有道德而不向外人炫耀,就像隐藏起来的光辉。

[4]流辈:同辈,同一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