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婺源县内成立佛光分社发隐

(民国二十二)

佛光者,心光也。此之心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只因众生从未悟故,不能得其受用,反承此心光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了无止息。

佛光,就是心光。这个心光,在凡夫位并不减少,在圣者为也不增加。只因为众生从来没有觉悟的缘故,所以得不到心光的受用,却反而承借这个心光的力量,起惑造业,轮回六道,完全没有停止的时候。

故佛随众生之机,为其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因果法门,及湛寂圆融,常乐我净等深妙理性。俾众生依之而修,自有圆满菩提之一日,而究竟亲证此心光,得以普照法界也。

所以佛随顺众生的根机,为众生宣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因果法门,以及湛寂圆融,常乐我净等深妙理性。使得众生依照这些法门来修行,自然有圆满菩提的一天,从而究竟地亲证这个心光,来普照法界。

因果一法,儒教亦极注重。故孔子周易,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末后则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因果这一法,儒教也极为注重。所以孔子在作辅助《周易》的“十翼”时,开篇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末尾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佛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发挥因果之究竟者。有谓因果为小乘,而不肯提倡者,是皆专事空谈,不修实德者。如来成正觉,众生堕恶道,皆不出因果之外,何得独目之为小乘乎。

所谓“积善、积不善”,这是因;“余庆、余殃”,这是果。佛所说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阐发因果的究竟教义。有人认为因果是小乘,而不肯提倡,这些人都是专门从事空谈,不修实德的人。如来成就正等正觉,众生堕入恶道,都不超出因果之外,为什么唯独把因果视为小乘教呢?

其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所谓道,果何道也,非诚明合一之道乎。诚即明德,乃吾人即心本具不生不灭之妙性,乃性德也。

周易》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道呢?难道不是“诚明合一”这个道吗?“诚”就是“明德”,是我们这个心本来具有的,不生不灭的妙性,就是性德。

由无克复之功夫,则不能显现,故谓之为阴。明,即明明德之上一明字,乃朝乾夕惕[1],兢业修持之功夫,即修德也。

由于没有克己复礼的功夫,就不能显现,所以称为阴。“明”就是“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是朝乾夕惕,兢兢业业修持的功夫,这是修德。

修德之事显著,故谓之为阳。修德功极,性德圆彰,诚明合一,即所谓明明德而止至善也。前此之工夫,为格,致,诚,正,修。后此之事业,为齐,治,平。

修德的事情明显昭著,所以称为阳。修德的功夫达到极点,性德就会圆满彰显,诚明合一,就是所谓的“明明德”而“止于至善”啊!达到这个境界之前的工夫,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达到这个境界之后的事业,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然此诚明合一,明明德而止至善,以迄于齐,治,平,非徒能如是也,固自有使之不能不如是者在也。何为使之不能不如是者,即所谓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也。

然而这个诚明合一,明明德而止于至善,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不是徒然无故就能够做到这样的,肯定有使人们不能不如此的原因存在。使人们不能不如此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啊!

人虽至愚,决无好凶恶吉,幸灾乐祸者。闻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贤者必益加勤修,不肖者亦必勉力为善。勉为既久,则业消而智朗,过无而德明,昔为不肖,今为大贤。

即使是愚蠢至极的人,也绝对没有喜好凶险,厌恶吉祥,庆幸得灾,喜欢得祸的。听到积修善行必定留有余庆,积累恶行必定留有余殃,贤善的人就一定会更加精勤修持,品行不好的人也一定会努力行善。努力的久了,就会业障消除而智慧明朗,没有过失进而性德彰明,过去是品行不好的人,如今却是大贤人。

是知诚明之道,于自修则已具足,于教人,非以因果相辅而行,亦不易尽人悉各依从也。合因果诚明二法,方为圣人继天立极,垂型万世之道,亦即自心本具之光,与普照法界之佛光也。

由此可知,儒家所提倡的诚明之道,对于自身的修持已经足够了;对于教导他人,如果不用因果教育作为辅助措施,就不容易让所有人全都依从。所以把因果、诚明两种方法合并教学,才是圣人秉承天意,建立最高法轨,留下标准给千秋万世的大道,也就是自心本具的心光,与普照法界的佛光。

不慧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欲挽劫运而救人心,不于此注意,犹缘木而求鱼也。

我常常说:“因果教育,是世间、出世间圣人,治理天下,度脱众生最重要的方法。”想要挽回劫运、拯救人心,如果不在这个地方注意,就如同缘木求鱼,徒劳无功。

宋儒气量褊小,窃取佛经要义,发挥儒先圣人心法。欲后之学者,不闻佛法,故阴奉阳违,而特加辟驳,谓佛所说之因果轮回,实无其事,乃藉此以骗诱愚夫妇奉彼之教耳。

宋儒的气量狭小,窃取佛经中的要义,来发挥儒家先圣的心法。却又想使后来的学者,不去听闻佛法,所以阴奉阳违,而特别对佛法加以辟驳,说什么“佛所说的因果轮回,实际上并没有这回事,只是借此来诱骗愚夫愚妇信奉佛教罢了。”

由辟佛故,虽圣人所说之因果,及史汉所说之生死轮回,各事迹,均不提及。唯以尽谊尽分,正心诚意,为治己治人治国之本。

因为辟佛的缘故,所以即使是圣人所说的因果,以及《史记》、《汉书》中所记述的生死轮回等各种事迹,全都不提起。只是把尽道谊、尽本分,正心、诚意,作为修养自身、教导他人、治理国家的根本。

且谓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且神既飘散,谁复托生。如此说者,不但悖佛,亦大悖四书五经,及史汉所载托生变化诸事迹。

而且还说什么“人死之后,形体已经朽灭,神识也就飘散了,就是有剉斫舂磨这些酷刑,又将怎样施用呢?而且神识已经飘散了,又有谁再来托生呢?”说这些话的人,不但违悖了佛经,也大大地违悖了《四书》、《五经》,以及《史记》、《汉书》所记载的托生变化的各种事迹。

特欲以此关闭后学,冀其永世不闻佛法,则己之所得,人莫能知,儒教亦可由此兴盛。不知根本既伤,枝叶何茂。

他们只不过是想用这种做法来阻碍后学之人,希望他们永世不能听闻佛法,那么自己从哪里得到的这些理论,他人就不能知道了,儒教也可以由此兴盛起来。但他们却不知道,根本已经损伤,枝叶又怎么会茂盛呢?

自兹以后,维持世道人心之法,止尽谊尽分,正心诚意而已。其督责人不能不尽谊尽分,正心诚意之善恶因果事理,完全废之。

从此以后,维持世道人心的大法,就只有尽道谊、尽本分,正心、诚意而已。而把督责人们,不能不尽道谊、尽本分,正心、诚意的善恶因果事理,却完全废除了。

世之大贤少而中下多,果以因果为虚无,以人死为永灭,遂塞中下人勉力为善之路,大开狂妄者肆无忌惮之端。

世间的大贤少,而中下根的人多,果真认为因果为虚无,认为人死为永灭,就会阻塞中下根人努力行善的大路,并大开狂妄之人肆无忌惮这个头。

及至欧风一至,勃然景从,又复变本加厉。竟至废经废伦,废孝免耻,尚自矜夸,不知惭愧。

等到欧洲的文化风俗一侵袭到,就会欣然跟从如影随形,而且还变本加厉。竟然发展到了废儒经、废伦常,废孝道、无羞耻,尚且还自我夸耀,不知惭愧。

使因果之理,不加破斥,谁肯倡此恶剧,以招永堕恶道之报乎。诸先生只知以此卫儒,而未意及因此灭儒也。学说误人,甚于洪水猛兽,可不惧哉。

假使因果的道理,不被宋儒破斥,谁又肯倡导这些恶剧,来招致永堕恶道的苦报呢?诸位理学先生只知道破斥佛教来护卫儒教,却没有想到反而因此令儒教灭绝啊!思想学说误人害人,超过了洪水猛兽,能不令人畏惧吗?

近来世风日下,有心人各各提倡学佛。婺源由江易园居士提倡以来,一方人士,群起而和,所有分社,已有数处。

近来世风日下,有心人都纷纷提倡学佛。婺源自从江易园居士提倡以来,一方人士,群起响应,所有分社,已经有好几处。

良以蒙佛慈光,因兹改恶修善者,消灾愈病者,贼寇多不至,疫疠多不行,雨旸不时,念佛祷而即应者。

的确是因为承蒙了佛的慈光,因此而改恶修善的人有,消灾愈病的人也有,贼寇大多不来挠乱,瘟疫大多不会流行的情况有,暴雨干旱不调适,念佛祈祷立即就感应的情况也有。

其一方之人,服易园之说,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今则县城亦立分社,于开始前,齐用修居士,祈不慧略述佛光或隐或显之大致。故为陈其八九百年来之事迹,俾后哲有所鉴焉。

这一方的人士,信服江易园的教化,如同七十二贤士信服孔子一样。现今在县城里也建立了分社,在开始之前,齐用修居士,请我大略叙述“佛光”二字,隐含与明显的大意。所以就为此陈述了这八、九百年来的事迹,使得后学有智之人有所借鉴。

至于所必致力而实行者,则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守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措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八事。又复发菩提心,信愿念佛,自行化他,同生西方,同证无量寿,无量光。

至于入社人员所必须致力实行的,还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遵守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实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事。而且还要发菩提心,信愿念佛,自行化他,共同往生西方,共同证得无量寿、无量光。

俾各各心光,与常寂光之佛光,及杏坛泗水[2]之心光,交辉互映,则国家幸甚,法道幸甚。

使得每个人的心光,与常寂光的佛光,以及儒家圣人的心光,交辉互映,那么国家就太值得庆幸,法道(儒、佛)也太值得庆幸了。

 

< 学习笔记 >

[1]朝乾夕惕:形容从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乾,乾乾,即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品德高尚的君子,白日孜孜上进,夜晚更是小心谨慎更甚于白日,所以不会犯大错。)

[2]杏坛泗水:指孔子,是孔子教化的象征。杏坛,孔子聚徒讲学之地,因坛前有四棵杏树,故称。泗水,孔子慨叹“逝者如斯”之地,位于今山东曲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