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

(民国二十四)

人生世间,所资以成德达才,建功立业,以及一才一艺,养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

人生在世间,赖以形成品德、通达事理,建功立业,以及学会一才一艺,从而养活身家的这些结果,都是通过文字主持的力量,才获得成就的。

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圣贤道脉,得之于千古,身家经营,遗之于子孙,莫不仗字之力。

字是世间的至宝,能使凡夫成为圣人,愚昧的人变得智慧,贫贱的人变得富贵,患有疾病的人得以康宁。圣贤的道脉,得以流传千古;身家经营,能够遗留给后世子孙,无不依仗文字的力量。

使世无字,则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与禽兽无异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爱惜。

假使世间没有文字,那么一切事理,就都不能成立,而人与禽兽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既然文字有这样大的功力,原本就应该珍重、爱惜。

窃见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宝等粪土耳,能不现生折福折寿,来生无知无识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遗弃,而无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遗弃。

我见到现在的人对文字任意亵渎、玷污,简直就是将至宝当成粪土一样对待,能不遭受现生折福折寿,来生无知无识的果报吗?还有,不仅有形的字,不可以亵渎、玷污、遗弃,而且无形的字,就更不可以亵渎、玷污、遗弃了。

孝弟(tì),忠信,礼义,廉耻,若不措之躬行,则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则生为衣冠禽兽,死堕三途恶道,可不哀哉。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如果不用它们来身体力行,就成为亡八字了。八字既然亡失,就会生为衣冠禽兽,死堕落三途恶道,能不令人悲哀吗?

 

※【以上为印祖文,以下为陈先善居士述。】

字为世间至宝,非金银,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银,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无字,则金银,珠玉,爵位,亦无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说不能尽。敬惜书字,福报甚大。

字是世间的至宝,不是金银、珠玉、爵位可以比拟的。因为金银、珠玉、爵位,都要通过文字才能得到。假使世间没有了文字,那么金银、珠玉、爵位,也就没有办法得到了。字的恩德,说也说不尽。敬重、爱惜书籍、文字,福报很大。

宋朝王文正公[1]之父,极其敬惜字纸。后梦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当令曾参来汝家受生,显大门户。后生子因名王曾,连中三元,为名宰相。没后谥文正公,封沂国公。后世凡科甲联绵,子孙贤善者,悉由先世敬惜书籍,及与字纸中来。

宋朝宰相王文正公的父亲,极其敬重、爱惜字纸。后来梦到孔夫子用手按住他的后背说:“你为何这样勤勉地敬惜我的文字呢?我要让曾参来你家投生,光大你家的门户。”后来果真生了儿子,于是取名叫王曾,连中三元,成为一代名相。死后谥号“文正公”,封“沂国公”。凡是后世科甲联绵,子孙贤善的人家,都是从这个家族的先辈敬重、爱惜书籍以及字纸中得来的。

近世欧风东渐,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书籍字纸,即读书儒士,亦不恭敬书籍,及与字纸。

近来欧洲的文化风俗渐渐向东方流入,不但普通人不懂得敬重、爱惜书籍、字纸,就是读圣贤书的儒士,也不恭敬书籍,以及字纸。

或置书于坐榻,或以书作枕头。或大怒而掷书于地,或抽解而犹看诗书。不但大小便后,概不洗手,即夜与妇宿,晨起读书,亦不洗手。

有的读书人或者将书放在坐榻上,或者用书作枕头。或者大怒时,将书摔在地上;或者上厕所大便时,还看诗书。不但大小便后,一概不洗手,即使夜晚与妇人共宿,早晨起来读书,也不洗手。

每每以字纸揩拭器物,犹以敬惜为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无所取法,而垃圾里,毛厕中,街头巷尾,无处不是字纸遍地。

常常用字纸擦拭器物,然后还要以“敬惜字纸”为名将之焚化。因此导致普通人没有轨范来效法,于是垃圾里,茅厕中,街头巷尾,无处不是字纸遍地。

舟车行人,每以报纸铺坐处。出外妇女,率用报纸包鞋袜。种种亵渎,不堪枚举。以故天灾人祸,相继降作,皆由亵渎天地间之至宝所致。

外出坐船、坐车的行人,常用报纸铺在坐位上;外出的妇女,大都用报纸来包裹鞋袜。种种亵渎,不胜枚举。因此天灾人祸,相继发生,这都是由于亵渎天地间的至宝所导致的。

不知此字纸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圣贤经书之文。以此种至极尊贵之物,视同粪土,能不折福寿而现受其殃,贻子孙以愚劣之报乎。

不知这些字纸当中,都有天地日月等字,圣贤经书一类的文章。把这种至极尊贵的宝物,看得和粪土一样,能不遭受现世折福损寿的罪殃,以及遗留下子孙愚劣的恶报吗?

吾师前文,已包括其大致。犹恐举一而不悉反三,故又择其人所易忽者重言之。以期有心世道之人,展转劝化,同皆敬惜书字。

我师父(印祖)所作的前文,已经包括了敬重、爱惜书籍、字纸的主要意义。但是我仍然担心读者举一而不能全部都反三,所以又选择人们容易忽略的地方着重说一说。希望可以让有心世道的人,辗转劝导教化,使大家都能敬重、爱惜书字。

则富寿康宁,现身获箕畴之五福[2]。聪明睿智,后裔纳伊训之百祥[3]矣(陈先善述)。

 

< 学习笔记 >

[1]王文正公:王曾。北宋名相、诗人。字孝先,谥号“文正”。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王曾出生时,其父王兼认为是大儒曾参再世,故为其起名王曾。

[2]五福:五种幸福。◇《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1)长寿,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2)富贵,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3)康宁,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4)好德,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5)善终,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3]伊训之百祥:《伊训》中所说的各种吉祥,指“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之语。《伊训》,《尚书・商书》中的第四篇文章,是商朝大臣伊尹写给太甲帝王的教导与告诫。(太甲帝,商朝第四代帝王。伊尹,商朝开国老臣,联合仲虺(huǐ)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尊号“阿衡”。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辅政五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