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郃阳东乡赵家村观音寺募修葺殿宇圣像疏

(民国二十四)

观音大士,誓愿弘深,法界众生,等蒙摄受。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观音大士,誓愿弘深,法界众生,平等承蒙菩萨摄受。善根没有种下、没有成熟、没有解脱的人,就让他立即种下、立即成熟、立即解脱。应当以什么身得度的人,就现什么身来给他说法。

良由大士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大士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遇迷昧自心者,为说法语巽言令开悟。遇遭诸险难者,为现桥梁人士令脱离。

这的确是因为,大士无心,以众生的心为心;大士无境,以众生的境界为境。所以遇到迷昧自心的人,就给他说法语、巽言从而使他开悟;遇到遭逢各种险难的人,就给他示现桥梁、人士从而使他脱离险境。

以大士久成佛道,悲愿无尽,故致如皓月之印千江,犹阳春之育万卉,有不期然而然者。由兹咸感佑护之洪恩,故处处各为立庙而供奉焉。

因为观音大士久成佛道,悲愿无尽,所以就像皓月影印千江、就像阳春化育万卉,常有不期然而然的情况。由于这个原因,人们都感激大士佑护的洪恩,所以处处都为大士立庙来供奉。

邑东赵家村观音寺,原名观音院,见明天启二年,邑生员卢祥兴碑记。后人于前增建佛殿,改为儒东寺,然此二字,于法道既未表深意,于见闻又难令种善根。况当此灾祸频遭之时,若不揭出观音圣号,令人民称名脱苦,不但孤负大士洪慈,亦深孤负当日立观音院者之深心,以故改为观音寺焉。

郃阳县东赵家村观音寺,原名观音院,这个名字可以从明朝天启二年,郃阳县秀才卢祥兴的碑记中见到。后人在观音院前面增建佛殿,改为儒东寺。但是,“儒东”这两个字,从法道上既没有表达出深意,从见闻上又难以令人种下善根。更何况正当这个灾祸频遭的时代,如果不揭示出观世音菩萨圣号,使人民称名脱苦,不但辜负了大士的洪慈,也深深辜负了当时建立观音院那些人们的深心,所以就又改叫观音寺了。

寺之建筑,三门一座,内供二金刚。佛殿一座,供释迦,药师,弥陀三佛,傍侍迦叶,阿难。佛殿后韦驮殿一座,两边配殿二座,东关帝,西伽蓝。

寺院的建筑,三门一座,内供二尊金刚。佛殿一座,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佛像,旁侍迦叶、阿难二位尊者。佛殿后有韦驮殿一座,两边配殿二座,东边关帝殿,西边伽蓝殿。

正中观音殿一座,中供观音,傍侍善财,龙女,两边十八罗汉。按此形势,足知佛殿在后添修也。吾邑自乾嘉后,佛学绝响,外道亦无。

正中一座观音殿,里面供奉观世音菩萨,旁侍善财、龙女,两边十八罗汉。从这个布局形势来看,完全可以知道,佛殿是在后来增修的。我故乡的这座郃阳城,自从乾隆、嘉庆以后,佛学就绝响了,外道也没有。

近来饥馑荐臻,兵匪屡扰,人民苦极,思乐不得。各种外道,乘机而来,门庭虽各不同,总以炼精气神,求成仙,为天帝之臣佐而已。

近来接二连三地遭受饥馑,兵匪也屡次袭扰,人民痛苦至极,想安乐却得不到。各种外道,乘机而来,门庭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总不出通过炼精、气、神,求成仙,做天帝的臣佐而已。

初李仙涛商上海,闻法归依。及归,请若干经书,以馈郃,澄,朝有学识之知交。于是方知净土法门,为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仗佛慈力,即生便可了生脱死,较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也。

当初李仙涛去上海经商,闻法归依。等回到家乡时,请了若干经书,来馈赠给郃阳、澄城、朝邑等县有学识的知交。于是大家才了解到,净土法门是佛法中的特别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仗佛慈力,这一生就可以了生脱死,比起那些依仗自力来了生脱死的法门,难易程度何止是天渊般悬殊呢?

今夏由甘回里,于四月八日,诣观音寺礼佛。见其殿宇凋敝,圣像残剥,欲稍事修葺,以力不能胜为憾。

今年夏天李仙涛由甘肃返回乡里,在四月八日,前往观音寺礼佛。见到寺院殿宇凋敝,圣像残缺剥落,想要稍加修复,但是因为财力不能胜任而感到遗憾。

至苏祈光作疏,以呼将伯之助。光谓当此灾祸频兴,人民困苦之时,恐无几肯施舍者。且持予疏,令一切人看,即一文不出,亦可令彼种即生了脱之善根。

于是到苏州祈请我作疏,来呼请长者们的帮助。我说,正当这个灾祸频兴、人民困苦的时代,恐怕没有几个肯施舍的人。暂时先拿着我写的这篇疏,让家乡的一切人看,即使一文不出,也能让他们种下当生了脱的善根。

况念大士恩,当必有随分随力以助者。所募之款,多则大修,少则小修。即一圆亦无,予疏亦不徒作,汝募仍有大功。

更何况一想到大士的恩德,就一定会有随分随力来捐助的人。所募捐的款项,多则大修,少则小修。即使一圆也没有募捐到,我的这篇疏也不白作,你募捐仍然有大功德。

何也,以由阅此疏,知观音度众生之洪恩,念佛了生死之大法。将见后之相继而起者,多难胜数也。又何必执一时一处以为报恩宏法云哉。

为什么呢?因为通过阅读这篇疏,能使人懂得观世音菩萨度化众生的洪恩,念佛了生脱死的大法。可以预见到,将来相继而起,念佛往生的人,多得难以胜数。又何必执着一时、一处有所成就,才认为是报恩、宏法呢?

 

< 学习笔记 >